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來自老爹的背刺
- 以四夷之血,成就恢弘盛唐
- 三悔人生
- 2213字
- 2024-11-05 19:02:42
嶺南,高州。
嶺南的情況雖然比較復雜,有馮家、談殿、李光度以及寧長真等勢力割據,但總體來說實力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馮家可以說是一枝獨秀,唯一能和馮家掰掰手腕的,也就只有多次試圖陰馮家一把的談殿了。
至于其他的勢力,要么是馮家的掛件,要么是談殿的掛件,掀不起什么風浪。
因此,馮盎可以說是嶺南的土皇帝了,馮家也就自然水漲船高,幾乎相當于是嶺南的土皇室了。
然而,當年那個與天下群雄并起,爭搶天下的馮盎,如今已經老了,也沒了爭天下的心思了。
……
“父親。”馮府書房內,馮智戣雙手拖著一封信,走到了父親馮盎的面前。
“三弟的來信。”
“嗯。”馮盎點了點頭,放下茶杯,接過了兒子遞過來的信封。
“父親。”看著父親低頭看信,馮智戣忍不住開口問道。
“如此這般……是不是不太好?”
“有什么不好的?”正看著書信的馮盎滿不在乎地說道。
“老三那小子,雖然能力不錯,但是天天的沒個正行,別看他把他的東合州治理的井井有條,實際上他有多跳脫你這個當大哥的不知道?”
“孩兒自然是知道的。”馮智戣聞言回道,但說到這里又有些語塞。
“行了,為父知道你是擔心老三。”看著自家大兒子擔心的樣子,馮盎欣慰地笑了笑。
“但是,老三畢竟不小了,二十二歲沒成家,除去那些成不起親的窮苦人家外,你看還有誰這個年紀不成家的?”
“別說是二十二歲了,十五歲不成家的都不多見。”
“為父前兩年費盡心思,找了趙郡李氏說親,本來能說服趙郡李氏與我們嶺南馮家結為姻親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倒好,用一門生意把趙郡李氏給打發了。”
“這小子要是再不成家,為父的臉就要丟干凈了。”
“與其讓他留在嶺南,倒不如送去長安,這樣一來,待為父百年之后,最起碼還有臉去見你們的娘。”
……
馮智戣默然。
這次送糧進京,協助朝廷賑災,其實算是馮家突然做的決定,原本是沒有這個打算的。
即使如此,讓馮智彧這個馮家嫡三子親自護送,自然也是臨時決定的。
原因就是馮盎所說的那樣。
馮盎有三十個兒子,但嫡子只有三個,因為馮盎的結發妻,也就是馮家三兄弟的母親,在生下馮智彧之后就撒手人寰了。
生下來就沒了娘的馮智彧,自然也就得到了遠比兄長更多的寵愛。
而這般溺愛的結果就是馮智彧憑著這份溺愛,直到二十二歲都沒有成婚。
在這個十三歲便可成家的封建時代,毫不夸張的說,二十二歲沒結婚相當于是后世四十多歲仍舊是老光棍一條了。
經歷過催婚的人都知道,家長在催婚這件事上的心路歷程是有變化的。
最初會要求你找個盤靚條順的,過幾年就變成了門當戶對的就行,再過幾年就會再變,只要是個黃花閨女就行,再過幾年,只要是頭婚就行,再過幾年……
是個女的就行!
馮盎如今就處在最后的這個階段。
從貴族的政治角度上來說,僅有三個嫡子,而且嫡次子已經入京的情況下,馮盎會將馮智彧這個嫡三子留在身邊當個保險。
這樣一來,就算是馮智戣有個什么意外,也有人繼承家業。
但現如今,馮智戣的兒子都會背書了,馮智彧還未成家。
有了孫子這個保險,馮盎的選擇自然也就有了變化。
與其讓兒子在身邊一直這樣混著,他寧愿把兒子送入京城,哪怕是和五姓七望看不起的皇室聯姻,那起碼也是成家了,待到百年之后,馮盎見到了九泉之下的妻子也有個交代。
沒錯!馮智彧如今所面對的一系列的事情,其實就是他父親早就策劃好的,而且還早早地就和李世民通過氣兒,可以說是共同謀劃的!
馮智彧在長安所看到的一切,其實都是李世民和馮盎商量好的,演出來的罷了!
……
“唉……”知道沒有辦法改變父親的想法,馮智戣輕嘆一聲。
“您啊……還是先想一想三弟回家的時候該怎么應對吧,他若是知道了,肯定會鬧騰您一番的。”
“怕什么?”馮盎嗤笑一聲。
“只要瞞的好,沒個三年五載的他回不了家,至于你爹我……”
說到這里,馮盎喟然長嘆:“也不知道還能不能活那么久了……”
“父親!”馮智戣聞言頓時有些急了。
馮盎知道兒子是在擔心自己,但是卻并沒有多說什么,只是擺了擺手,低下頭繼續看起了三兒子的信。
……
長安,立政殿。
此時的馮智彧還不知道自己打從一開始就被自家老爹給賣了,現在還在努力掙扎,試圖將自己,也將馮家帶離長安這個政治旋渦。
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被人賣了還在給人數錢呢。
“唔……你說的也有道理。”李世民仔細考量了馮智彧的提議,覺得還不錯。
“的確,你二哥有過帶兵的經驗,更是在隋末天下大亂的時候隨你們的父親平定安南,所以你二哥朕是放心的。”
“你說你要隨藥師一起,向藥師學習,朕覺得倒也不錯,朕準了!”
“謝陛下。”馮智彧聞言,心中松了一口氣。
……
在馮智彧看來,此番反攻突厥,最重要的還是頭功花落誰家的問題。
如果頡利可汗按照歷史上那般向西逃遁,最終難免會落到他們馮家兄弟的手中,如此一來,再想從長安脫身可就難了。
但如果自己跟著李靖,到時候稍微提個醒,讓李靖斬獲這次反攻突厥的頭功,那事情就還有回旋的余地。
至于李世民……
他雖然不清楚馮智彧的想法到底是什么,但對于李世民來說,馮智彧的提議正合他心。
沒有馮智彧的先知先覺,在李世民看來,中軍永遠是最有可能獲得軍功的,馮智彧從掠陣的左路軍調到中軍,更利于他將馮智彧留在京中。
思及至此,李世民也不由得在心中輕嘆一聲。
最初答應馮盎幫忙演這一出戲,其實就是單純的因為馮盎給的多,因為馮盎除了這次讓馮智彧護送的兩萬石的糧食外,還答應調動十八萬石糧食援助朝廷。
但是隨著接觸的愈發深,李世民愈發覺得馮智彧是個人才。
從在長安這幾天的交鋒中,李世民早已經發現了馮智彧的過人之處。
可以說比長安城內所有的二代都要強上幾分。
哪怕是房遺直、杜構這些已經既定要繼承家業的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