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改革國際化:東亞國家文化現代化的路徑研究
- 張瀚文
- 2180字
- 2024-10-23 15:33:46
三、對文字政策、語言規劃的理論研究
“語言規劃”這個術語是美國語言學家艾納·豪根在20世紀50年代末首先提出來的。艾納·豪根認為,語言規劃是社會規劃的一部分,是為一個語言社區建立目標、政策和程序的活動;它可以包羅萬象,小至新詞使用的倡議,大到一門新的語言學習和運用的政策規定。(24)語言規劃問題主要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紛紛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家選擇和確定國語或官方語言、實現語言現代化的決策。蘇·賴特認為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除了關注語言本身以外還涉及政治、社會、種族等問題。在《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從民族主義到全球化》一書中,她不僅闡述了因經濟或政治因素所強加的語言學習問題,還探討了因社會流動、經濟發展或社團身份認同而主動做出的語言選擇問題,詳細回顧了標準語在全國性社區和身份認同構建過程中的影響作用,深入考察了社團接觸過程中的語言順應、通用語選擇等問題,探討了民族主義和全球化引發的各種反應以及有關語言權利的問題,并對語言政策與規劃學科的研究方法論問題進行了多角度的思考。(25)
陳章太先生是中國語言政策與規劃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先行者之一,《語言規劃研究》一書匯集了他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該書確立了語言政策及語言規劃的基本概念、研究內容、實踐原則、方法步驟和目標任務等,為中國語言政策及語言規劃的研究奠定了學科理論基礎。(26)同時,他在書中梳理了1949年以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發展歷史,特別是記錄了語言本體規劃方面的有益探索,具有很好的史料和研究價值,帶動了國內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的相關研究,對這一學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姚亞平所著的《中國語言規劃研究》將語言規劃基本理論與中國語言規劃實踐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綜合運用了語言學、社會學、民族學、政治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構建出中國語言規劃的基本理論框架,為語言政策與規劃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27)通過這一框架和視角,他清晰地闡釋了語言規劃的內涵與外延、理念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并就我國語言規劃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資中勇所編的《語言規劃》系統介紹了語言規劃的學科基礎、含義、特點、原則、內容和任務等基本原理,重點探討了包括語言法規制定、民族共同語、民族語文政策、區域通用語、教育格局等內容的語言文字的地位規劃問題,以及共同語規范化、網絡語言規范化、文字規范化及信息化處理等內容的語言文字的本體規劃問題。(28)在此基礎上,他分析了當前我國語言規劃實踐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并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語言規劃的未來進行了展望。李宇明先生所著的《中國語言規劃論》(29)、《中國語言規劃續論》(30)、《中國語言規劃三論》(31),匯集了作者近十幾年在中國語言規劃方面的探索,有學術論文、會議報告、學術評點、序文等,共計63篇,內容涉及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理論、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實際、當前中國語言生活狀況、信息時代的語言問題、語言傳播問題等,從中可以看出中國語言政策及語言規劃研究和實踐的發展軌跡。這其中的很多理論思考極具開拓性和啟發性,很多實踐內容詳細記錄了中國語言政策和規劃工作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以色列語言學家博納德·斯波斯基所著《語言政策——社會語言學中的重要論題》提出了組成語言政策的三個成分:第一個是關于言語社區的社會語言生態,即什么人、在什么場合、為什么目的、實際上使用什么語言;第二個是言語社區成員的語言信仰,即言語社區的成員是如何珍惜這些語言的,以及他們認為大家應該怎樣做才是恰當的;第三個是從活動者的維度考慮,人們為語言管理付出的努力以及為了修改別人的言語和語言信仰而付出的努力。(32)語言政策存在于極其復雜的動態變化環境中,改變環境中的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會對其余因素產生相關影響,因此,在研究語言政策的時候,我們要充分考慮到非語言因素諸如政治、人口、社會、宗教、文化等。英國語言學家丹尼斯·埃杰所著《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的驅動過程》出于對歐洲語言現狀的觀察,強調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的動力系統及其驅動過程的普遍性。他認為所有的語言政策和規劃并不是偶然事件的結果,而是有其特定的原因,政府也許會解釋為何教育中使用某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而不是另一種語言,個人也許會意識到他們為何在不同場合會使用不同的言語方式,社區可能極力保留或者排斥原來的語言。為此他考察了七種語言行動的原因:認同、意識形態、形象、不安全感、不公平、融合性和工具性,最后他得出語言政策這一過程的基本動機通常來自三個行動者:個人、無權社區、國家。(33)華裔學者趙守輝和澳大利亞學者小巴爾道夫合著的《中國語言政策:1949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一書,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追溯了中國自1949年以來的語言政策,重點論述了三個主要問題:改革漢字、推廣普通話和提高少數民族語言地位的問題。托馬斯·李圣托編著的《語言政策導論:理論與方法》(34)為我們詳盡介紹了目前語言政策的主要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他提出若要理解語言與我們社會生活之間的錯綜復雜關系,我們需要借鑒學習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的多種觀點和視角,這些學科包括民族學、地理學、歷史學、政治學、語言學、心理學和社會學。該書介紹的理論與方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框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審視語言在社會中的作用。美國教育學家詹姆斯·托爾弗森著《語言教育政策:關鍵問題》(35)分析了中國語言政策研究是如何演進和發展的,對我們研究當代中國語言政策提供了獨特的教育研究視角。
- Longitudinal Studies on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Changes on China’s EFL Higher Education(經濟變化影響中國英語高等教育的歷時研究)
- 副詞的語用分析及相關語音問題研究
- 漢語研究與教師發展
- 簡明文言語法常識(語文知識小叢書)
- 留學文書寫作指導
- 中美英語議論文語篇修辭特征對比研究
- 《釋名》認知研究
- 中文游戲大本營:課堂游戲100例(下冊)
- 商務文書寫作指要
- 新媒體文案寫作(慕課版)
- 當代馬克思主義符號學思潮文選
- 如何寫出“抓人”的故事(新版)
- 國家標準:中國手語日常會話速成(修訂版)
- 中國文化閱讀:3000單詞話中國
- 二語寫作測試語境效度研究(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