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心理學助力工會工作
  • 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編著
  • 14088字
  • 2024-10-16 18:14:54

第二節 心理學基礎知識

一、心理學的內涵

心理學,其英文為“Psychology”,是由兩個希臘文字“Psyche”和“Logos”組成的。前者解釋為“心靈”“靈魂”,后者是指講述或者解說,兩詞合起來就是“對心靈或靈魂的解說”。這是早期人們對心理學的定義,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但這個定義并不具有科學內涵。1879年,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對人的心理現象進行了系統實驗研究。從此,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馮特因此被譽為“科學心理學之父”。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心理學逐漸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即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具體來說是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

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遵循著一定規律。心理學通過探討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行為變化,分析、揭示、預測、調控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因此,心理學要研究心理活動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尤其是心理活動的腦機制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和方法與自然科學一樣,具有自然科學性質。但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心理的發生和發展不能離開社會環境的影響,而且心理學還研究社會心理和行為,這些心理現象和行為更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學又具有社會科學性質。心理學正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邊緣科學或中間科學。

心理學根據任務可以分為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基礎心理學主要研究心理的基本問題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普通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實驗心理學、測量心理學和統計心理學。應用心理學是心理學在各領域中的應用,包括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營銷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等。

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自然界中有各種各樣的現象,如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生物現象、天體現象、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等。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又稱心理活動。心理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除此之外,心理學還研究個體行為、社會心理、個體意識和個體無意識。

(一)心理現象

心理是動物和人共有的生活、生存的精神現象。動物的心理活動比較簡單、低級、受本能(維持、延續生命和防御)需要所支配;人在這些心理基礎上,又產生了精神需要、社會意識、情感、意志等高級的心理現象,并且還產生了語言。所以人和動物的心理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即人有意識,有自覺能動性。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學科,心理現象非常復雜,但從形式上可以歸納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心理過程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動是如何發生的,是心理現象中側重于研究共性的部分;個性心理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是心理現象中側重于研究個性的部分。

1.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動態過程,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它包括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個方面。在人的各種心理活動中,都伴隨著這三種心理狀態。

(1)認知過程。認知過程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是人們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也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動過程。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例如,我們看見各種各樣的顏色,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嘗到甘甜的滋味,聞到各種味道,摸到物體的軟硬或冷熱等,這都是感覺的過程。在感覺的基礎上,再加上知識經驗的積累,我們能夠辨認出是盛開的茉莉花還是嘰嘰喳喳叫的麻雀;是紅色的玫瑰還是秋天的落葉等,這個是知覺。感覺和知覺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外部聯系和特征。

我們感知過的事物能夠以經驗的形式在頭腦中留下痕跡,并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中,以后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再認或回憶起它的形象和特征。例如,我們游覽了萬里長城,其美麗的景色會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是記憶。人除了能直接地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征,還能通過思維間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內在的、本質的特征,這就是思維。例如,中醫可以根據患者的脈搏、體溫、舌苔等變化,推斷其體內的疾病。人們不僅可以對已經經歷過的事物在頭腦中再現其形象,而且還能在這些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創造新事物的形象,這是想象。例如,建筑師在頭腦中創造出新樓房的形象,我們在頭腦中對未來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設想等。人們就是在實踐中通過這些認識過程,去辨別、認識事物,思考問題,積累經驗,展望未來的。

(2)情緒情感過程。人不僅對客觀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和認識,而且根據其對人的需要的滿足與否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情感。

情緒是在認知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們在對客觀事物接觸、了解、思考的過程中,便會產生喜怒哀樂等的情緒體驗,如果沒有認知過程是不可能產生情緒體驗的。情緒對我們來說有很多的功能,例如,我們可通過對情緒的解讀了解別人當時的情緒類型,這就是情緒的信號功能。又如,情緒可激發人的心理活動,影響人的行為,這是指情緒的動機功能,這些都有助于我們在社會上具有更好的適應性。

