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輸和贏
- 以四夷之血,成就恢弘盛唐
- 三悔人生
- 2087字
- 2024-11-28 18:42:46
在馮智彧的想法中,封建時代的這種原始戰爭,最佳的例子就是霍去病。
當然了,所謂最佳,不是說霍去病簡裝輕騎奔襲敵人大后方的作戰方式,而是沿途以敵人的資源補充自身的做法。
如果不能狠下心以戰養戰的話,戰爭怎么打都是賠錢的買賣。
除非你能一股腦把對方打得再也起不來,并且能夠完全統治戰爭勝利后所打下來的土地。
這樣一來,放牧也好耕種也罷,可以通過長期的運營來彌補消耗,最終盈利。
但是大唐這種所謂仁義的行事作風……馮智彧只能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
“行了,不說這些了。”明知不可為,李世民也放棄了不切實際的想法。
“承乾的事情,你得接下來。”
“微臣自是無所謂的。”馮智彧的語氣平淡,給人一種無可無不可的淡然感。
“只是齊國公呢?”
“朕問過了,輔機也推薦你來。”李世民看著馮智彧,目光不曾有過半分的移動。
“若是陛下沒有其他更好的人選,那微臣自無不可。”馮智彧的語氣仍舊是波瀾不驚的。
“只是,微臣此前就說過,律法是一種不應該考慮情感因素,但在實際應用時卻又不得不考慮情感因素的矛盾體,任用人才亦是同理。”
“就好比齊國公,陛下您知道齊國公擔心盈滿則溢,微臣也知道,但是卻不能不考慮。”
“這件事不是什么小事兒,說近一點,這關系到太子殿下的威望,甚至是以后登基繼位時都會有部分原因與此相關。”
“說遠一點,可能大唐未來所有的君主都要考慮這件事,因此這件事可謂是影響深遠。”
“也正因為此,陛下您在決定人選的時候,還是多多考慮一下比較好。”
“微臣沾著太子少師這個身份的光,日后人們說起英烈祠,就不免會提到微臣,微臣就已經很滿足了,所以陛下不妨利益最大化。”
“不用了。”似乎是沒從馮智彧的臉上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李世民有些失望。
“朕與輔機、嗣昌、玄齡以及克明商議過了,都覺得你是最合適的人選。”
“此事既是你提出來的,那么你就是最了解此事的,再加上你是太子少師,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你都是最好的人選了。”
“既然如此,那微臣就謝過陛下隆恩了。”馮智彧也不再推辭,接了下來。
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最開始的推辭是你懂得謙讓,但若是一直推辭,那就是給臉不要臉了。
合作這種事情,把握好度是最重要的。
無論是謙讓還是不客氣,左右多少有一點沒關系,但是多了就不行了。
不過,馮智彧既然接下了這件事,那就得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了。
“陛下,微臣有個建議。”馮智彧直視著李世民,表情終于變得嚴肅了起來。
“英烈祠畢竟只是個祠堂,不可能將所有為大唐犧牲的將士的尸骨都放進去,因此最終供奉的大概率也只是牌位。”
“但即便是牌位,能供奉的也是有限的,所以到了最后,英烈祠里供奉的牌位大概率會簡化。”
“以此次北征為例,最終牌位上大概率會刻上‘貞觀三年十一月北伐突厥所有英烈’等字樣。”
“既是如此,陛下不妨將這些年為大唐犧牲的將士們以此方法都送入英烈祠中。”
“還有就是,前隋三征高句麗,讓天下百姓怨聲載道,不妨將那些將士也送入英烈祠中。”
“這……”聽了馮智彧的建議,李世民眉頭緊皺。
……
這件事難嗎?并不難。
就像馮智彧說的,最終英烈祠里的牌位大概率會統括為某某次戰役英烈等字樣,相當于是一個簡化版。
所以,哪怕是前隋三征高句麗的所有將士,也就是占三個牌位的地方罷了。
所以,這不是李世民遲疑的理由,真正讓李世民猶豫的,是日后的影響。
從好的方面講,有兩點。
第一,當年李淵尊隋才得以建唐,哪怕只是一塊遮羞布,但是也不得不承認。
若是將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時所犧牲的將士尸骨送入英烈祠,這不僅印證了當年李淵尊隋的口號,也在某種程度上讓李世民的“合法性”得到了加強。
因為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登基繼位的,急需所謂的合法性,而沿著他老子李淵的路走無疑是印證合法性最好的方式。
第二,不管是隋還是唐,三征高句麗在種花家歷史上都算是一次慘烈的教訓,將那些將士送入英烈祠,可以彰顯李世民的仁義。
但是,世間萬物皆有陰陽兩面,既有好處,那就必然會有壞處。
當年李淵尊隋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他既需要忠臣這層外衣,也需要關隴集團的支持。
然而,沒有人愿意一直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下,更別說王朝了。
尊隋,讓唐朝的建立少了很多阻礙,但同時也讓唐脫離隋的陰影增加了無數的阻礙。
簡而言之,需要的是“隋滅唐立”,而不是李淵當年披著忠臣的外衣,打著為君復仇的幌子建立的唐朝。
……
“你覺得……這樣好嗎?”哪怕是李世民,如今開始猶豫了起來。
原因無他,想要達到“隋滅唐立”的目的,那就得讓唐超過隋,隋煬帝尚且好說,可隋文帝就好像是一座大山,橫亙在李世民的面前。
翻越這座大山……談何容易?
“陛下沒有信心嗎?”馮智彧微微一笑,語氣中帶上了些許的激將。
“陛下,輸不起的人,永遠也贏不了。”
“微臣一直覺得,您不是輸不起的人,若您是,大唐就不會建立,您也不會成功。”
李世民猛地抬起頭,死死地盯著馮智彧。
誰都有逆鱗,那是不可觸及的存在,而李世民的逆鱗……顯然就是當年的玄武門。
馮智彧雖然沒有直說,但也可以說很明顯了。
……
一時之間,氣氛變得很壓抑,但馮智彧的臉上卻自始至終都掛著微笑。
不知道過了多久,李世民才輕輕地呼了一口氣。
“你說得對。”
“輸不起的人,永遠也贏不了。”
“朕能走到現在,又何嘗不是在一場場的豪賭之中不斷勝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