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常談》是什么樣的書
《經典常談》的“常談”,讓人想起“老生常談”,意思是挺普通常見的說法。這自然是謙詞,其實《經典常談》對于引導普通國民的經典閱讀,是一本很簡明實用的書。
《經典常談》選擇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經典做簡要的介紹,以斑見豹,一窺古代文化現象和古人的思想智慧。全書共分十三篇,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附),“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這個排列大致依照傳統典籍分類“經史子集”的順序,其中也略有變通:把《說文解字》放在首位,將“小學書”即文字考據置前;末尾只做“詩”“文”兩篇,不是集中講書的,而是梳理作家作品源流,類似文學簡史。《經典常談》講述重點是古代典籍,以“書”為“點”,以“點”帶“面”,再將若干的“面”聯結,呈現中華傳統文明的基本樣貌。讀《經典常談》,要注意這個結構特點。
朱自清對每部經典的介紹,不是面面俱到,而根據普通讀者需要掌握的國學基本常識,去講清楚經典的內容。比如,“‘四書’第七”一章,就從人人皆知的“四書五經”這個說法講起,先介紹包括哪幾種書,古人是怎么把這些書當作私塾教材用的,科舉考試與“四書”有什么關系,“四書”的版本有過哪些變遷,又怎么升格為“經”,等等。接著,介紹古人怎么讀這些“必讀書”,把書的內容及文化史上的位置講清楚,同時又把現代人讀這些書如何入門和進階帶起來。朱自清建議,可先讀《大學》,因為《大學》提綱挈領,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內容,是循序漸進的,都切用民生日用,適合初學者入門。而《論語》《孟子》可以下一步讀,因為多是應機接物的“微言”,記述順序比較散,初學者領會比較難。《中庸》更是“孔門心法”,難一些。這就交代了讀這幾部書的順序和各自特點、要點。接著,多一點篇幅更具體介紹《論》《孟》,提示閱讀時多注意做學問做人的“節目”,諸如“君子”“仁”“忠恕”“擇善”,等等;點明《孟子》的要津是“修養”與“哲理”,與《論語》比較,更有善辯的“英氣”。最后簡單交代版本變化,著重講朱熹在“四書”的考訂和闡釋方面的得失。其余各章大都是采用這種“述學”的方式:擇其要點,概述有關經典的必要知識,交代讀法。
《經典常談》是通俗的知識類讀物,深入淺出是一大特點。而“深”是底蘊,其處理古代典籍的思想方法,以及很多觀點的提出,多“采擇新人近說”,是站在學術前沿的;對前賢、同輩的不同觀點亦有權衡、抉擇,并融入自己的研究和判斷。這樣一本小冊的學術價值并不因其“對中等文化普及性質”而降低水準,“果無深切著明的了解是不能寫出這種深入淺出的文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