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賣花聲
- 挑戰古人100天:搬家去南宋
- 云葭
- 3321字
- 2024-10-18 16:20:51
想當賣花郎,先學會唱歌吧
暮春將至,春雨淅淅瀝瀝下了一晚上。天亮的時候,雨停了,雀鳥在枝頭嬉戲。宋娘子在黃鶯的叫聲中醒來,她打了個哈欠,翻身繼續睡。
才睡了沒多久,窗外傳來陣陣叫賣聲。那聲音抑揚頓挫,婉轉動聽,一點都不亞于瓦舍里歌伎們唱的小曲兒,宋娘子聽得入了神。那是一位走街串巷的賣花郎,他的叫賣聲是舊都汴京口音,依稀能分辨出他吟唱的各種花名,杏花、芍藥、棣棠、牡丹、木香、海棠、薔薇……
賣花郎的吟唱聲太動聽了,宋娘子枕著歌聲漸漸睡了過去。睡著之前她美美地想,表妹趙四娘子最喜歡鮮花,下午她要去趙四娘子家玩投壺游戲,若是給她帶一籃鮮花當見面禮,她肯定很開心。
宋娘子和趙四娘子一樣,祖籍汴京,從爺爺那一輩就來臨安定居了,她倆的奶奶是一母同胞的親姐妹。不過趙家世代為官,是大戶人家,宋家則是普普通通的小康家庭,在臨安做點小買賣,日子過得還算富足。宋娘子的哥哥宋大郎在西湖邊經營茶坊,生意挺不錯,她的父母平日里也都在茶坊幫忙。
雖然家世背景有差異,但她們表姐妹的感情很好。趙四娘子經常邀請宋娘子去家中做客,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恨不得第一時間拿來跟表姐分享。因此,宋娘子聽到賣花聲,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愛花成癡的表妹趙四娘子了。
宋娘子起床后,先前叫唱的賣花郎已經離開了。不過她一點都不擔心,春天的臨安城最不缺的就是賣花人。時值鮮花盛開的季節,賣花人趕著晨光出門,日落才回家,他們在花擔子里裝滿鮮花,游走在街頭巷尾,吟唱叫賣。宋朝人管這種叫賣聲叫“吟叫白端”。
不是所有的叫賣聲都叫“吟叫百端”,基礎門檻是韻律,而這種用韻律叫賣的方式源自北宋時期的汴京城。隨著都城遷移,經濟中心自北向南,“吟叫百端”的叫賣方式也流傳到了臨安。這也是為什么臨安城的叫賣聲大多模仿開封口音,臨安百姓卻見怪不怪。
臨安氣候溫暖,四季都有不同的鮮花盛開,而時人富庶,對鮮花的需求量大,不少百姓會上街賣花,賺錢貼補家用。有意思的是,并非所有賣花人都能吸引顧客。想在臨安當一位合格的賣花郎,首先要學會“吟叫百端”這種叫賣方式,而且得是汴京口音!《夢粱錄》中就有記載這一有趣的現象,“亦俱曾經宣喚,皆效京師叫聲”,這里的京師指的就是汴京。
宋娘子在院子里坐了會兒,果然又有賣花聲傳來了。她走出院子,只見兩位賣花人一前一后朝這邊走來。她叫住了其中提馬頭竹籃的那位,討價還價一番,迅速成交。她買了一大把趙四娘子最愛的杏花,還有含苞欲放的芍藥。
另一位賣花郎看見了商機,不甘示弱,賣力地吟唱著:“牡丹~薔薇~金雀兒~”
他的叫唱聲實在太過好聽,宋娘子馬上被吸引住了。她走近一看,只見花擔子上各類鮮花帶著露水,嬌艷欲滴,每一種她都好想擁有!
