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從區域國別角度展開的語言文字政策研究

近年來,一些研究者將研究領域拓展到對某個國家或地區的語言政策進行專題研究,或是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語言政策進行比較研究。薄守生、賴慧玲提出區域主義、歷史主義作為跨學科研究的“語言規劃學”(36),區域主義特別關注事物的區域特征,從區域特征中尋求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以區域特征作為處理事情的依據。從共時層面看,不同區域的語言差異可能源于語言在不同歷史階段中的分化,從語言的變化、演變中我們可以發現區域主義與歷史主義二者相互關聯。周慶生是我國新一代社會語言學家,他曾多次赴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語言調查,對我國語言政策、語言規劃和語言立法有深入研究。他認為從社會語言學研究語言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角度出發,國家對語言使用的干預手段表現為語言政策、語言規劃和語言立法。他主編的《國外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進程》一書把外國學者研究相關領域的重要論文和外國關于語言政策的重要法律文獻匯集起來,為我們研究各國語言政策、語言規劃和語言立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在我國國外語言政策研究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37)在此基礎上,周慶生又主編了《國家、民族與語言:語言政策國別研究》,該書選取了22個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進行研究,每一節內容包括介紹每個國家語言的歷史和現實狀況,以及對該國語言政策的評價。周慶生認為語言文字問題始終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主權,關系著公民的人權,政府所制定的語言文字政策是對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態度的具體化。(38)王輝、周玉忠主編的《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理論與國別研究》(39)一書選編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語言規劃研究的優秀論文34篇,涉及理論探索和國別研究兩部分。理論部分側重語言功能規劃、語言資源與語言問題、國外語言規劃理論與流派、外語教育政策與社會經濟發展、學科發展與演變以及語言規劃的經濟學分析等;國別部分主要涉及中國、美國、歐盟、德國、法國、印度、澳大利亞、日本、塔吉克斯坦、馬來西亞等國家或國際組織的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為本書對案例國家的文字改革研究提供了思路與方法。豪根對挪威文字系統的研究是語言政策研究的經典之作,該研究被視為語言政策研究的新趨勢。他提出挪威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語言規劃的思想已經影響到每一個公民,直到挪威有了穩定的書面語言為止,通過語言規劃指導非母語社區中的文字使用者。(40)

對日本語言文字規劃的研究主要分為對日語語言發展歷史的研究和對日本漢字的研究。陳小苗、黃賽芳合著的《日語語言解析與日本文化透視》通過日本語言、文化的表象來把握日本文化的精髓以及特質,將具體的文化現象與特質結合展開分析,突出重點,涵蓋面廣,為本書對日本文字改革的研究提供了宏觀而基礎性的材料支撐。(41)本書在對案例日本的文字改革進行研究時,參考了大量日本學者的研究著作。西周是日本江戶時代后期幕末至明治初期的啟蒙家、教育家,1873年與森有禮、福澤諭吉、加藤弘之、中村正直、西村茂樹、津田真道等人共同成立明六社,翌年發行機關報《明六雜志》,翻譯介紹西洋哲學,致力構筑日本哲學基礎。他同福澤諭吉一起,沒有直接將“philosophy”音譯,而是翻譯創造了“哲學”一詞。西周支持廢除片假名,于1874年發表《以洋字書國語之論》,著有《百學連環》《百一新論》《致知啟蒙》等書,為日本國語改良的主要推動者之一。西周在《以洋字書國語之論》中提出國家語言應該用西方字符書寫,因此有時被稱為“激進理論”,該書不僅解釋了推廣西方字符的意義,而且闡釋了具體的方法和問題,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西周自身的哲學思想。

