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泰山壓頂
- 大明:功夫皇帝朱由檢
- 歐陽長牛
- 2226字
- 2024-11-18 21:01:15
正如玄武使預料的一樣,朱由檢中了他這詭異的一招,不會再上當二次。
朱由檢何等精明,不需要想就能猜到,這銀色軟鞭,一節一節相連,內里一定有鋼索。
對戰之時,趁其不備,拉動鋼索,軟鞭立即變成鋼槍,等你以為它是鋼槍之時,繩索放松,鋼槍又成了軟鞭。
玄武使一直憋著殺招,就等朱由檢上當。
不過這一掌下去,對方只是翻滾幾周,復又站了起來,這是他萬萬沒想到的。
打不了,真的打不了。
玄武使看見對方招手,心生懼意,取出一顆霹靂珠便扔了過去。
那顆珠子落在朱由檢前面,轟地爆炸,閃亮之后,煙霧滾滾卷來。
朱由檢暗自防備敵人偷襲,等到塵煙散去,玄武使已經遁走。
地上朱雀使也被他擄走,只剩兩具尸體在這里。
香琴跑了上來:“主人,你沒事吧。”
“沒有。”朱由檢擺擺手,緩緩坐下,胸口一陣劇痛。
是受了內傷,這玄武使不跑,輸贏還不好說。
一手扶桌,撿起地上衣服穿上,下身仍然光著大腿,短褲也被勁風撕破。
順手拿起長褲,讓香琴檢查一下兩個刺客是不是死了。
香琴急忙去探查兩個刺客的鼻息,確定已經死了。
朱由檢這才穿起褲子站了起來。
香琴在兩具尸體上找到了一塊令牌,拿起令牌一看,念道:
“日比。”
朱由檢:?
什么日比,朱由檢疑惑的捆著腰帶,移步到香琴身邊來。
接過令牌一看,啞然道:
“昆。”
這是人昆家的令牌,或者說是昆宗門的人。
勾了香琴鼻子一下,叮囑她平時沒事,多念書。
香琴撲哧一笑:“哦。”
朱由檢翻手收起了昆字令牌,聽見外面吵吵鬧鬧的來了不少人。
這時候,室外來一群人,都是府衙的官員和院里的仆人。
不一會,警鈴大響,開元將軍邵宗元前來告罪。
“屬下救駕來遲,請皇上賜死。”
朱由檢搖搖身子,這也不怪你,算了。
“夜深了,都下去吧。”
邵宗元吩咐守衛,將皇帝別院圍滿,親自帶人去抓刺客。
朱由檢沒有阻止他,但也不抱什么希望。
兩具使者的尸體也擺到外面,蓋了白布。
“怎么樣?”
知府何復帶了仵作驗尸,沒有查出什么異樣,只是這兩個人,全身血紅,不知道為什么。
江湖上的人,朱由檢覺得何知府帶來的人也查不明白。
順手拿起桌上的金葉,這是從青龍使身上收出來的。
沒有什么特別,應該是江湖上當作錢幣使用。
白虎使身上搜出來也是一樣的金葉,兩個人共計搜到三十幾兩金子。
又拿起銀鞭看了一下,鞭子由白鐵鍍銀,形如脊椎,一節一節的,中間果然有精鐵繩索連接,控制機括在手柄上。
朱由檢甩了一鞭,感覺威力很大,卻是不會控制,容易誤傷己方。
將金銀等物交給知府何復,讓他收歸國庫。
武器就是這兩根銀鞭,自己收下,閑下來了,再好好研究。
“好了,你們下去吧。”
朱由檢返回臥室,檢查自己的傷勢。
筋骨沒有受傷,只是運勁的時候,感覺有些遲滯,想是內傷郁結所致,休養一段時間應該無礙。
如此修養了兩日,覺得無礙,打馬來到西郊。
田地里面紅薯已經發出五寸枝芽,一籠一籠的新鮮翠綠,充滿生機。
“快快,分芽苗了。”
朱由檢帶著馬光年和曲三寶,教他們把紅薯發出的芽苗,分開栽種。
二人依照指示,又新栽種了一畝紅薯。
新種下的芽苗特別需要水分滋養,二人顧不得擦汗,又一人挑了一桶水,拿著木勺在地里,彎腰澆水。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兩個老農,任誰也想不到,這二人是當朝三品大員。
“嗯,不錯,就按照這個技術,推廣下去。”
隨后,朱由檢背負雙手,又視察了玉米地,見玉米地漲勢喜人,很是滿意。
三人看了試驗田,遠遠的巡邏隊來了,一行三十二人,個個精神抖擻,干勁十足。
從沒聽說過,吃官家飯,還給上五修二的待遇。
巡邏隊帶頭向院使院判行禮,他們不認識皇帝,所以沒有參拜。
朱由檢別了二人,返回城里。
打馬來到衛戍營,看邵宗元練兵。
因為皇帝被行刺,這件事震驚了臨時政府,皇帝休養的時候,閣臣召開緊急會議,成立衛戍營,保衛皇帝安全。
隨后以奏疏的形式,呈了上來。
朱由檢本不想這樣做,但是大臣們一片孝心,又是會議形成的共識,駁回了有傷大家積極性,所以才同意。
來到衛戍營,守衛跪拜行禮,又有小兵去稟報邵宗元出來迎接,朱由檢直接叫住了他,讓他不要稟報。
朱由檢想看看平時他們是怎么操練的。
來到操場,邵宗元還是按照一貫的套路,帶著士兵,拿著長槍短棍,在進行操練。
明顯是沒有足夠的武器,還有拿短棍的。
另外,兵甲也不整齊,士兵一般穿棉甲,夏天最好穿皮甲。
但是顯然這些都不具備,哎,朱由檢嘆了一口氣,真窮啊。
不過細數之下,這里士兵不止八百人呢。
現在衛戍營負責保衛官邸,抽調了一部分人走,這里應該是不足八百人才對。
一排五十個人,一眼就看出不止三十排,就知道不止一千五百人。
邵宗元終于發現皇帝陛下來親自視察,對著士兵吼道繼續操練,然后快步跑了過來。
“末將參見陛下。”
“免禮。”
“陛下傷勢無礙了吧。”
“嗯,小傷而已。”
邵宗元跟在身后,隨同皇帝視察軍隊。
朱由檢說道:“這里多少人。”
“回陛下,有一千六百六十七人。”
“怎么有這么多人,朕的隊伍在壯大啊。”
“這還得歸功于曲院判。”
“哦,曲院判怎么了。”
“曲院判在西郊設了義粥鋪,不僅是本城,就是鄰近縣域,都有所耳聞,吃了粥的難民,聽說軍營伙食更好,就紛紛來投,末將在這些難民中,挑選了一些骨頭架子好的,補充進了軍營。”
“你辦得很好,曲院判也辦得不錯。”
“謝陛下夸贊。”
朱由檢明白,很多難民沒有田地沒有活路,這里能給一口飯吃,就來投靠。
對于普通百姓而言,皇帝姓誰家,毫無感覺,有奶就是娘。
所以自古興科教,育化萬民,重禮節,知孝悌,明君臣就是這個道理。
明末天災連年,好多人大字不識幾個,管你皇帝老兒是誰,我自吃飽不餓。
就是差了教育的體現。
當然,飯都吃不起,哪里有余力去搞教育。
崇禎一時間覺得,肩頭的擔子,又重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