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被定義的年齡:積極年齡觀讓我們更快樂、健康、長壽
- (美)貝卡·利維
- 2579字
- 2024-10-29 18:52:25
譯者序
我正在挪威愉快地玩耍,編輯來信說,萬事俱備,只欠譯者序。于是,趁著等候奧斯陸夕發朝至卑爾根的火車的空閑,我鉆進車站對面的奧斯陸公共圖書館尋找寫作靈感。路過一排書架時,一本名為《一萬種時間掠過》的中文書吸引了我的目光,這是挪威插畫家莉薩·艾薩托的作品,我讀到最后發現書名指向的是老年:“一萬種時間掠過,又鐫刻在身體里。”這句話當場擊中了我,它詩意而又精確地表達了我翻譯和閱讀本書,以及近些天醞釀序言時的核心感受。
記得去年翻譯本書期間,有一回和辦公室新來的“00后”實習生志偉吃飯,志偉談及即將大學畢業不知人生走向的迷茫,我說:“我二十多歲的時候遙想自己十年后如何如何,也會很惶恐,但我現在三十多歲了,一點兒都沒有老了十歲的傷悲,也完全不會回過頭去羨慕我的青春,因為現在的我通過時間所積攢的人生閱歷和體驗,也包括彎路和挫折,是十年前的那個我不曾擁有的,他不會有我這般通透,他也不可能在十年前就像我現在一樣通透。請把自己交給時間。”
這次身心舒爽的挪威之旅,途中,我總會想起八年前第一次造訪紐約的經歷:啟程前認真做攻略,用五顏六色的Excel表排好滿滿當當的一周行程,一路下來當然很充實,也給我不少觀念上的沖擊,但日后回憶起來,首先想到的卻是累和趕,比如老是惦記著這家博物館只能逛兩小時,三點鐘要轉場去另一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更是大到逛一整天都沒看完,等晚上連軸趕到大都會歌劇院看安東尼·明格拉導演的《蝴蝶夫人》時,眼皮子止不住地打架。
與紐約之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次挪威之旅約等于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沒有提前規劃行程,心里大概有數是奔著蒙克去的,住進酒店才開始查資料,每晚睡前根據天氣、時間和距離等因素靈活安排第二天的行程。奧斯陸的挪威國家博物館和蒙克美術館我各到訪三次,靜靜地坐在蒙克廳里細細欣賞《橋上的少女》,而不是只給它分配幾十秒的時間,不再像參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那樣走馬觀花逛到精疲力竭。在卑爾根藝術博物館看完蒙克,我回酒店洗個澡,美美睡了三小時,晚上十點再神清氣爽地登山看絕美日落,午夜時分又在港口感受蒙克筆下的夏夜星空。
要言之,我的旅行觀從煞有介事的“應該體驗什么”轉向了隨心而動的“我想體驗什么”,從“什么都想要”的年輕氣盛轉變為“我選我想要”的從容不迫。同樣是一周的時間,也沒花更多的錢,得到的卻是更滋潤、更沉浸、更圓滿的旅行體驗,以及人生閱歷和知識素養更豐富之后帶來的深刻思考與感悟。如果這個狀態能在首次造訪紐約時就具備,它帶給我的人生影響該有多么大啊。再一次地,不存在這個如果,優雅的答案是靠時間換來的,唯有年齡的增長才能讓人更智慧,我們應該在自己的每一個年齡都熱愛當下的自己。
熟悉我的讀者大概已經在嘀咕我怎么還沒開始介紹本書的精彩內容。我之所以大談個人感受,正因為在我一遍又一遍翻動這本書的過程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和故事。我太渴望用我的感想和故事來回應作者,同時也把我的一點智慧分享給讀者。有讀者要用批判性思維敲打我了:個案是不足以作為證據的!確實如此,如果撇開那些故事,則本書全然基于身為心理學家的作者幾十年的實證研究,通篇引用了大量的實驗證據和統計數據,留待讀者自行揣摩,或者根據書末的參考文獻檢索研究詳情。
然而,正如作者在本書后記末尾特地提到的:“……我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的另一個真理。作為一個科學家,我曾經認為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是通過優雅的圖表或強大的統計檢驗。……雖然科學幫助我們發現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但故事才是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對此我感同身受。對于老齡化和年齡歧視這種多維度的復雜議題,了解相關的科學知識和原理固然重要,但更為春風化雨、擲地有聲的,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那些傳奇老者的人生故事,鮮活的故事最能慰藉和鼓舞人心,從而推動社會的改善。
就像書中很多受訪者的積極年齡觀念都源自家族老年榜樣的影響,在翻譯和咀嚼本書的過程中,我也越發清晰地意識到,我自身所抱持的積極年齡觀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從小在家耳濡目染來的。我的奶奶直到九十歲仍然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做家務是日常鍛煉,搓麻將是日常消遣。從小就被家里人津津樂道的一個段子是,我四歲時在飯桌上對家里人說,奶奶七十多了還在燒火做飯,那應該由我來收桌洗碗。我的家家(外婆)七十多歲時生重病切除了胃部,醫生說樂觀的話最多活半年,家家卻跟個沒事人似的照舊在家干活,我從未見她面露過痛苦,她就這樣閑不住地多活了十年。試問,家里有這樣兩位平凡而偉大的老人相伴,我怎么會對變老感到焦慮甚至恐懼呢?
但我顯然是個個案。環顧四周,來自廣告和媒體的渲染,還有職場的競爭與壓力,都讓年齡焦慮的空氣越發濃厚,年輕受到追捧,年齡成為負擔。雖然作者在本書中一再以深受儒家文明濡化的中國和日本作為尊老敬老的正面教材,但更應該引起我們正視的是,隨著高速現代化和城市化,加之法律和權利意識上的相對滯后,我們的社會上也蔓延起年齡歧視,頻頻登上熱搜的“35歲失業”話題即為一例。正如本書一再提到的,盡管我們現在還沒老,但我們并不置身事外,都有可能成為年齡歧視的受害者。
因此,本書不僅僅是寫給老年人的,也是寫給我們所有人的。只有大家都來關注老齡化和年齡歧視的議題,社會才能向更健康包容的方向發展。對此,作者在最后兩章以及附錄里給出了翔實中肯的建議和指導,而關鍵在于行動,“每一個意識到年齡歧視并決定反擊它的人,都是一個離新的現實更近一步的人”。從堅實的科學證據,到生動的個體故事,再到系統的行動指南,本書在這三個層面做到平衡兼顧并環環相扣,實在是一本難得的社會倡導性佳作!
我還必須提出一點保留意見。本書作者更多是身為美國人對美國社會存在的年齡歧視進行批判并呼吁改善,為此,作者似乎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那些與美國文化相對的,更為傳統或集體主義的尊老文化背后的另一面。在我看來,與尊老相伴的家長制、等級觀念,以及相對應的平等意識缺乏和對自由活力的抑制,都是我們的文化中持續存在并需要改善的問題。每一種文化都有其難以分割的一體兩面,想要盡去其糟粕只取其精華往往是做不到的。如何通過不同文化的互鑒,創造出一個更加和諧友好的社會,讓各年齡段的人都身心舒暢,且待有心的讀者去思索吧。
最后,我要將這部譯著獻給我的家家爹爹(外公),老人家如今已過鮐背之年,精神矍鑠,是吾輩之楷模。
喻柏雅謹識
2024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