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暗箭得防
- 挽唐,從安史之亂開始
- 不會飛的虎皮鸚鵡
- 2572字
- 2024-11-11 11:40:00
“賊軍的援兵來了......”李璘頓時心中一陣苦澀。
孫孝哲和高尚幾人所在的帳篷很遠也很隱蔽,李璘等人并不知道孫孝哲早已經到了叛軍大營一事。
好不容易燃起的士氣因這個消息又落了回去。
孫孝哲在安祿山心目中的地位,誰都清楚。
那么,他的精兵戰斗力如何,不用多說。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崩瞽U看向周邊幾人,“虱子多了不癢?!?
“高都將,到我帳中一敘,王將軍多盯著點城墻?!彼值f道。
高適一頭霧水,道了聲,“好。”
王思禮點了點頭,準備爬上城樓看看孫孝哲的兵馬情況。
......
長安城,興慶宮,南熏殿,所坐者不過五六人矣。
李隆基看起來心情還不錯。
因為,臨潼的烽火臺剛才準時燃起了烽煙,說明潼關還沒失陷。
自三萬護城軍駐扎在灞上后,潼關大軍就沒有再派使者前來長安報送軍情了。
偶爾有長安的使者前往潼關,匆匆去,匆匆歸。
“十六郎還是有點本事?!崩盥』滩蛔】涞?。
高力士接話道:“全仰仗于圣人英武非凡。要不是月前那次責備了永王,他豈能一朝頓悟?”
“哈哈哈哈?!崩盥』鶕犴毚笮?。
楊國忠臉色很不好。
押送糧草前往潼關的民夫中有幾人是他找人冒充的,善于察言觀色。
那幾人到了潼關,暗中打探了一陣后,就立刻回來向他稟報了所見所聞。
“永王治軍有道,屢出奇策,諸將士無不信服?!?
“王思禮和高適誠心奉永王為上官,事無巨細,永王可一言決之,無非議?!?
“潼關將士皆萬眾一心,不懼數倍賊軍。觀之,人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摧之勇?!?
......
那幾人的話猶在他耳旁回蕩。
楊國忠一點都不懷疑這些話語的真實性。
他怎么也沒想到陷入死局的李璘竟然能走到這一步。
決不能讓李十六和王思禮從潼關活著回到長安,必為心腹大患。
楊國忠暗中下定了決心。
更不能讓那些河西、隴右老兵跟著一起回來。這三四千精兵打護城軍絲毫不在話下。
現在,李璘到底有沒有反心,他已經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何扳倒李璘和李亨。
沉思中,李亨突然出聲,打斷了楊國忠。
“既如此,請圣人再往潼關送些軍糧乃至軍中兵器?!?
李亨沒敢提派遣援軍,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李隆基始終提防著潼關守軍。
李隆基對李亨的請求充耳不聞。
越是重要時刻,他越小心謹慎,他自認不能再犯大錯了。
親兒子也得防,何況是李璘。
畢竟,李璘去潼關前,差點被縊死,能不心存恨意嗎。
“不急,兩三日后再送也不遲?!睏顕椅⑿χ?,替李隆基作了回答。
韋見素接著說道:“戶房已備好糧,隨時可運?!?
供養四千大軍的糧草和二十萬大軍的糧草不是一個量級,自然輕輕松松。
甚至無需戶部點頭,中書門下就可定奪。
開元十一年,名相張說提議,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印也改為中書門下印,并于其后分列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獨立于六部外,分割了部分六部職權,得到了李隆基的點頭支持。
三省自此與宰相分離,中書門下成為宰相府署,獨立于三省機構之上。
在這種體制下,中書門下直接指揮諸使、諸郡、諸軍執行政令,宰相對于行政事務的干預越來越強,甚至直接下行過去由尚書六部處理的事務。
一方面導致中書門下和六部有些重疊、爭權,另一方面也使得使職差遣現象逐漸多了起來,乃至泛濫。
自此,君權、相權愈發集中專制,李世民于貞觀年間苦心設計的中樞分權體制崩塌。
到李林甫為相時,宰相權力達到了頂峰。李隆基當起了半個甩手掌柜,天下政令皆出其府,權勢直追西漢初的丞相。
而后繼者楊國忠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擔任宰相的同時,還史無前例兼任了四十多要害使職,大權盡握,除了無兵權。
兩名宰相先后發表了是否往潼關運糧的意見,意思也很明顯。
李亨聽到后,便不說話了,點到為止。
他這幾日敏銳察覺到李隆基對他有些不一樣了,不敢再多言。
時局維艱,能保住自身就不錯了。
沉默中,李隆基終于開口道:“那就依右相之言,三日后再送也不遲,十八郎和李俶還未歸?!?
