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知文化傳媒企業
(一)文化傳媒企業的含義
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任務,當前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引擎,而文化企業則是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2018年,國家統計局頒布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文化及相關產業包括:一是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制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具體包括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和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等活動(42);二是為實現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所需的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裝備生產和文化消費終端生產(包括制造和銷售)等活動。
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從文化傳媒類別的層面來看,文化傳媒行業主要是指文化及相關產業中利用各種現代傳播方式開展文化產品創作、制造、傳播、展示等生產活動的行業。文化傳媒行業可以細分為影視及院線、游戲、互聯網視頻、廣播、出版發行等子行業。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技術迭代升級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融合發展,文化娛樂行業持續呈現多元化、差異化的發展趨勢。
文化傳媒企業,是指利用各種現代傳播方式,例如電視、網絡甚至廣播、雜志來進行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企業。文化傳媒企業主要是從事提供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服務等文化服務的一類企業,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務類企業的特征同時,文化傳媒企業所傳播的內容又具有強烈的文化藝術內涵,加之中國文化傳媒企業特殊的意識形態屬性,其又是文化事業單位的一部分。因此,可以把文化傳媒企業納入為從事信息服務業與文化產業交叉產業的一種企業。文化傳媒企業的存在主要依存于文化產業的推動,其內涵實質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豐富,從經濟學范疇可定義為:文化傳媒企業的主要目標是利潤最大化,企業主要投入無形資產,涵蓋人力資本、文化創意等,利用大眾媒介來傳播文化并提供文化創意產品,且這些精神內容是獲取利益的主要手段。
文化傳媒企業的目標是取得高質量、爆發性的收入,主要面對消費者的文化需求,以信息為載體,提供相關信息資源服務,包括電影和電視的傳播、文章發布和授權、提供網絡信息和其他形式的服務。(43)
(二)文化傳媒企業分類
本書研究的文化傳媒企業是指經營文化傳媒的組織,它們主要采用傳統及現代化的傳播技術與手段,通過傳媒進行文化的傳播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在“互聯網+”技術的持續推動下,文化傳媒企業從傳統的紙質媒介時代逐漸轉為數字化信息時代,傳統媒體不斷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進一步壯大了傳媒企業的整體力量。(44)結合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文化傳媒企業大體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類:
1.新聞信息服務類企業,包括新聞服務、報紙信息服務、廣播電視信息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
2.內容創作生產類企業,包括出版服務、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及創作表演服務、數字內容服務;
3.創意設計服務類企業,包括廣告服務、設計服務;
4.文化傳播渠道類企業,包括出版物發行、廣播電視節目傳輸、廣播影視發行放映、藝術表演、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
5.版權服務類企業,包括版權與文化軟件服務類企業;
6.會議展覽服務類,包括會議、展覽及相關服務類企業;
7.文化經紀代理服務,包括文化活動服務、文化娛樂經紀、其他文化藝術經紀代理、文化貿易代理服務、票務代理服務類企業。
(三)文化傳媒企業性質
文化傳媒企業具有輕資產特性,且文化傳媒產品是不會被消費用盡的文化傳媒企業的產品,如電影、影視劇、游戲等產品,被消費者使用之后,不會使價值被耗盡,這一特征與稀缺性不同。由于文化傳媒企業的輕資產特性,不需要投入過多的固定資產,而消費者往往是大眾群體,數量較多,因此邊際利潤較高。(45)文化傳媒企業具有高風險性,受到受眾影響大。文化傳媒企業在提供文化類產品或服務時,其受眾人數、制作產品的成本都沒有過大的變動,且文化類產品前期投入高,制作周期長,在完成之前無法產出效益,因此文化傳媒企業的沉沒成本較高,具有高風險的特征。此外,文化類產品在受眾影響較大的情形下難以事先對產品效果作出準確的預測與判斷。文化傳媒企業具有平衡商業價值與社會影響的特點。文化傳媒企業文化類產品受眾較廣泛,影響的受眾人數較多,除了傳播資訊、信息之外,還有娛樂大眾的功能,因此,文化傳媒企業在保證自身經營的同時,也需要把社會價值容納進企業對日常經營的考慮范圍,在提供、傳播相關信息時,不能忽視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文化傳媒企業作為普通企業的一員,也具有組織、經濟、盈利、獨立的特點。由于其經營對象為信息服務及文化產業,文化傳媒企業還具有獨特的藝術屬性、商品的經營屬性及輕資產屬性。
1.藝術屬性