情感過程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并不是無感的,而總是對它表現出鮮明的態度體驗,滲透著某種感情色彩。如果客觀事物滿足人的需要,則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反之則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例如,我們對國家的熱愛,對本職工作的喜愛,為取得的成就感到喜悅等,這些情緒體驗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感過程。

(3)意志過程。人們不僅能認識客觀事物,對它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而且還能自覺、能動地變革為現實。意志過程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克服內部和外部困難,力求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過程是人意識能動性的集中體現,表現在發動和制止兩方面,即發動實現目的的行動和制止與預定目標不相符的行為。人們憑借意志的力量,支持、保護自己所喜歡的事物,反對、摒棄自己所厭惡的事物,積極主動地創造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動過程。認知過程是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基礎;情緒情感過程是認知過程和意志過程的動力,既有促進作用也有阻力作用;意志過程對認知過程和情緒情感過程具有調控作用。沒有人的認知過程,就不可能產生情緒情感過程,也就不可能有意志過程的體現。如“知之深,愛之切”就說明認知過程對情緒情感過程的影響;“知識就是力量”說明認識過程對意志行動的重要影響。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意志行動會促進認知過程的進行,消極的情感體驗和意志力的缺乏會阻礙認知過程。積極的情緒情感過程可以促進意志行動,消極的情緒情感過程也可以阻礙意志行動,而人的意志可以控制情緒情感過程,使情緒情感過程服從理智。總之,人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是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

2.個性心理

每個人都具有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但是它們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現,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這種差異就是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個性心理。個性心理也叫人格,是指表現在一個人身上比較穩定的心理特性的綜合,是一個人總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穩定的差異的特征。由于每個人的遺傳素質、所處社會環境不同,造就了人的個性心理的差異。個性心理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個性心理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兩個方面。

(1)個性心理傾向性。個性心理傾向性是個性心理的動力結構,是個性心理中最活躍的因素,反映人對周圍世界的趨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其中,需要是基礎,對個性心理的其他成分起調節、支配作用:信念、世界觀居于最高層,決定著一個人總的心理傾向。個體心理傾向性是不盡一致的,如有的人在物質需要方面追求強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與成就的需要等。

(2)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們在各種心理活動過程中,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它是個性中的特征結構,主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征。如有的人記得快,有的人記得慢;有的人善于想象,有的人擅長觀察,這是表現在認知及活動效率方面的能力的差異。有的人性情急躁、易于激動;有的人性情溫和,不易發脾氣;有的人性格深沉,動作有力,這些表現在心理活動動力方面的不同特點就是氣質的差異。有的人待人熱情主動,有的人則被動不前;有的人謙虛認真,有的人驕傲浮躁,這些表現在態度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特點就是性格的差異。能力、氣質、性格構成了個體獨特的心理特點。

此外,還有學者將“自我意識”也劃分為個性心理的范疇。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及與他人關系的認識和態度。它是個性心理的調控結構,體現著一個人的社會化水平,主要包括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尊心、自我監督、自我調控等,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系統。

心理現象結構

個性心理的三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協調發展的。其中,個性心理傾向性制約著個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方向;個性心理特征的發展,又體現著人的個性心理傾向性和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自我意識反過來又對整個個性的發展起調控作用。

綜上所述,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密切相關。人的個性是在心理過程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個性又總是通過各種心理過程表現出來的。反之,已形成的個性心理又積極地影響著心理過程,而使人的心理過程總帶有個性的色彩。正是由于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才形成一個人完整的心理地圖。

(二)人的行為

心理現象是一種精神現象,它不同于物理、化學現象,它沒有形狀、沒有大小、沒有氣味、沒有重量,難以被直接考察和研究。然而,人的心理與人的行為卻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直接考察和研究人的行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學也研究人的行為,并通過對行為的考察研究人的心理。

1.行為的概念

行為是有機體對所處情境的反應,它是由一系列運動、活動和動作構成的。人的行為多種多樣,有的很簡單,只包含個別或少數反應成分,如光線刺激眼睛引起眼瞼關閉,腸胃因饑餓而加快蠕動等;有的則很復雜,包含著較復雜的反應成分,如書寫、演奏樂器、操作機械、駕駛汽車等。但是,不管簡單或者復雜,這些行為都是由一系列的動作構成的,成為各種特定的反應系統。

