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口無遮攔
- 迂回溝通:有效溝通的謀略與案例
- 唐華山編著
- 1245字
- 2024-10-28 14:49:23
說話要講究技巧,不能口無遮攔,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時如果不考慮聽者的立場,就很容易在無意中傷害別人,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下面這則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有個人請客辦事,看看約定的時間過了,還有一大半的客人沒來。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說:“怎么搞的,該來的客人還不來?”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嘍?”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幾位客人,愈發著急了,便說:“怎么這些不該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聽,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個跟主人較親密的朋友,看到這種尷尬的場面,就勸他說:“你說話前應該先考慮一下,否則說錯了,就不容易收回來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釋說:“我并不是想讓他們走的啊!”這個朋友聽了,大為光火,說:“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聰明人都是講究說話藝術的人,他們知道什么時候需要直來直去地說話,什么時候應該拐彎抹角地說話。而愚蠢者大都口無遮攔,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因為太過真率,說出的話聽起來非常刺耳,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嚴重的話甚至會引來殺身之禍。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少年時就放牛,給有錢人家打工,甚至一度還為了果腹而出家為僧。但朱元璋卻胸有大志,風云際會,終于成就一代霸業。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有一天,他兒時的一位窮伙伴來京求見。朱元璋很想見見舊日的老朋友,可又怕他講出什么不中聽的話來。猶豫再三,總不能讓人說自己富貴了不念舊情吧,還是讓傳了進來。
那人一進大殿,即大禮下拜,高呼萬歲,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子當兵,多虧菜將軍。”
朱元璋聽他說得動聽含蓄,心里很高興,回想起當年大家饑寒交迫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情形,心情很激動,立即重重封賞了這個老朋友。
消息傳出,另一個當年一塊放牛的伙伴也找上門來了,見到朱元璋,他高興極了,生怕皇帝忘了自己,指手畫腳地在金殿上說道:
“我主萬歲!你不記得嗎?那時候咱倆都給人家放牛,有一次我們在蘆葦蕩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著吃,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泥地里,你只顧從地下抓豆子吃,結果把紅草根卡在喉嚨里,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紅草根帶進肚子里。”
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真命天子”朱元璋又氣又惱,哭笑不得,只有喝令左右:“哪里來的瘋子,來人,快把他拖出去砍了!”
會說話的人可以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升官發財,不會說話的人卻因為言語不當遭到滅頂之災。在會說話與不會說話之間,其實并非橫著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有時只需小小地迂回一下,就是另一番天地。
人就是這般的奇怪,他們既喜歡性格直爽的人,但又討厭直來直去的說話方式,所以,我們僅僅擁有誠實、正直的品格是不夠的,還要在語言上下一番工夫,說話一定要委婉、動聽,易于讓他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