福澤諭吉是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終其一生都致力于在日本弘揚西方文明、介紹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價值觀。他發表了著名的《脫亞論》,積極提倡明治維新后的日本應該放棄中華思想和儒教的精神,轉而吸收學習西洋文明。福澤諭吉所著《文字之教》(42)表達了他限制漢字以及提倡使用羅馬字的觀點。賴阿佐夫所著《國語·國字問題》分為國語國字的預備知識、國語國字問題的歷史回顧、國語國字問題的理論三部分,系統地論述了日本的國語國字問題,清晰地解答了日語與漢字之間的聯系與矛盾、日語文字系統改革過程中對民族語與世界語的思考等問題。(43)福田恒存所著的《我的國語教室》,描述了二戰后的日本普遍使用假名的現象,指出假名的廣泛使用伴隨著人們對日語本身的冷漠,而這正是他的擔心之處,他認為語言是一個民族價值觀和文化的基礎,人們有必要思考日語的起源。(44)上田萬年對日本國語改良與羅馬字的引入問題研究頗深,二戰后他提出“新民族特征理論”,其實質是著眼于改善民族特征的問題,同時力求弄清民族語言形象的問題。改善民族特征意味著廢除漢字并引入羅馬字,上田試圖消除漢字并創建包含日語的“國家語言”。但是,由于當時普遍使用的漢字和假名交叉用法影響力很強,消除所有漢字的計劃并沒有實現。(45)柿木重宜從現代語言學史的角度展開明治時代后半期“民族語言”的研究,以語言學家藤岡勝二的語言觀點為中心,思考明治時代后半期對“民族語言”的研究是如何進行的,他認為上田萬年和藤岡勝二之間在“國家語言”的概念上存在顯著差異,闡明了明治時代后半期“民族語言”研究的現狀。(46)

關于日本漢字政策的有關研究可以分為圍繞日本文部省的漢字政策、法務省的人名用漢字政策、通商產業省的日本工業規格漢字(簡稱JIS漢字)研究三個方面。

首先,關于文部省的漢字政策研究資料主要包括日本文化廳編的《國語政策百年史》(47)、井之口有一編的《明治以來的漢字政策》(48)和林大監修的《圖說日本語》(49)等一些學術標志性成果。《國語政策百年史》是從1902年到2005年3月的近100年的日本國語政策資料匯總,內容比較全面并具有聯系性,成為日本漢字政策研究的近現代藍本。《明治以來的漢字政策》收集了明治以來政府關于漢字政策調整的原始文獻,但只截至1981年,其后的關于人名用漢字和JIS漢字方面的資料乏善可陳。

其次,關于戰后漢字文化圈與日本漢字政策相關的研究成果有如下幾類:倉島長正的《國語100年》對1900年到2000年之間的日本政府國語政策問題進行綜合評述,主要包括一個世紀以來國語審議會的國語政策和“漢字假名混合文體”在日本確立的過程。(50)安田敏朗的《國語審議會迷茫的60年》著眼于國語審議會的歷史和國語審議會委員的一些主張,以批判的視角評價了國語審議會走過的60年歷史功過。(51)屜原宏之是日本語言學家、國語分科委員會委員,參與了日本經濟產業省的JIS漢字的制定、法務省法治審議會的人名用漢字的制定,以及文部科學省文化廳文化審議會國語分科會的常用漢字的改訂,他所著的《日本的漢字》(52),從接受漢字、國字的誕生,再到常見漢字,從文字看社會,地名與漢字等多個方面簡述了日本漢字的發展歷史。洪仁善從語言漢字的使用形式功能變化、使用漢字方式功能變化等多個不同角度針對戰前、戰后兩個時期日本漢字政策體系中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宏觀視角上把握日本漢字政策的一種研究嘗試。(53)潘鈞以漢字東傳到日本列島作為研究基礎,在多年研究日語漢字的基礎上,依據豐厚的原典文本,用八章四十三節的宏大篇幅,把日本漢字置于歷史演進中各個時間段,在每個時間段的特定文化語境中進行綜合性的研究闡述,對漢字東傳日本的文化學術意義做了高屋建瓴的綜合研究,構成一系列體系性的表述,成為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以漢字外傳為對象闡述中華文化在東亞文明進程中的價值與作用。(54)潘鈞的最大貢獻是梳理了日文漢字在多種語境中的不同意義,解釋了漢字本體與特定的日本文化狀態相匹配的內在機理,提出了日文漢字是一個獨立的文字系統,具有理論意義的建設。

再次,關于人名用漢字政策的研究,圓滿字二郎的《人名用漢字的戰后史》對戰后日本的人名用漢字政策的歷史背景做了豐富的論述。(55)阿什哲次的《圖說漢字的歷史》集中整理了戰后日本的人名漢字問題。(56)

最后,關于JIS漢字的有關研究,安岡孝一對世界文字編碼進行了系統論述,是我們了解文字編碼理論知識的基礎教材;伊藤英俊從文字編碼技術的視角出發,對1978年到1995年之間的JIS漢字問題進行了論述(57);加藤宏一將JIS漢字問題研究置于社會背景之下,并且對參與JIS漢字制定的委員們進行了多次采訪,留下了許多難能可貴的口述材料(58)

