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出奇制勝
- 挽唐,從安史之亂開始
- 不會飛的虎皮鸚鵡
- 2411字
- 2024-11-06 11:40:00
在精兵頭目驚疑的眼神中。
所有登上城墻的第一波叛軍精兵看到:潼關守軍迅速扳動了兩個磨盤。
然后他們耳旁響起“呼”的一聲,接著“嘩啦”,像是鐵東西撞擊盔甲的聲音。
叛軍們也沒看清楚什么東西,便感到腳下劇痛,前排的士兵徑直摔倒在地。
有摔倒在地的士兵,才發(fā)現(xiàn)是一根長長的,離地半尺高的鐵索橫在眼前。
“快站起來!”那頭目叱道。
他本能地覺得事情不對。
可是前方幾列吃了鐵索重擊的士兵哪里還能站得起來。
尤其是第一列的士兵,只怕是小腿骨裂。
鐵索被磨盤推動猛然繃緊,力達萬鈞,豈是常人所能抵。
未等叛軍重新站好隊形,城樓高處的守軍又迅速拋出十幾桶混著蠟的桐油,如同傾盆大雨般淋在叛軍的身軀上乃至腳下。
油液迅速擴散,將叛軍所立區(qū)域浸透得濕漉漉、滑膩膩,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刺鼻的氣味。
“點火!扔柴!”李璘喝道。
“不好,快快快,快跑!”叛軍小頭目見狀,心中大駭,臉色瞬間變得煞白。
他深知接下來的災難將無可避免,連忙呼喊著手下的士兵撤退,但此時的局勢已如脫韁野馬,完全失控。
一切已是來不及了,幾名守軍手持燃燒得正旺的火把,毫不猶豫地扔進了地面上的油泊之中。
“轟隆!”
火焰猛然騰起,猶如地獄之火,瞬間吞噬了一切。
叛軍腳下瞬間燃起熊熊大火,火勢之猛,令人觸目驚心。
前面摔倒的人全身著了火,在地上哀嚎著,翻滾著,彼此纏繞在一起,企圖撲滅身上的火焰,卻只是徒勞,同時也擋住了身后想要跑出去的人。
許多柴草接著被扔了進去,煙霧彌漫刺鼻,后排的人腳下著火,驚慌失措,幾乎也全跌倒在火海中,無處可逃,逐漸被吞噬。
站在最后面的頭目眼尖手快,帶著幾個心腹手下,見勢立刻躍出城墻外,想要逃。
“要追嗎?”心神震撼的王思禮問道。
“不用,他一身重甲,刀槍不入,怎么追?”李璘笑道,然后定睛看著眼前的火海。
未多時,火漸漸熄滅。
滿地焦尸,多達數(shù)百具,唯有近十人逃出城外。
“可惜了這些鎧甲,怕是不能用了。”李璘嘆氣。
城外,逃回去的人向安慶緒稟告了城墻上的情況,攻勢暫緩。
“烤全羊啊。”王思禮指著燒焦的叛軍尸體,哈哈大笑,“這些就是明日天亮后的正餐!”
他是真的高興,像這樣精銳的半營精兵,潼關守軍不折損數(shù)百精兵,是拿不下來的。
如今不費一兵一卒就全殲,真是奇跡。
“永王,你是如何想的這些辦法?兵書上未見記載啊。”高適心悅誠服之際,忍不住問道。
“事在人為,怎能拘泥于書卷。”李璘呼出一口氣,緩緩道。
這一刻,他覺得自己贏得了全軍上下所有人的尊重和敬意。
這近五千精兵就是我李璘的第一桶金,個個可以一當十,所向披靡。
只要沖破潼關的桎梏,天下之大,任我去也。
命運捉弄了我,也給了我機遇,我想我已經(jīng)抓住了!
