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常談
- 朱自清
- 621字
- 2024-10-22 17:25:35
對傳統文化有“了解之同情”
《經典常談》講述古籍,引導學生讀經典,是“認祖歸宗”,增強對自身所處文化的了解與自信。傳統文化是古代社會的產物,適應古代人的生活與情思,成分復雜,要傳承和轉化為今用,必須選擇其中優秀的部分,揚棄不適合的部分。這個工作有難度,前提是對傳統要先了解,帶著溫情與敬意,又用分析與辯證的眼光,也就是陳寅恪所說的“了解之同情”。《經典常談》在做示范:對傳統經典是尊崇的,但并非盲從膜拜,而是聯系古代社會生活和思想潮流,再結合人情物理,去說明經典形成的原因、得失與影響。這種梳理、辨析和探究之中,就有“了解之同情”。比如,論及儒家與禮教時,就從“人情”的視覺去評說:
王道不外乎人情,禮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說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該誠而不偽了。但儒家所稱道的禮,并不全是實際施行的。有許多只是他們的理想,這種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三禮”第五)
以人情物理的常識去論道儒家和“禮”這樣的“大題目”,舉重若輕,不見粗暴的批判,而有貼近歷史與生活的解釋,讓普通讀者能心領神會。在論及朱熹注釋“四書”時,同樣貫徹了分析的眼光,既指出其初衷“一大半還是為了建立道統”,但也承認其對后世有巨大影響,有些影響是沉淀下來了的。朱自清順應五四新文化批判“道統”的潮流,但對于傳統文化所持態度是審慎的,實事求是,取其精華,又不復古泥古。如今強調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繼承,讀《經典常談》本身就是一種響應,但應當學習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