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02—2011年文化產業發展的快速擴張期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經歷國際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日益激烈的競爭的同時,文化產業的重要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國家也隨即出臺一系列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2011年間,在黨的十六大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政策的指導下,我國文化產業進入加速發展期。
(一)文化產業概念的正式提出
2002年,黨的十六大在黨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科學地區分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概念,明確二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辯證關系,強調“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這在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發《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并將演出、影視、音像、文化娛樂、文化旅游、網絡文化、圖書報刊、文物和藝術品以及藝術培訓等九大行業納入文化產業的管理范圍。
2004年,由國家統計局制定出臺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包括文化產業核心層、文化產業外圍層和相關文化產業層。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論述了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相關內涵,強調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表明黨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深化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認識。
2009年國家出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文化產業上升至國家戰略性產業的重要地位。
(二)文化體制改革順利推進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兩分法”,標志著文化體制改革理論趨于系統化、明晰化。
首先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重點實現三個轉變:由管文化、辦文化向以管為主轉變,由主要管理直屬單位向管理系統和社會轉變,由主要以行政手段為主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管理手段轉變。
其次,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正在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服務體系,相繼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2131工程”“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全國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等,一個更加完善、更富有魅力的、更有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漸形成,影響也日趨凸顯。
最后,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體制創新增強了微觀環境的活力,如推動企業的重組、推動事業單位的內部變革、開展文化改革的試點。此外,還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取消相關限制,鼓勵民營企業、民間資本參與文化領域的投資,積極擴大融資渠道,進而打破長期以來文化產業發展的單向性和僵化模式。
(三)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確立
2003年,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聯合發布《關于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定(試行)》明確提出,要加快文化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建設,發展市場中介組織,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確定在北京等9個地區和35個宣傳文化單位進行試點,文化市場體系改革進入了全面深化階段。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強調,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在全國范圍內合理流動,必須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總的來說,這一時期,我國文化產品市場體系不斷完善,規模進一步擴大,呈現出門類齊全、層次多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