文化傳媒產品的藝術屬性決定了文化傳媒企業也承襲了這一特點,文化傳媒企業的產品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讓文化傳媒企業不同于生產及經營物質產品的一般性企業,文化傳媒企業在某種程度上肩負了藝術創作的責任,被賦予了獨特的精神和文化屬性。加之我國文化傳媒產業的形成發展并不成熟,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對文化傳媒業的發展影響巨大,以至于文化傳媒產業始終帶有“事業單位性質,企業管理”的色彩。由于文化自身的政治和社會屬性,其內容涉及特定主題的道德、思想等精神活動,加之文化傳媒企業的事業單位性質,賦予了此類企業肩負著文化藝術宣傳的責任。
2.商品經營屬性
商品的經營屬性源自文化傳媒企業的經營對象——信息服務產品和文化產品,眾所周知,它們是一種提供給消費者的付費產品,已經完全具備可用于經營的商品屬性。文化傳媒企業經營對象的商品屬性賦予了其作為價值創造載體的功能,文化傳媒企業通過提供文化產品及文化信息增值服務從而創造價值,必須重視經濟效益與投入產出比。文化傳媒企業和其他一般的企業一樣,經濟屬性必須置于首位,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產品的價值補償以及增值的目的。計劃經濟時代,我們比較多的是關注文化傳媒產品的藝術屬性,但忽略了它的商品屬性。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商品屬性漸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文化傳媒企業的價值載體功能也日益彰顯,我國文化傳媒企業改革的本質就在于其經營對象的商品屬性的重現。(46)
3.輕資產屬性
輕資產屬性,即文化傳媒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它的文化創意和經營模式等無形資產上,而不是土地、廠房、機器設備等傳統意義上的有形資產。與固定資產的規模相比較,文化傳媒企業全部資產中流動資產和無形資產的規模較大。文化傳媒企業在生產產品時,需要較多的流動資產,而且文化傳媒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往往投入不高,相對而言,在企業技術、市場銷售、員工配置等方面投入較大。簡單來說,傳媒產業的發展主要靠“人”,人的因素至關重要。人的因素包含了人的創新精神、管理才能、主觀能動性、個人影響力等個人素質,而這些個人素質是無法靠實體投資獲取的輕資產。在文化傳媒企業的實際運營管理中,“名人”“領袖”效應通過影響消費者偏好進而引起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這就是個人素質的作用體現。
4.規模經濟
文化傳媒產業的“二次銷售”原理決定了它有著特別的盈利模式,在向消費者提供信息服務及文化產品的同時還利用受眾的注意力推銷其他諸如廣告等增值業務。這種特殊的盈利模式使文化傳媒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于產業鏈前端的文化創意及后端的文化服務。正因如此,文化傳媒企業需投入大量的無形資產。同時,伴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傳媒企業要提高市場競爭力,還必須形成一個從產品生產,到招商贊助,到產品推廣,再到后續的維護服務的全產業鏈,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流程,最終實現規模經濟。
這個過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由于文化傳媒企業具有初始成本高、復制成本低的特點,并且此類企業的成本投入和品牌效應的形成存在很大的時滯,因此,文化傳媒企業價值的生成過程是一個伴隨著資本集聚的漫長過程。當企業初具規模,其平均成本便會逐漸下降,這就是現如今文化傳媒企業多進行兼并重組的原因之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從“自信”到“自信自強”,是文化產業更深刻、更高遠的奮斗目標,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更為文化企業注入了“強心劑”。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已經進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引擎。文化企業則是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文化傳媒產業作為國家扶持的重點行業,作為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息息相關的民生行業,作為一個不斷變革創新的朝陽行業,(47)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
文化傳媒產業是傳媒產業的發展延伸,其利用現代科技的傳播速度,實現文化的傳播以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這對促進各國的文化交流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傳媒產業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新媒體發展迅速,為中國文化傳媒產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在逐步開拓傳媒產業市場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科技含量。文化傳媒產業正呈現出強勢的發展態勢,并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文化傳媒產業在大眾化傳媒產品的市場競爭中有著鮮明的市場競爭格局,在利用傳媒企業多年積攢的資源與優勢,開發出受眾所喜愛的媒介產品,促進文化傳媒產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運作;在保證我國文化傳播產業正向發展的同時,清掃產業發展的障礙,加快文化傳媒產業市場化運作和產業化的進程,幫助我國文化傳媒產業釋放較大的經濟推動力,擴大我國文化傳播產業投資主體的來源,實現融合的多元化,學習并創新發達國家文化傳媒產業的市場運作機制,完善我國文化傳媒產業的發展結構,以及市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從而構建出適應我國文化傳媒產業發展的環境。(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