宋娘子對賣花郎說:“你等我一下,我手里拿不下那么多,得回去拿個籃子。”
“好嘞。謝謝小娘子照顧生意。”
宋娘子買嗨了,瘋狂挑選中。不一會兒,鮮花裝了滿滿一籃,匯集了春天最美的色彩。
宋大郎看見妹妹拎了一籃子花回來,眼前一亮:“這不巧了嘛,我剛想買花裝飾裝飾咱家的茶坊,前幾天還買了一批新花瓶呢。來,把這籃花給我唄。”
“這是要送給表妹的,你再去買點吧。聽到那位賣花郎的叫唱聲了嗎,還沒走遠呢。”宋娘子說完,忍不住補了一句夸獎的話:“他的叫賣聲太好聽了,忍不住想花錢買買買。”
宋大郎說:“瓦市里有專門模仿叫賣聲的表演節目,你要是喜歡,改天我們去聽。”
“好!下午見了表妹,我約她一起。”
宋娘子拎上一籃子春色,歡歡喜喜進屋去了。
小知識:
1、臨安百姓生活富足,因而對鮮花有著極大的熱情。春日里賣花人在城內走街串巷,沿街叫賣,生意非常好。如《夢粱錄》記載:“是月春光將暮,百花盡開,如牡丹、芍藥、棣棠……種種奇絕。賣花者以馬頭竹籃盛之,歌叫于市,買者紛然。”
2、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所寫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早賣杏花”,即臨安城內賣花的情形。
3、《都城紀勝》記載:“夜間頂盤挑架者……遍路歌叫,都人固自為常,若遠方僻土之人乍見之,則以為稀遇。”意思是說,對于夜間挑著擔子沿路叫賣的聲音,臨安人早就習以為常。
4、“吟叫百端”在宋朝也是一項娛樂節目,瓦舍有專門表演這門技藝的人。《東京夢華錄》中記錄了一位擅長“叫果子”表演的藝人文八娘,《武林舊事》中也有記錄“吟叫”技藝表演者姜阿得、鐘勝,吳百四等人。
5、賣花郎的叫賣聲在兩宋逐漸形成韻律,“賣花聲”三個字也演變成了宋詞和元曲常用的詞牌名/曲牌名,如元代散曲家張可久的《賣花聲·懷古》。
在宋朝過小資生活,鮮花是必需品
午后,宋娘子拎著鮮花去趙四娘子家參加聚會。趙四娘子很貼心,特地遣了轎子來接她。她坐在轎中,偶爾掀開簾子看外面的風景。她發現,無論是酒樓、茶坊,還是其他商鋪,無一例外都插著鮮花。賣花人更是來往不斷,或拎著花籃,或挑著花擔子。
到了趙四娘子家,宋娘子跟她說了這一現象。她忍不住感嘆:“春天真好啊,到處都能看見鮮花,就連路上走著的男子,無論老少,頭上都簪著花。”
“我朝男子愛簪花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天子宴請百官,心情好的時候還會給大家賜花呢。更別說家里裝飾用的鮮花了。我聽說,臨安每年的鮮花消耗量都很大。”
“難怪街上有這么多賣花人,幾乎每個花擔的生意都很好。”
趙四娘子表示贊同:“春天賣桃花、杏花,夏天賣荷花、茉莉,秋天賣木樨、秋茶花,冬天賣梅花、瑞香……臨安四季鮮花不斷,而且不重樣。在臨安做個賣花人就能豐衣足食,也是一種幸福。”
“賣花不難,就是得努力學習汴京腔的叫賣聲。很多人怕是學不會呢,哈哈。”
“我可喜歡聽貨郎們的叫賣聲了,很有生活氣息,抑揚頓挫的。”
“我哥說瓦市里有專門模擬叫賣聲的演出,下次我們可以去看。”
“那再好不過了。對啦,你哥的茶坊最近生意怎樣?”
“還不錯。上午他還買了一籃子花呢,說是要拿去裝點他的茶坊,吸引顧客。”
“有鮮花裝飾的店鋪,生意確實要更好一些。我朝人民真小資,真會享受生活!”
趙四娘子說得不錯,兩宋人民對鮮花的喜愛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不少詩詞中都提到“賣花聲”和“賣花人”。北宋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中也畫了汴京城內賣花的場景,而且不止一處。
曾經只有富貴人家才能享受的鮮花,在兩宋逐漸趨于平民化,臨安人對鮮花的需求量更是驚人。如《西湖老人繁盛錄》中描述的那樣,“端午節、初一日,城內外家家供養,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桅子花之類,一早賣一萬貫花錢不啻。何以見得?錢塘有百萬人家,一家買一百錢花,便可見也。”
正是因為鮮花經濟的迅速發展,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臨安都有專門的鮮花市場。
“現在已經是暮春了,很多春天里才有的鮮花即將下市,趁著現在還能買到,我們過幾天去逛花市吧。”趙四娘子提議,“我想去花市多買些鮮花送去你們家茶坊,讓表哥好好布置布置,好吸引更多顧客來打卡。”
“不用特地去花市吧?大街小巷到處都是賣花郎,他們的花都很新鮮,每一朵都帶著露珠呢。今天一大早我就聽到了賣花聲,一上午有十幾個花擔子從我家門口經過。”
趙四娘子想了想,覺得表姐說得對,來往的賣花人那么多,每個花擔子上買幾枝就夠了。她自幼在臨安長大,每年春天都是在賣花聲中度過的。賣花郎的精神在于,他們不分晝夜,風雨無阻,有人的地方就有他們的足跡,他們邊走邊叫唱,把春天帶去每一個角落。
那就珍惜最后的春光,循著賣花聲去買花吧。
小知識:
1、描述賣花的詩詞,如李清照《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2、宋朝人愛花,臨安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鮮花售賣,《夢粱錄》記載:“四時有撲帶朵花,亦有賣成窠時花,插瓶把花、柏桂、羅漢葉,春撲帶朵桃花、四香、瑞香、木香等花,夏撲金燈花、茉莉、葵花、榴花、梔子花,秋則撲茉莉、蘭花、木樨、秋茶花,冬則撲木春花、梅花、瑞香、蘭花、水仙花、臘梅花,更有羅帛脫蠟像生四時小枝花朵,沿街市吟叫撲賣。”
3、臨安城的花市位于官巷,見《都城紀勝》,“大抵都下萬物所聚,如官巷之花行,所聚花朵、冠梳、釵環、領抹,極其工巧,古所無也。”
4、《武林舊事》中《諸市》一文記錄,“藥市炭橋,花市官巷,珠子市融和坊南、官巷,米市北關外黑橋頭,肉市大瓦修義坊……”可見當時花市和藥市、米市、肉市等一樣,是非常普遍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