2.行為的結構

人們一般把行為分為刺激與反應兩部分。

(1)刺激。任何行為都是由一定的刺激引發的。所謂刺激是指引起行為的各種情境因素。刺激既可以來自外部環境,如外界的光線、聲音、氣味、溫度、觸壓以及他人的語言、動作、表情等;也可以來自機體內部,如機體內臟器官的活動、神經系統的電流變化、內分泌腺的化學成分改變以及個體頭腦中的欲望、思想、觀念等。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刺激,引發了人們的行為。

(2)反應。行為是刺激的反應,這種反應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內在的生理性反應,受到刺激,個體身體內部可能出現腺體分泌、內臟器官運動、神經系統活動變化等生理反應。這種反應人的肉眼一般看不到,但通過專門的儀器卻可以觀察和精確標記。另一種是外在的軀體性反應,如身體的骨骼、肌肉的運動,身體在空間上發生位置改變或身體某些部分發生形狀變化,從而出現動作、姿態、表情、言語等,這種反應肉眼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

(三)心理與行為的區別和聯系

1.心理與行為的區別

心理與行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首先,心理是一種主觀的精神活動,而行為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活動。其次,心理是一種內隱的觀念形態,行為則是一種外在的軀體運動和生理變化。

2.心理與行為的聯系

(1)心理是刺激與反應的中介。行為雖然由刺激引發,是針對刺激做出的反應,但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心理成分。心理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介,并對反應起決定性的作用。這是行為與理化反應的質的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說,刺激、心理、反應是行為結構的三大基本要素。

(2)心理支配、調控行為。由于心理居于刺激與反應之間,并決定著反應的方式與過程,故心理影響、支配和調控著人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采取的目的性行為。其間人的動機、認知、意志、情感等推動、指導、維持著行為,個體的心理特征決定著行為的方式和活動風格。另外,由于個體的主觀心理世界不同,即使針對同一刺激,不同的個體在進行反應時,也會帶有自己的特點,甚至做出不同的行為反應。

(3)行為表現與反饋心理。個體總是以自己的行為方式表現或顯露自己的心理活動。例如,一個人在數學活動中有出色的行為表現,表明此人具有較強的數學能力或邏輯思維能力。行為除了表現心理,還向心理提供反饋信息,個體通過內部心理活動不斷修正行為誤差,更加準確、完善地反映客觀現實。

根據心理與行為之間的密切聯系,我們可以認為心理與行為之間的聯系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對應關系。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活動的外部動作表現或客觀的外部指標,而心理則是潛伏在行為內部,支配、調節行為的內部精神活動或觀念形態。因此,我們不僅可以依據某人的行為去了解他的心理,而且還能從他當前的心理狀態和個人心理特點,預測他將會做出什么樣的行為反應。

由于心理與行為間存在著如此密切的對應關系,所以心理學在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時,往往首先觀察和測量人的客觀行為,進而探索和推論人的心理活動,并在揭示和掌握心理活動規律的基礎上指導和調控人的行為。

三、心理學的任務

心理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是探索心理現象的本質、機制、規律和事實。具體來說,心理學研究的任務就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因此,心理學主要有以下四項基本任務。

(一)描述心理現象和行為

心理學通過精確、全面的觀察分析,根據人的外部行為、動作反應獲得大量信息,并對其進行準確的描述。對于人的外部信息要按照事實的本質去收集它們,而不是按照研究者的主觀期待去收集,這是最重要的。

(二)解釋心理現象和行為

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現象,要解釋清楚并不容易,因而需要深入分析現象與行為背后的原因。影響心理狀態和人行為的因素很多,包括環境因素、機體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而心理學研究就是查明這些因素的變化與心理活動的確切關系,分析與說明其關系的形成及規律,闡明已知事實并就事件之間的關系提出需要證明的假定。例如,有的小學生在上課期間注意力經常不集中,究其原因,并非“多動癥”或心理異常,而是這個表現是符合該年齡段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即小學生的有意注意的穩定性最長不超過20分鐘,否則就會走神。因此,教師在課程設計上要有所修正。