此外,我國學者齊一民從“言文一致”的角度出發考察日本的文字改革,通過深入分析研究日本“言文一致”文化問題可能發生的主要理論歷史背景和原因,將近代初期日本語言文字改革運動視為日本“脫亞入歐”后與國家經濟戰略政策相互配合緊密呼應的一場日本語言文化改革運動。(59)他認為研究“言文一致”發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對研究日本如何實施“脫亞入歐”戰略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由于日本的“言文一致”過程與中國從晚清開始的白話文運動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中日兩國以漢字為基礎的文化同源行注定為日本的“言文一致”運動和中國近代文字改革提供同質性的平臺,成為研究中國文字改革運動不可或缺的參照對象。

有關越南文字改革的研究,本書主要收集了國內東南亞研究學者關于越南文字改革研究成果和越南本國語言學者對越南語言政策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些大學開始設立越南語專業,為了教學的需要出版了許多關于越南語的語音和語法的教科書,如1982年潘悟云、朱曉農發表了《漢越語和〈切韻唇音字〉》,1987年潘悟云發表了《越南語中的古漢語借詞》,1994年趙玉蘭發表了《現代越語中的漢語借詞》,同年,馬克承發表了《漢字在越南的傳播和使用》。此外,越南學者也開始研究越南語中的漢越語,如阮才謹寫的《漢越語的起源與讀音的形成過程》《喃字的若干問題》《古漢越語讀音的幾點再認識》《越南語語音史教程》,阮善甲所著的《越語學史略》《越語學的應用領域》。范宏貴、劉志強著所著的《越南語言文化探究》(60),以越南語言與文化為切入點,為使用和學習越南語的人提供嫻熟的技巧,幫其找出漢越語詞與漢語聲母、韻母發音之間的對應規律,幫助人們正確、快速掌握漢越語詞的語音,并從語言文化觀察中越文化交流。現代越南語中大量漢越語詞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現在越南語中的漢越語已經是越南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教授馮超認為現代越南語脫胎于原始先民的口頭創造,大量借用漢語詞匯,又試圖在漢字的基礎上發明一套書寫系統——喃字(也稱“字喃”,本書統稱為“喃字”)來記錄自己的語言。隨著喃字被拉丁化國語字所取代而消亡,現代越南語經過數次語音、語法和書寫標準上的改革,最終才得以定型。越南文字政策的選擇是伴隨其發展演變的歷史逐步展開并進行調整的,主要基調定位于借用外來詞匯及書寫方式,采用博采眾長、為己所用的實用主義原則,秉承民族語言純潔化、標準化方向。譚志詞提到文化交流的方向性問題,認為文化交流總是雙向的,在中國語言文化對越南語言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同時,越南對來自中國的語言文化也進行著改造性吸收。(61)

了解一種文化,從根本上是了解人們創造文化的思想、心理、手段和結果,文化學理論告訴我們,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層級系統。孫衍峰、蘭強、徐萬宇、曾添翼合著的《越南文化概論》從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四個層次依次展開對越南文化的描述,為我們了解越南語言文化提供了基礎。(62)古小松的《越南文化》從越南的地理、政治、經濟及物質基礎等國情觀察越南文化產生的環境背景,接著通過研究越南族群的形成及其民族意識了解越南文化創造的主體——越南人;其次通過越南國家的歷史發展脈絡了解越南文化傳承發展的軌跡;再次通過宗教信仰、歷法節慶民俗等了解越南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傳統風格,然后通過越南人的衣食住行、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了解越南的物質精神生活;最后通過教育科技醫藥與出版傳媒等了解越南的文化事業(63),幫助我們客觀地厘清越南歷史文化的脈絡,準確地歸納越南文化的特點,并對越南文化的發展趨勢做出合理的預判。林明華在《越南語言文化漫談》中提到越南文化的各個層面包括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都深深浸潤于漢文化的影響之中,回顧越南文化發展史,可以發現漢字對其影響是全方位和極其深刻的,越南第一種書寫符號以及越南封建國家建立后使用的正式文字都是漢字,第一部文學作品、第一部歷史著作乃至許多文化典籍均以漢字書寫,歷代科舉皆以漢字為工具,書中從漢語在越南的傳播、漢語與越南語言文字的發展、漢語對越南文學的影響和漢語與越南古代文化語境等四個方面展開表述,(64)對我們全面認識漢語在越南的傳播與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王介南自2001年起至2006年主編的《南亞東南亞語言文化研究》(65)共五卷,主要收錄了全國各地高等院校非通用語言專業教師的關于緬甸、泰國、印度、越南及老撾五國語言、文化及國情等多個方面課題研究的最新成果。

