- 修身之道:唐浩明評點曾國藩日記
- 唐浩明
- 1787字
- 2024-11-04 16:12:23
005.一篇情緒傷感的日記
當年寫這篇日記的時候,曾氏心情一定十分傷感,因為日記中提到的三個人,都是才高而命不濟。
他一早接到過去京師時的朋友何栻(廉昉)的來信。何栻是比曾氏晚一屆的進士,詩文書法都令曾氏佩服。咸豐六年剛到江西建昌任知府,不料便丟失城池,妻、女與侄兒均死難,本人也遭革職處分。他下死決心要報仇,朝廷也就給他官復原職。原本就是惺惺相惜的好友,現在又同在江西,關系自然非比一般。
咸豐八年除夕,何栻憂時傷世,給曾氏寄來他一口氣寫的十六首七律。這十六首律詩情感濃郁,才識并茂,受到曾氏的高度贊賞,并因此而在幕府中引起眾僚友的共鳴。我們來看看咸豐九年正月二十九日,曾氏在日記中關于此事的記載:“未刻,作七律五首,和何廉昉詩,次韻。同和者為李次青、吳子序、甘子大、許仙屏等數人,而王霞軒、鄧彌之、何敬海等亦將和之。余因見廉昉詩才軒舉,所著駢文、樂府皆有可觀,憫其闔家殉節,因欲和詩一二章,以慰勞之,本無意次韻也。子序、次青諸君皆次其韻,余亦遂勉為之。”這么多人來參與和詩,這是軍營中不多見的文雅之事。剛經歷過三河慘案的湘軍最高統帥部,其實還沒有從雪上加霜的不利形勢的陰影中走出來。曾氏在后來的兩天中終于將十六首和詩全部吟成。三天之內和詩十六首,這是曾氏從戎以來所未有過的事。吟詩唱和,固然是文人之愛好,但更重要的是,曾氏和他的幕僚們或許是想借此來抒發一下久抑于胸的郁悶,以及瞻望前途時的迷惘。
我們僅選抄何氏與曾氏二人所吟的第一首,便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何栻:“后有壬年自此開,君看臘去春又回。長松骨立寒能敵,宿草心生土不埋。華實榮枯原氣數,風霆喜怒報栽培。明夷自是箕文事,何用邅屯養菲材。”曾國藩:“域中哀怨廣場開,屈宋而還第二回。幻想更無天可問,牢愁寧有地能埋。秦瓜鉤帶何人種,社櫟支離幾日培。大冶最憎金踴躍,那容世界有奇材。”
聯想到曾氏出山八個年頭來,荊天棘地,困難重重,而朝廷居然一直將他客寄虛懸,不授地方實職,“大冶”云云,哪里是對何栻的憫慰,完全是他心腔里滴出的血、眼眶里流出的淚!
日記接下來寫到他從郭崑燾的信中,得知孫鼎臣(芝房)去世的消息。孫鼎臣,湖南善化人,自小有神童之稱,道光二十五年,朝考(翰林院考試)第一名。這一屆長沙府中式八人,連同祖籍醴陵的貴州黃氏叔侄,一共十人考中進士,其中蕭錦忠為狀元,孫鼎臣為朝元,周壽昌為南元。曾氏為此撰聯為:同科十進士,慶榜三名元。在千年科舉考試中,這大概是長沙府最出風頭的一屆。這樣一個才華過人的神童,本應該有出類拔萃的作為,卻不料官只止于從五品的侍講,政事與學問上也并無多大建樹,而更令人同情的是十年間連喪至親六人。孫鼎臣受不了如此大的打擊,竟然去世于正當壯年的四十一歲!曾氏想起這兩年來孫鼎臣求他為其父作墓表、為其文章作序的事,心里傷感不已。又由孫而想起十一年前去世的好友劉傳瑩(菽云)來。同樣是才學超眾,同樣死前托曾氏為其著作寫序,同樣英年早逝(劉去世時才三十一歲)。曾氏這一天該有多傷感!
何、孫、劉三人都是當時的人中精英,都有才學,都有抱負,也都早達,但同時也都沒有做出什么成就來。由此可見,一個人要做出公認的成就,該有多難!同樣的道理,倘若做出成就,也并非就是自己的一人之功,這里面還有不少“命”的因素聯合起了作用。所以,即便做出很大成就的人,也無須過于自我矜夸。
【原文】早,清理文件。飯后見先鋒官三人。寫張小浦信,改信稿五件。接何廉昉信,寫作俱佳,依戀之意,溢于言表,才士不遇,讀之慨然。倦甚小睡。剃頭一次。中飯后習字二紙。溫《貨殖傳》畢。
夜接孫芝房信,告病體垂危,托以身后之事,并請作其父墓志及刻所著詩十卷、《河防紀略》四卷、散文六卷;又請邵位西作墓志,亦自為手書別之,托余轉寄。又接意城信,告芝房死矣。
芝房于去歲六月面求作其父墓表,余已許之。十一月又寄近作古文一本,求余作序。余因循未及即為,而芝房遽歸道山,負此良友,疚恨何極!
芝房十三歲入縣學,十六歲登鄉舉,廿六歲入翰林,少有神童之目,好學勵品,同輩所欽。近歲家運極寒,其胞弟鰲洲主事、叔孚孝廉相繼下世,又喪其長子,又丁母憂,又喪其妻,又喪其妾,皆在此十年之內。憂能傷人,遂以隕生。如此美才,天不假之以年俾成大器,可悲可憫!因憶道光二十八年劉菽云將死之時,亦先為一書寄京以告別,請余為作墓志。凡內傷病,神氣清明不亂,使生者愈難為情耳!咸豐九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