(三)預測心理現象和行為

心理學研究的目標之一是能夠準確地預測人的心理和行為。人的心理現象盡管紛繁復雜,然而其有規律可循,因此也是可以預測的,但必須在準確測量和正確描述的基礎上,才能推知其心理發展或行為變化的可能性。例如,招聘中采用心理測評對求職者崗位勝任能力進行評估所選拔出來的新員工,可以預測其未來具有更高的工作成就;又如,我們可以預測一個性格內向、容易害羞的人在被要求當眾發言時會感到局促不安和拘謹。

(四)調節與控制心理活動和行為

調節與控制的目的是引導或改變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朝著目標規定的方向轉變,或對異常心理和行為進行矯正。控制意味著使行為發生或者不發生、引發、維持、停止,并影響其形式、強度或者發生頻率。例如,根據心理學原理,管理中適當合理地運用獎賞和懲罰手段,能夠對個體某些不當行為進行調節與控制或矯正。控制行為的能力很重要,因為它為心理學提供了幫助人們改進生活質量的途徑。

四、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心理學研究方法有很多種,不同的心理學分支往往又有其獨特的方法,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5種,即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測驗法和個案法。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有系統地觀察記錄并分析人的行為,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規律的方法。運用觀察法時,根據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不同有兩種方式: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參與觀察是指觀察者是被觀察者活動中的一個成員。非參與觀察是指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原則上是不使被觀察者發現自己的活動被他人觀察,否則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避免觀察者的主觀臆測與偏頗是觀察法使用的關鍵。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和記錄人在活動中表現的心理特點,以利于科學地解釋其行為產生的原因。

觀察法的優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缺點是觀察者處于被動地位,只能消極等待被觀察者的某些行為表現,是一種較緩慢的進程。

延伸閱讀

觀察法:從眾心理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1956年設計實施的。所謂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實驗”就是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阿希請大學生自愿做他的被試者,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六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者(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后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外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后,5個假被試者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于是真被試者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里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一般認為,女性的從眾傾向要高于男性,但從實驗結果來看,女性與男性并沒有顯著的區別。

(二)實驗法

實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實驗法是指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者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心理現象,然后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律性的結果。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三項變量:一是自變量,即實驗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二是因變量,即實驗者預定要觀察、記錄的變量,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三是控制變量,即實驗變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

實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內在關系。

實驗法有兩種,即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實驗室實驗法通常是指在實驗室內,借助各種實驗儀器設備,嚴格控制實驗條件,主動創造條件,用給定的刺激,引起一定行為反應,在這種條件下研究心理的原因、特點和規律的方法。自然實驗法是指在自然的情況下,創設控制某些信息,以引起某種心理進行研究。自然實驗法是在教育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應用心理學領域中經常使用的方法。

實驗法的主要優點是可以更好地研究心理現象的因果關系。缺點是實驗法要求高,有些得出的結論,在現實中不一定可行。

延伸閱讀

感覺剝奪實驗

1954年,心理學家貝克斯頓等人在加拿大的麥克吉爾大學進行了首例感覺剝奪實驗研究。他們在付給大學生每天20美元的報酬后,讓他們待在缺乏刺激的環境中。具體來說,就是在沒有圖形知覺(讓被試者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鏡)、限制觸覺(手和臂上都套有紙板做的手套和袖頭)和聽覺(實驗在隔音室里進行,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代替其聽覺)的環境中,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當時大學生打工一小時大約只能掙50美分,這讓很多大學生都躍躍欲試,認為利用這個機會可以好好睡一覺,或者考慮論文、課程計劃。但結果令人大跌眼鏡。沒過幾天,被試者就紛紛退出。他們表示,這種感覺非常難受,根本不能進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注意力都無法集中,思維活動似乎總是“跳來跳去”。更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現了幻覺,包括幻視、幻聽和幻觸。幻視如出現光的閃爍;幻聽如似乎聽到狗叫聲、打字聲、滴水聲等;幻觸則感到有冰冷的鋼板壓在前額和面頰,或感到有人從身體下面把床墊抽走等。在過后的幾天里,被試者已注意力渙散,不能進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測試的成績也不理想。通過對腦電波的分析,證明被試者的全部活動嚴重失調,甚至出現白日夢現象。