越南本國學者對越南文字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越南語言規劃的歷史回顧,黃進在《國語字與20世紀初的文字革命》中回顧了法國殖民時期到20世紀初越南的文字運動,主要以喃字的衰落和拉丁化新文字的興起這段歷史為主。(66)阮文康所著《語言規劃——宏觀社會語言學》,討論了關于國家語言、文學語言、標準語言、國際通用語言和官方語言的概念,并論述越南語在文化融合方面的職能和作用,包括對未來越南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中語言文字和越南語言法的修訂。(67)阮善甲的《越語學略史》詳細地闡述了越南語的系統發展,并討論了漢文化對越南語的影響,以及在越南語發展過程中對漢文化的保留與去除。(68)丁文德的《二十世紀越語歷史講義》,分幾個時期回顧了越南語的變革與發展,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69)越南社會語言學家認為語言作為交流的一種手段,是每個公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須成為區域研究不可或缺的對象,但是語言并不獨立存在,而是與該地區的領土、經濟、文化、社會和人口狀況的特征密切相關。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其他國家的語言政策進行了研究。張西平、柳若梅合著的《世界主要國家語言推廣政策概覽》,提出語言傳播的根本動因是價值,增加中華語言的傳播價值便為第一要事。書中匯集了英國、美國、西班牙、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和韓國等多個國家的語言政策和對外推廣情況,為我們思考中國未來的語言政策和漢語國際化傳播提供參考。(70)傅榮、王克非在《歐盟語言多元化政策及相關外語教育政策分析》中分析了歐盟語言的現狀,并從內外兩個層面分析了歐盟語言政策多元化的因素,最后討論了其外語教育政策的變化過程。(71)吳宏偉研究中亞地區在蘇聯解體后對原有的西里爾字母進行拉丁化改革的進程,他在《中亞文字改革問題》中分析了中亞五國為了統一本國民族意識推廣和使用拉丁化新文字以及背后的歷史社會原因。(72)肖霞的博士論文《新加坡語言政策研究及對中國語言政策的意義》專門研究新加坡特殊的語言政策,并分析該政策對我國制定語言政策的借鑒意義。(73)郁菲的碩士論文關注土耳其自上而下的由政府主導的文字改革,闡述了“庫伯八問語言規劃框架”下的土耳其文字改革,提出土耳其文字改革的動機是為了塑造土耳其主義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身份,加強了土耳其語與土耳其民族之間的聯系。(74)劉亞玲在論文中對法國語言政策進行了系統論述,呈現了法國國內、歐盟、法語共同體以及非洲及國際層面制定的語言戰略和實施的語言政策,以各層面戰略與政策的矛盾為線,最終得出法國語言政策的一貫性和統一性恰恰以多樣性為名推廣法語的事實。(75)李英姿的論文通過對美國語言政策的梳理,發現美國語言政策雖然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斷調整,但始終不變的是維護英語的中心地位,積極推動傳播英語語言文化并同化其他語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言的隱性政策和顯性政策相輔相成,隱性政策作用更大。她同時還介紹了許多西方最新的語言規劃理論,對豐富我國的語言規劃政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76)閻莉基于語言規劃理論及語言生態學理論,在論文中聚焦“一帶一路”核心區域的跨境語言規劃,探討核心區域跨境語言的功能、語言規劃的驅動要素以及如何進行跨境語言規劃,以語言規劃的生態觀為指導,具有一定的方案參考價值。(77)針對區域的語言規劃研究還有田鵬,他的博士論文提出歐盟的語言政策實質是在歐洲經濟、政治與社會一體化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在尊重語言多樣性的前提下,由成員國及其公民選擇歐盟范圍內的通用語,而盡可能減少對具體語種的政策性限制,以避免某一語言使用民族的不滿。歐盟試圖通過其語言政策實現多種通用語和多語體系的和諧統一,以推動一體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化及歐盟公民社會的形成,從而強化對歐盟的集體認同。(78)這些學者對外國語言政策的研究成果,為本書對案例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里县| 盘山县| 年辖:市辖区| 江西省| 商南县| 无极县| 临泉县| 新蔡县| 德格县| 正宁县| 衡水市| 军事| 延寿县| 买车| 二手房| 白河县| 谢通门县| 张家川| 肥乡县| 商南县| 电白县| 封开县| 江阴市| 渑池县| 沭阳县| 富川| 那坡县| 晋江市| 萨嘎县| 阿城市| 江川县| 公安县| 古交市| 夹江县| 博乐市| 珲春市| 上思县| 若羌县| 武宣县| 汉阴县|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