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義的心理成因與自我松綁
- 陳俊欽
- 932字
- 2024-10-16 18:12:26

在大多數人的習慣用語中,完美主義通常用來描述一種“吹毛求疵”“過度要求細節”“不能容忍差錯”或“愿意為了追求想象中的完美而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修正”的行為特質。
由于完美主義不是一種疾病,沒有醫學上的診斷標準,我們不妨透過維基百科來獲得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解——
這段敘述作為定義還不夠嚴謹,但已經明確指出完美主義最核心的本質:“追求精準且完美”與“伴隨著自我否定與對他人評價的關注”——這是什么意思呢?
正常狀態下,一個健康的個體,其“自我期待”跟“自我評價”是互相聯結的。舉例來說,倘若我認為自己的運動能力過人,在體能的訓練上一向優于常人,那么,當我學習游泳一段時間后,在沒有太怠惰的情況下,懷抱著參加比賽拿獎牌的期待,應該是合情合理的;反之,如果我覺得自己生來反應比較慢,動作不協調,從小學起,體育課上就常常是大家嘲笑的對象,那我相較之下,不太可能去參加校籃球隊,更不會懷著日后成為運動明星的夢想。
我們會不斷對自己的能耐做出評估,產生所謂的“自我評價”,形成適當的期待。
如前所述,“自我評價”與“自我期待”是緊密相連的。倘若我們覺察到自己在從事一件不擅長的事,就會把期待降低一點;假使發現自己做起來得心應手,就會把期待拉高一些。將兩者緊緊地綁在一起的,就是所謂的“現實感”。
如果基于某種原因,兩者中任何一方出了問題,例如:“自我評價”故障,你的運動細胞發達,卻深信自己很平庸;或者“自我期待”有誤,實際是一百米跑二十一秒,你卻認為自己生來就是個運動明星——那會怎么樣呢?
結果就會引發焦慮。兩者脫鉤的程度越大,差距越遠,焦慮也就越強烈。強烈的情緒會激發一連串的調適策略,如瘋狂練習、不敢面對現實、不斷轉換跑道等來消除“自我評價”與“自我期待”之間的矛盾。造成的結果,就是所謂的完美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