感覺剝奪實驗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心理學家通過切斷被試者各種感官對外界信息的獲取途徑,讓被試者處于高度隔絕的狀態。實驗證明豐富的、多變的環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在被剝奪感覺后,人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痛苦,各種心理功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三)調查法

調查法是指就某一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來分析、推測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因為在使用調查法時,很難保證被試者回答的真實性,所以,調查法一般不用來研究個體,而用來研究群體;不用來研究某一現象,而用來研究多種現象之間的比較。

調查法又分為問卷法和訪談法。問卷法是通過由一系列問題構成的調查表收集資料以測量人的行為和態度的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問卷法有兩個主要優點,一是標準化程度高;二是收效快。問卷法能在短時間內調查很多研究對象,取得大量的資料,能對資料進行數量化處理,經濟省時。問卷法的主要缺點是,被調查者由于各種原因,可能對問題做出虛假或錯誤的回答;在許多場合對于這種回答要想加以證實又幾乎不太可能。訪談法是指通過訪談者和受訪人面對面地交談來了解受訪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因為在訪談時,訪談者與受訪人面對面地對話,可以獲得文字以外的一些信息,所以它能夠部分克服問卷法虛假或錯誤回答的問題,但同時也降低了問卷法的標準化程度和收集數據的效率。

延伸閱讀

訪談法

我國著名質性研究學者陳向明認為,訪談法就是研究者“尋訪”“訪問”被研究者并且與其進行“交談”和“詢問”的一種活動,是研究者通過口頭談話的方式從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

與日常談話不同,訪談作為一種獨特的研究方法,有明確的研究目的性。訪談主要有三個目的和功能:

一是它可以作為收集直接關系研究目標的信息的主要手段。它能夠幫助研究者發現一個人知道或不知道什么(知識或信息)、喜歡或不喜歡什么(價值觀和偏好),以及一個人的想法(態度和認知)。

二是它可以被用來檢驗研究假設或提出新的研究假設,或者作為一種解釋性的工具來幫助識別變量和關系。

三是在研究工作中,訪談可以與其他方法結合使用,或者驗證其他方法所獲得的結果,或者更深入地了解被訪談者的動機以及他們做出回應的原因。

訪談又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訪談內容的開放程度,可分為結構型訪談、無結構型訪談和半結構型訪談;根據訪談者和被訪談者接觸的方式,可分為直接訪談和間接訪談;根據參與訪談的人數,可分為個體訪談和集體訪談;按照訪談的正式程度,可分為正規訪談和非正規訪談。

一般來說,訪談法的具體流程包括訪談前期準備、實施訪談、訪談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三部分內容。

1.訪談前期準備

這一部分主要包括確立訪談的提綱、準備好訪談的工具、確定適當的訪談對象和與被訪談者確立研究關系。

首先,訪談前應該根據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來設計訪談提綱,這是訪談能夠成功的關鍵。

其次,要準備好訪談的工具,如紙、筆、錄音機、錄像機等,同時使用錄音設備時必須經過被訪談者的同意。

再次,確定適當的訪談對象。訪談因為受條件的限制,一般只選擇少數的被訪談者。訪談的抽樣方式有方便抽樣、滾雪球式抽樣和目的型抽樣等。方便抽樣是訪談者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而采用的比較隨意地選擇被訪談者的方式,因而代表性比較差。滾雪球式抽樣是通過最初的被訪談者的引見而逐漸擴大樣本的數量而采用的抽樣方式,這種方式由于被訪談者之間的關系可能是同一種類型從而影響了研究的觀點和代表性。目的型抽樣是有目的地去選擇被訪談者。訪談中的抽樣應該注意樣本在總體中的代表性和樣本之間的差異性,以便更好地進行研究并得出科學、有價值的研究結論。