他的心中涌起了萬丈豪情。
誰能想到那日驚聞哥舒翰要出潼關后,所想的七條退路無一應驗,反而是自己誤打誤撞跑來潼關進行自救。
高適怔怔看著李璘,心中一首詩呼之欲出,正要吟誦時,熟讀詩書的梁丘杰忽然說道:
“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這是史書上評價戰(zhàn)國七雄之齊國田單的火牛計之語。
“妙哉妙哉!”王思禮拍手贊道。
“別捧殺我。”李璘看到眾人圍著自己,有些不好意思。
他又撓著頭道:“敵軍未退,各司其責,繼續(xù)守城。”
“是。”
眾人異口同聲應道,迅速散去了。
李璘走到城墻前往下一望,黑夜中看不清安慶緒和崔乾祐人在何處。城下那近五千叛軍精兵仍在原地,等候著下一步命令。
叛軍的箭雨隨著剛才那波攻勢被化解,已經(jīng)停了。
強壓心中憤怒的崔乾祐意識到了李璘很難纏,暫令精兵不急著登上城頭。
損失數(shù)百名精銳倒不是多心疼,但是對方可是毫發(fā)無損。
前有滾釘木,剛才有鐵索火海,后面還會有什么?
誰也不知道。
“晉王,還強攻不?”崔乾祐有些猶豫,“還是圍而不攻?”
安慶緒想了想,咬牙道:“攻,哪怕這五千精兵悉數(shù)折損,也要拿下。”
“哥舒翰曾透露過,長安不會再給潼關一粒米,一個兵。城中精兵約莫五千到七千之數(shù)。”
“今夜觀之,守軍的箭、弩、油、石塊等皆耗盡,他們只能肉搏。詭計多端又如何?我們尚有精兵數(shù)萬,雜兵兩萬,能消耗不過李十六?”
“傳令,繼續(xù)攻。”安慶緒對身后的傳令兵冷冷說道。
.......
河北,叛軍老巢這段時日并未燃起戰(zhàn)火。
逃到博陵的史思明已被朔方軍團團圍住數(shù)日。
主帥營帳里,產(chǎn)生了些許爭執(zhí)。
“光弼,圣人命我們揮師回援長安,怎可戀戰(zhàn)?”
說話之人一臉美髯,氣度不凡,正是郭子儀。
“郭公,眼下趕回長安最快也得十多日,您覺得潼關能守得住嗎?一旦撤軍,這河北大好國土又將喪于賊手。”一臉英氣的李光弼反駁道。
“我們不如全軍壓上,奪博陵,直入范陽。到那時,安祿山定然驚慌,必令大軍調(diào)頭入河北。這樣方能解潼關乃至長安之危啊。”他試圖說服郭子儀。
李光弼說的并不無道理。
與其花費數(shù)日一路風塵仆仆千里回長安,不如占叛軍老巢,令叛軍先陷入慌亂之地,就能解長安之圍。
“光弼啊。”郭子儀苦澀道:“你以為我不懂嗎?”
“可你要明白,圣人永遠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勝利。不然哥舒翰會哭著出潼關?”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錯的!除非有擁兵自立之心。”他搖著頭,長吁短嘆。
他在為哥舒翰的下場而感傷,而哥舒翰失節(jié)投降又身死的消息他還沒收到。
李光弼悵然若失,囁喏道:“我明白了。”
接著,他話音一轉(zhuǎn),眼里又燃起希冀,“能否您領一半大軍回援,我繼續(xù)率軍猛攻?”
“胡鬧!”郭子儀有些生氣,“一半兵力如何攻下博陵?到時候安祿山從洛陽前來夾擊,豈不是陷入了腹背受敵之危?”
“更別說,事后圣人豈能容你?休要逞匹夫之勇!”
見此,李光弼欲言又止。
接著,他長長哀嘆一聲,“哎!平叛大業(yè),中道崩殂!”
“罷了罷了,即刻撤軍揮師前往長安,希望永王能再撐十余日。”
天寶十五載五月二十九日,李光弼與郭子儀盡出全軍,在常山郡以東的嘉山與叛軍史思明展開決戰(zhàn),大破叛軍,斬首萬計,生擒千余,史思明狼狽逃往博陵。
倆人再度率軍圍困博陵,軍威大振。
河北十余郡聞訊,紛紛殺死叛軍守將,光復大唐。
叛軍老巢范陽與各地的聯(lián)系被切斷,河北形勢一片大好,平叛勝利在望之時,卻傳來了靈寶慘敗的消息。
大好優(yōu)勢一朝散盡,急轉(zhuǎn)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