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藝版權投融資實務
- 傅冰 李雨珂主編
- 976字
- 2024-10-23 15:32:41
一、1978—2001年文化產業發展的萌芽和初步形成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提出,我國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并取得初步發展,經濟體制的轉型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也推動了文化領域和思想領域的變革,社會公眾開始在思想上沖破束縛,積極探索新知識、新觀念,創造新生活,社會文化消費逐步復蘇,文化產業開始萌芽,并取得一定程度的恢復性發展。
1992—2002年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初步形成階段,其中包含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和文化要素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兩大部分內容。
在體制機制方面,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促進中國文化各項事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同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正式把文化產業列為第三產業,將文化部門由財政支出型部門定位為生產型部門,為文化產業的發展作了政策及體制上的準備。文化產業發展開始由較單純的“以文補文”進入初始發展階段。1998年,我國進一步明確政府機構改革目標及主要任務,文化管理領域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文化部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方面進行大幅度縮減,并于1998年設立文化產業司,標志著文化產業由民間自發發展階段進入政府推動階段。2001年,《關于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在黨的領導下,以發展為主題,組建包括中國廣電集團、中國出版集團在內的70多家文化集團,加快文化市場整合和結構調整。
在文化要素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方面,自1992年以來,文化產業在中國迅猛發展,行業發展日新月異。據1999年5月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文化行業與旅游行業所創造的增加值約為281.2億元,占全市GDP的14%。同年,經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成立的全國第一家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文化產業自發增長已經達到了新的改革臨界點。隨后,南方報業集團、湖南廣電集團等相繼成立,為國內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中國文化市場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其中社會資本、民營資本、外資在激活文化市場及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資本市場、文化中介市場等文化要素市場逐漸孕育和生長。
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初步形成期,黨和政府在處理文化產業發展與意識形態傳播關系的問題上逐步從被動走向主動,一元文化主導下多樣文化發展的態勢已經形成。但因文化市場體系及相關機制尚未建立,文化產品良莠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