最后,要與被訪談者確立研究關系。在雙方互相了解的基礎上,在征求被訪談者同意訪談之后,提前確定進行訪談的時間和地點,以便使訪談順利進行。

2.實施訪談

這一部分包括提問、聆聽和記錄。

(1)提問。首先,提問要明確具體,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和訪談主題明確相關的,而且問題應當聚焦于某一個具體的點。其次,問題的表述應遵循口語化、生活化、通俗化和地方化的原則,盡量熟悉被訪談者的語言,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進行交談和提問。最后,提問應采用一定技巧與方法。如果想對有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一般要使用追問或插問的手段。如果發現被訪談者對你所提出的問題不知如何回答或者回答的內容偏離主題,可以采用啟發方式引導回答,并適當控制訪談進行的方向。

(2)聆聽。首先,細心聆聽,用關鍵詞總結所聽的信息。其次,階段性總結歸納,及時與被訪談者核實。最后,還要善于回應,即在仔細地聆聽完被訪談者的回答后應該善于使用追問、總結等方式對被訪談者進行回應。

(3)記錄。最常用的訪談記錄方式有訪談者本人當場記錄、第三者當場記錄,以及采用錄音、錄像等音像記錄。

實施訪談流程

3.訪談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這一部分有四個步驟:第一步,將訪談記錄按訪談提綱進行分類整理;第二步,對每個問題的訪談內容進行編碼;第三步,將編碼后的內容進行分析;第四步,得出訪談結論。

(四)測驗法

測驗法即心理測驗法,就是采用標準化的心理測驗量表或精密的測驗儀器,來測量被試者有關的心理品質的研究方法。通常用來確定被試者的某些心理品質的存在水平。測驗法是個體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應用范圍很廣。常用的心理測驗有能力測驗、人格測驗、智力測驗、個體測驗、團體測驗、投射測驗等。其中大多數測驗可由量表工具予以實施,也有部分測驗如投射測驗等非量表化的評估方式。

投射測驗是向受測試者提供意義比較含糊的刺激情境,讓其自由發揮,分析其反應,然后推斷其人格特征的方法。“投射”,在心理學上的解釋是指個人把自己的思想、態度、愿望、情緒或特征等,不自覺地反應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種心理作用。此種內心深層的反應,實為人類行為的基本動力,而對這種基本動力的探測,有賴于投射技術的應用。最著名的投射法是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Inkblot Method,RIM)和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現在國內用得比較多的是樹木人格測驗、房樹人測驗(House-Tree-Person Technique,HTP)等。投射法的最大優點在于主試者的意圖目的藏而不露,缺點是分析比較困難,需要有經過專門培訓的主試。

著名的投射法圖組

測驗法的優點是可以更準確地把研究對象的特質與相關群體相比較,缺點是標準化的測驗量表不易獲得,同時,對施測者解釋測驗結果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延伸閱讀

房樹人繪畫測驗

房樹人測驗屬于投射測驗中繪畫測驗的一種,由美國心理學家巴克(Buck J.N.)于1948年率先在美國 《臨床心理學》雜志上作了系統的論述。其測驗過程就是讓受測者用鉛筆分別描繪出房子、樹木和人物三幅畫。20世紀60年代,日本引進了該項測驗技術并加以推廣應用。有學者在實踐中發現,一次畫3幅畫對受測者的心理壓力較大,尤其不適用于那些精力不足、不合作、情感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的精神病患者。而將房、樹、人3項合畫于一紙,不僅可大大減輕受測者的負擔,提高成功率,擴大測驗對象范圍,而且能更有效地探測受測者的人格特征。這就是統合型HTP測驗(Synthetic House-Tree-Person Technique,SHTP)。

