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人性
- 以四夷之血,成就恢弘盛唐
- 三悔人生
- 2151字
- 2024-12-13 00:05:00
其實,對于李世民來說,這是一件很難抉擇的事情。
一直以來,李世民對民望的渴求度很高,甚至一度到了偏執的地步。
因此,倭國這個第一個派遣使臣來大唐朝拜的國家,對于李世民來說無疑就很重要。
處理的好了,以后就會有更多的國家前來朝拜,奠定大唐天朝上國的基礎,但如果處理的不好,很多的國家就會選擇觀望。
“陛下,您似乎忽略了最基本的一點。”見李世民還是有些猶豫,甚至到了不相信自己的地步,馮智彧便開口說道。
“基本?”李世民聞言有些轉不過來彎。
“什么基本?”
“人性。”馮智彧雙眼微抬,語氣低沉。
“倘若您是倭國的國王,是選擇對強大的鄰居卑躬屈膝,偏安一隅做個安逸皇帝,還是選擇拼一把,在短暫的忍辱負重之后問鼎天下呢?”
……
李世民一下子就無話可說了。
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第二個答案,因為李世民知道,能成為一國之主的人,或許的確是有那種沒有雄心壯志的,但可以說絕大部分都還是想更進一步的。
他李世民在不斷的求上進,憑什么就認為倭國的國王是個偏安一隅的慫貨?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想要得到正確的答案并不難。”馮智彧見狀,也不打算繼續勸解李世民了。
“微臣在這里與陛下您爭辯,根本就毫無意義。”
“倭國使臣在唐的時間不會太久,若是陛下您親自推進,那么這個時間還會進一步縮短。”
“等到他們返回倭國的時候,您可以用加強兩國交流的理由,派遣一個使臣隨他們回國。”
“到時候咱們大唐的使臣會得到什么樣的待遇,想來應該足以解答您的疑惑。”
說完,馮智彧便閉上了嘴,不再說話。
……
李世民這個人,其實是有些好大喜功的成分在的。
不過馮智彧很理解他,畢竟李世民可以說是造反上位的,急需得到承認,在這樣的前提下,好大喜功是很正常的。
但是倭國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馮智彧清楚的記得,歷史上的大唐在接待了這第一波來大唐朝拜的遣唐使兩年多之后,這些遣唐使返回了倭國,而李世民則是派出高表仁作為使者出使倭國。
但是在抵達倭國之后,高表仁并沒有得到所謂天朝上國級別的接待。
倭國以平級的禮儀接待高表仁,但是高表仁認為,大唐授予你們文化和技術,是大唐有恩于你們,按理來說你們應該以藩屬國接待宗主國的禮儀來接待。
倭國一聽不樂意了,因為在倭國看來,他們派出使臣前往大唐并非是去朝拜的,而是去平等交流的,兩國之間是平等的關系。
為了保護大唐的顏面,高表仁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返回大唐。
然而,有骨氣的高表仁在返回大唐之后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反而是被罰俸兩年,烏紗帽也被摘掉了。
原因說起來也很扯淡,因為李世民竟然認為高表仁此舉破壞了兩國之間的關系。
由此可見,李世民對于“名聲”有多偏執了,說是好大喜功并不為過。
……
李世民看著面前閉口不言的馮智彧,眉頭緊鎖。
倭國使臣的到來,李世民是真的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你說……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在?”李世民猶猶豫豫地,說出了這么一句話。
“陛下。”馮智彧聞言已經徹底失望了。
“微臣接下來的話,可能很不好聽,但愿不愿意聽,那是您的事情。”
“說白了,大唐是天下的大唐,是李氏皇族的大唐,也是您的大唐,但并非是我馮智彧,也不是嶺南馮氏的大唐。”
“說句難聽的,就算是大唐就此滅亡,我馮智彧也可全身而退,回到嶺南安享人生。
“所以,微臣的建議,最終也只是建議,聽與不聽、用與不用,決定權皆在于您。”
“馮智彧!”李世民猛地拍了一下桌子。
“朕幾次三番的對你讓步,不是讓你恃寵而驕的!”
馮智彧深深地看了一眼李世民,站起身來躬身行禮:“微臣……言盡于此。”
“你!”李世民猛地站了起來。
“陛下……”早早的來到殿外,但因為里面正在談事而選擇在外等候的長孫皇后急匆匆地走了進來。
“子游,你先回去……”走到馮智彧身邊時,長孫皇后輕聲說道。
“謝皇后。”馮智彧躬身一禮,轉身離開。
“你……”李世民看著離開的馮智彧,氣到失聲。
原因無他,不管是誰,在皇帝面前退下時,正常來說是要退著走到殿門口,然后才轉身的。
而馮智彧卻是直接轉身離開的。
“二哥……”看著馮智彧離開,長孫皇后擺了擺手,示意內侍和宮女全部退下。
“您失了理智了。”
“觀音婢?”李世民轉頭看著自己的妻子,眉頭緊鎖。
他沒想到,竟然連自己的枕邊人都站在了馮智彧的那一邊。
“二哥,您好好想想。”長孫皇后輕撫著自己丈夫的后背,輕聲解釋道。
“子游方才的話雖然很沒有禮數,但也的確是事實。”
“子游進京,本是您與耿國公的一場交易,是您看上了他的才華,才讓他擔任了太子少師,并且進入朝堂的。”
“臣妾雖然不參與朝政,但是卻能看得出來,子游這孩子的心并不在長安,甚至臣妾覺得,如果不是顧忌嶺南馮氏的臉面,當初的他可能連夜就走了。”
“您冷靜下來好好想想,今日的諫言……對于子游,對于嶺南馮氏,可有半點好處?”
……
長孫皇后在李世民的心中還是很有分量的,僅僅只是一席話,便讓李世民冷靜了下來。
“您也想到了,是吧?”見自己的丈夫冷靜了下來,長孫皇后趁熱打鐵道。
“其實對于子游來說,在長安的日子里可謂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但他還是做了,不僅為了陛下您對抗五姓七望出謀劃策,等茶園建好并且有產出了,還能幫助陛下您掌控草原和西域。”
“從子游的利害來說,該做的,他做了,沒必要做的,他也做了,甚至就連不該做的,他還是做了。”
“陛下……”說到這里的時候,長孫皇后的語氣有些意味深長。
“除了子游,您還能找得到第二個如此堅定的幫助您對抗五姓七望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