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理念
- 以四夷之血,成就恢弘盛唐
- 三悔人生
- 2187字
- 2024-11-19 00:06:00
皇宮,承天門。
雖然名字叫做承天門,但承天門卻并非是大門,而是一處宮殿。
甚至,這座宮殿還意義非凡。
和明清皇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一樣,唐皇宮也分內中外三朝,分別是兩儀殿、太極殿以及……
承天門。
沒錯,外朝的名字叫承天門,作為外朝,承天門自然不會像名字那般是一個門,而且作為“舉大典,詢眾庶之處”,承天門的重要程度要遠遠超過它的名字。
……
這承天門,馮智彧是第一次來。
因為馮智彧雖然進宮數次,但承天門是舉行大典的地方,馮智彧想參與也沒機會參與。
而且不止是外朝,中朝的太極殿和內朝的兩儀殿,馮智彧也沒去過。
馮智彧進宮,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的單獨召見,唯一一次與魏徵等人舌戰(zhàn),還是在晚上的臨時召見,是在立政殿。
不過,雖然是第一次來,但馮智彧也沒有四處張望,因為沒啥好看的。
他比較期待的是接下來的交鋒。
“少師。”就在馮智彧剛剛擺正支踵坐下的時候,身旁的人開口了。
“嗯?”馮智彧很是意外。
這人……他不認識。
“下官李守素,出身自趙郡李氏。”李守素低聲答道。
“哦……”馮智彧了然地點了點頭。
……
李守素他不認識,但是趙郡李氏他可是熟得很。
因為老不成家,當年老爺子給自己找過一門親事,便是趙郡李氏。
想到這里,馮智彧暗暗為老爺子覺得不值。
雖然不愿意,但是當年的事情馮智彧可是清楚的很。
因為是老幺(庶子不算),所以馮智彧自幼便是泡在蜜罐里長大的,無論是父親還是兄長都對他寵愛有加。
因此,當年的姻親,馮盎最初找到的是兩崔,也就是清河崔氏與博陵崔氏。
原因很簡單,雖同是五姓七望,清河、博陵兩崔無論是地位還是實力都遠勝于其他五家望族,不只是馮盎,但凡想娶五姓女的,基本上都以這兩家為最優(yōu)選。
當年為了給馮智彧尋一門好親事,馮盎將五姓七望跑了個遍,最終只有趙郡李氏答應了。
趙郡李氏為什么會答應?原因有三。
第一,趙郡李氏是五姓七望排名最末的,實力自然也是最差的。
十個人有九個人是想要進步的,趙郡李氏自然也想,不說是超越頂端的清河、博陵二崔,最起碼也不能排名五姓七望最末吧?
第二,李唐皇室從中調停。
李唐皇室不說是苦五姓七望久矣,但也絕不希望五姓七望繼續(xù)坐擁超然的地位,自然是想要扶持別人予以打擊,而排名最末又最想進步的趙郡李氏無疑是一個好的目標。
第三,嶺南馮家自身的實力。
雖然天下人皆嘲笑馮家是南越蠻夷,但若說到嶺南馮家的實力,卻也沒人不承認。
地位上不及趙郡李氏,但實力上,嶺南馮家已經有了和趙郡李氏聯姻的資格。
只不過,誰也沒想到,這門馮盎好不容易求來的親事,最終被馮智彧用一門生意給攪和黃了。
而且,至今這門生意仍在,趙郡李氏每年仍舊能通過這門生意得到不菲的利潤。
馮智彧很清楚,五姓七望,哪怕是排名最末的趙郡李氏,也是眼高于頂,如今放下身段主動搭話,還是利益所至。
……
“啟稟陛下!”
就在馮智彧低頭沉思的時候,承天門已經變得熱鬧了起來。
“霍國公為一己私仇,私殺頡利,無軍紀無法紀,致使我大唐仁義之名受損,四夷皆懼,不愿歸附!”
“是以,臣建議,革除其左衛(wèi)大將軍、華州刺史之職!”
“少師。”那邊的話音剛落下,李守素就低聲對著馮智彧說道。
“開口的這位是崔樞,出身自清河崔氏鄢陵房。”
馮智彧沒有說話,但眉毛的角度卻上揚了幾分。
“陛下!”李守素這邊說著,那邊也有人開口。
“臣附議!”
“少師。”李守素再次開口。
“開口的這位是崔仁師,出身自博陵崔氏平安房。”
……
馮智彧這下有點坐不住了,很是訝異地看著李守素。
感情這李守素……是個電腦?
馮智彧不知道的是,他面前的這位李守素有著人肉譜牒之稱。
何為譜牒?記述氏族世系的書籍為譜牒,而李守素對晉朝以來全國各地的勛臣權貴,所有漢人乃至少數民族的世家大族都頗有研究。
據說,李守素能將晉朝到唐朝這期間所有世家大族的嫡系都記在腦子里!
“陛下,臣反對!”
這次不用李守素介紹,馮智彧也認得開口之人是誰。
徐世績。
“陛下!霍國公為我大唐勤勤懇懇,多次擊退外夷,立下了汗馬功勞!”
“更何況,此番擒獲頡利實屬偶然,短時間內霍國公無法保證頡利能夠順利押回長安,自是會采取最為穩(wěn)妥的辦法!”
“是以,臣認為,不僅不能罰,還要賞!”
“太子少師。”李世民聞言開口,聲音不急不躁,不輕不重。
“英國公說你此次生擒頡利屬于偶然,你認為呢?”
“回陛下。”被點到的馮智彧躬身回道。
“英國公說的對,的確是偶然。”
……
馮智彧并沒有因為徐世績所說有貶低自己的意思而生氣,一是因為徐世績說的是事實,二也是因為這都是提前商量好的。
什么?不是偶然?那能是什么?難不成馮智彧還能說自己未卜先知,提前去截頡利的?
“陛下,頡利畢竟是突厥可汗。”馮智彧穩(wěn)定心緒,開口說道。
“可汗是突厥之主,也是支柱,可以想象的是,可汗被擒,突厥軍上下必定士氣低迷。”
“但凡是個熟知軍事的人都知道,兩軍交戰(zhàn)主帥被擒是何等重要的事情,更何況頡利曾率軍南下直達渭水。”
“毫不客氣地說,頡利在突厥已經有天命之主的意思了,因此突厥軍必然會傾盡全力,只為救回頡利。”
“微臣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繼續(xù)奢求將頡利活著帶回長安才是一種不現實的想法,一旦出了岔子,不僅將會使我大唐此次北征前功盡棄,甚至可能會迎來突厥的瘋狂反撲。”
“唯有霍國公之法,才是最直接打擊突厥士氣的。”
“事實也證明了霍國公此舉之正確,在頡利死后,突厥軍如喪家之犬,抱頭鼠竄。”
“微臣出身嶺南,向來直來直去,以微臣愚見,霍國公沒有殺俘,便已經是仁義之舉了。”
“為將者,受命忘家,臨敵忘身。”
“臣以為,霍國公無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