房樹人測驗的理論基礎是心理動力學,該理論由弗洛伊德創設。在心理動力學中,繪畫是人潛意識表達的通道和出口,是將潛意識的內容視覺化的過程。測驗作品既然投射了被試者人格層面的內容和內心的潛意識表達,分析者只要根據心理動力學的理論,可以通過分析測驗作品,反推或者了解被試的人格特征和潛意識表達。在房樹人測驗中,被試呈現出來的作品實際上包含了其意識和無意識兩個層面的表達內容,只是這兩個層面的表達融合在同一幅作品之中。因此,借助房樹人主題繪畫這種形式,可以一窺受測者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說,受測者通過繪畫將自己的內心活動投射到畫作中,施測者通過畫作推測受測者的心理活動。

如何進行這項測驗?拿起一張A4紙,一支筆,然后遵循以下測驗要求。

(1)畫完一部分或整幅圖畫后,不得修改和重畫。

(2)隨性發揮你的想法,但必須包括房子、樹木和人物。

(3)畫人的時候不能畫火柴人。

(4)畫圖時不可使用尺子,不能使用繪畫技巧。

(5)構思時間不要超過5分鐘,繪畫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

(五)個案法

個案法是收集單個受測者各方面的資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資料包括個人的生活史、家庭關系、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等資料。根據需要,也常對受測者做智力和人格測驗,從熟悉受測者的親戚朋友那里了解情況,或從受測者的書信、日記、自傳或他人為受測者寫的資料(如傳記、病歷)進行采集和分析,深入的個案研究可以使我們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在對自己孩子的個案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為當代兒童認知發展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石,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個案研究則奠定了整個精神分析的基礎。但是個案研究可能會產生誤導,因為個案可能是非典型的。個案法所收集到的資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其研究結果也可能只適合個別情況。

上述5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獨自的優點,但同時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人的心理千變萬化,心理活動非常復雜,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不能僅憑某一種方法,應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選用多種方法,使之互相補充。

五、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古代中外哲學家、思想家在說明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時都闡述過對心理現象的觀點,有些觀點至今仍有參考價值。但直到19世紀中葉,由于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引進了近代科學實驗的方法,才使心理學成為一門實證的科學,并最終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馮特于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是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標志。科學心理學建立之后,對心理研究逐步深化,并陸續產生了下列8個主要流派。

(一)構造主義心理學派

代表人物是德國的馮特(1832—1920)和他的學生——美國的鐵欽納(1867—1927)。這一學派主張心理學的任務在于分析意識的內容,查明意識的組成元素和構造原理。構造主義事實上是馮特的學生鐵欽納于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創立的,他深入發展了馮特的實驗內省法,發現了3種心理元素,即感覺、表象、感情。

馮特(Wilhelm Wundt)

(二)機能主義心理學派

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詹姆士(1842—1910)和杜威(1859—1952)。這一學派對構造主義進行批判,認為心理學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把心理分解為一些元素,而在于研究心理適應環境的機能作用。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由詹姆士創立于19世紀末,他認為意識是連續的,強調意識的實用性。后來心理學家對其理論進行拓展,并在20世紀20年代成為美國心理學的主導。

(三)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華生(1878—1958)。這一學派反對把意識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主張研究人的行為。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由華生于20世紀初創立。他堅決反對內省法,認為只有通過外部觀察人的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根本方法。他把行為分解為刺激—反應系統,接受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的觀點,強調客觀環境的刺激作用,研究由刺激引起的行為反應。

華生(John B.Watson)

(四)格式塔心理學派

代表人物是德國的韋特海默(1880—1943)和美國的考夫卡(1886—1941)。這一學派反對馮特的元素分析說,強調整體組織。格式塔心理學派由韋特海默于1912年在德國創立。該學派以研究似動現象為起點,認為意識經驗具有完整性,每一個經驗都是一個格式塔,強調整體并不等于部分之和,經驗是不可分割的。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經驗服從格式塔原則,如圖形和背景原則、接近性原則、相似性原則、連續性原則、完美圖形原則等,這些原則成為現代知覺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原則。