“圣人英明?!崩詈嘹s緊接話。
“西撤名單朕已經看過了?!崩盥』又f道:“但是朕覺得十六郎還能堅持數日,朔方軍應該會趕回來?!?
“所以,幸蜀一事誰都不準再提起!”他補充道。
陳玄禮略微轉動了眼珠,看向李隆基,道:“郭子儀的奏疏也許快送來了,還有河北的軍報。他到底愿不愿意回援長安,最多三日內便可知。”
“潼關大軍加上護城軍,臣認為足以守三日。一旦有變,禁軍可在三個時辰內帶著名單上的人西撤。”
同為武將,他有些不放心郭子儀。
楊國忠更是如此,他是半點都不放心。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朔方軍將領。
再往前,名將王忠嗣于開元二十九年任朔方節度使。
天寶五載正月,王中忠嗣更是身兼朔方、隴右兩鎮節度使,又暫代河東節度使事。
權勢比之后面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還要大許多。
只是好景不長,王忠嗣同皇甫惟明一樣,和李亨素來交好。
王忠嗣自小在宮中長大,乃李隆基義子,和李亨一同長大,十分要好,情同親兄弟。
成年后,王忠嗣的官越做越大,開始手握重兵,威震邊疆。
在建功立業的同時,他在一些政見上有些忤逆李隆基,引起了李隆基的不滿。
更引起了李林甫的猜忌,一心要扳倒李亨的他十分忌憚王忠嗣,欲除之而后快的決心越來越強。
沒人能料到風雨欲來之勢愈演愈烈。
天寶五載年末,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進京獻俘,被李林甫抓住機會構陷下獄。
天寶六載,皇甫惟明被李隆基賜死。
同年,大將董延光率軍攻擊吐蕃石堡城,與王忠嗣生了嫌隙,未能成功。
事后,董延光倒打一耙,奏稱未能攻下石堡城乃王忠嗣所致。
李林甫抓住機會,令曾在王忠嗣手下任職的濟陽別駕魏林跟著誣告王忠嗣,稱王忠嗣早先就想擁立還是彼時還是忠王的李亨為太子。
此時,更有擁立太子早日上位之嫌。
疑心頗重的李隆基大怒,召王忠嗣入朝問罪,命三司會審,差點將其下獄致死。
這時,剛剛接任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拼了命為王忠嗣求情,王忠嗣才免于死罪。
但李林甫依然沒放過王忠嗣,他被一貶再貶。
天寶八載,正值壯年的王忠嗣不明不白死去了。
同榮王李琬一樣,王忠嗣到底怎么死的,都不清楚,但世人皆知誰的嫌疑最大。
這下,李隆基和李林甫終于放心了。
李亨也自此徹底做起了縮頭烏龜。他十分清楚,再有不慎,將踏入萬丈深淵。
而安祿山之所以坐大釀成禍端,與李隆基對其他重臣,包括楊國忠多次進諫安祿山要反一事置之不理有重大干系。
李隆基如此相信安祿山的原因是他很自信,或者說是自大。
比安祿山更得軍心、權勢更大、戰功更多、資歷更老,內有多名大臣支持的王忠嗣都被朕輕易收拾了個干凈。
你一個軍功不出色、資歷不深,無內臣支持,忠心耿耿,討朕和愛妃歡心的小胖子,如何敢反?
這些人都是嫉妒你得寵啊。
沉浸在過去成就中的李隆基終于害人害己,嘗到了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