(五)精神分析心理學派

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的弗洛伊德(1856—1939)。這一學派從醫治心理障礙發展而來,重視探索人的動機和行為的根源,特別是無意識的心理過程。精神分析學派由弗洛伊德在19世紀末創立,認為人的動機是由無意識決定的,特別強調性本能是動機的根源。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后來產生了分化。其中,堅持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無意識和性心理發展階段的被稱為經典精神分析學派;重視社會文化因素作用的被稱為新精神分析學派。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代表人物是美國的馬斯洛(1908—1970)。這一學派主張從人的內在價值、人的尊嚴以及創造力和自我實現等的積極的心理品質與特征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心理,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只把人視為一個只會對刺激做出反應的機器,也反對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只注重人的心理的黑暗方面,即人的“病態”心理研究。所以,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自稱為“第三陣營”,其理論核心是“自我實現論”。這一理論認為,人的機體內部都存在一種維持和增強機體、發展自身的心理潛能,而這種心理潛能總存在著一種要發泄并盡其所能的傾向。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主要揭示了人的心理潛能盡其所能的傾向和規律,充分地實現人的內在價值。

馬斯洛(Abraham H.Maslow)

(七)認知心理學派

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皮亞杰(1896—1980)和美國的奈瑟爾(1928—2012)。這一學派承認并研究人的意識,認定人的行為主要決定于人的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人的意識支配人的行為;強調人是進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機體,人對外界的認知實際上類似計算機的信息輸入、編碼、操作、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因此,認知心理學派認為,心理學就是要研究人類認識的信息加工過程并應提供信息加工模型。故此,認知心理學派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一種不同于以往任何學派的特殊方法,即電子計算機模擬類比法。

皮亞杰(Jean Piaget)

認知心理學派強調了人的意識(理性)在行為上的重要作用,強調了人的主動性,重視人的各個心理過程之間的聯系、制約,基本上博采了幾大學派的長處,對心理科學的發展與實現心理科學本身的現代化以及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均有較大貢獻;不足之處是忽視了人的客觀現實生活條件和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而集中于人的主觀經驗世界,同時,它的基本理論大都具有一種明顯的實證主義傾向,忽視對神經系統生理活動機制的研究。

(八)生理心理學派

生理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產生的生理過程的心理學分支。它試圖以腦內的生理事件來解釋心理現象,亦稱生物心理學、心理生物學或行為神經科學。首先提出生理心理學名稱的應屬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馮特,他撰寫了第一本生理心理學專著《生理心理學綱要》,意在說明心理學可以用客觀的、生理學的方法加以研究。不過從神經生理和腦功能方面探討心理現象和行為的實驗工作卻是其他神經學家和生理學家發端的。

總之,各學派的研究各有偏重:馮特和鐵欽納主要研究心理內容與構造,詹姆士主要研究心理機能,華生主要研究人的行為,韋特海默和考夫卡主要研究心理的整體組成,弗洛伊德主要研究人的本能及病態心理,皮亞杰側重縱向研究人的心理形成發展,馬斯洛側重人的積極心理研究,認知心理學則從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認知過程,生理心理學主要研究腦的機制與功能。這幾大學派歷經百余年,從心理的各個不同方面對心理現象進行了前仆后繼的研究,使現代心理科學體系得以建立,使人們從不同的心理視角對心理現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耿马| 六枝特区| 瑞安市| 乐都县| 新宁县| 平顺县| 三穗县| 沛县| 思南县| 射阳县| 盐亭县| 普洱| 星子县| 沙洋县| 福贡县| 铁岭县| 湟源县| 库车县| 嘉善县| 包头市| 尖扎县| 马尔康县| 临泽县| 贵定县| 卫辉市| 临沂市| 东丰县| 钟祥市| 榆社县| 高雄县| 饶阳县| 沙田区| 禄丰县| 武定县| 普安县| 乌兰察布市| 禹州市| 徐州市| 彭阳县| 文登市|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