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引經據典,意外之喜
- 靈堂質問朱元璋,請陛下稱太孫
- 竹子葉熊貓
- 2162字
- 2024-10-25 22:07:35
這話聽著客氣,實則用心險惡。
幼學是什么?
初入學的孩童才讀的玩意兒。
諸如《三字經》、《千字文》等蒙學讀物,便是幼學的核心。
幼學的意義,在于讓孩童能夠識記漢字,讀懂音律。
顯貴人家,對于教育向來重視。
早慧孩童,五歲識字,七歲通六經大義,十三歲年紀,吟詩作對信手拈來。
即便是蠢笨些的,到了十三歲,也能粗通經典,通曉經意。
講讀官這番話看似為朱允熥考慮,實則將其貶低為不學孩童。
如此年紀,這分明就是明嘲暗諷,指責他不學無術。
好比工作多年的你回家吃席,上了禮金寫了名字。
臨到安排座位之時,主家直接將你安排同小孩那桌。
便是你生性樂觀,不在意這些,可在其他人眼中,這可是大大的丟份,失了顏面。
講讀官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其用心險惡,昭然若揭。
在場眾人,無不是飽讀詩書之輩。
此言外之意,都心知肚明。
眼下,眾人全都靜靜地看著朱允熥,等待他如何反應。
怯懦失陣自然不可。
剛來大本堂,就吃如此一個下馬威,真要去了幼學,于他今后發展大為不利。
朱允炆都能和講讀官談經論道了,你還在幼學讀一些蒙學讀物。
這其中差距,朱元璋知道,怕是要直接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以身份壓人更不行。
身份尊貴者,更應該愛惜羽毛。
這是屬于自身的政治資源。
如此小事,就拿身份壓人。
即便對方迫于權勢,低下頭顱,心中自然不服。
旁人見了,面上不說,心中也會有其他想法。
無能且無擔當者,才會動不動拿出身份來。
恰如那一句“我爸是李剛”,嘴臉丑陋,躍然紙上。
為今之計,只有讓講讀官收回這一句話,方可成行。
朱允熥腦海中思緒急轉,只幾個呼吸,便笑著問道:“先生教訓的是,學生往日的確遷延怠慢,未曾常來大本堂聆聽諸位先生教誨,如今父王猝然薨逝,學生幡然醒悟。”
“諸位先生皆為飽學鴻儒,于大本堂中恪盡職守、兢兢業業,有武侯鞠躬盡瘁之心,學生既感且佩,心中更是愧疚不安。”
“一日不書,百事荒蕪。往日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學生往后,必當勤勉讀書,鑿石取玉,不懈以求。不負祖父皇帝陛下翹首企足、期頤之壽,亦不負諸位先生金針度人、琢玉成器之心。”
他如此咬文嚼字,恨不得一句之中悉數皆是成語典故,為的便是加以彌補,營造出胸中有墨的印象。
至于他所說的話,簡單理解就是時候認錯的三板斧。
先誠懇認錯,表明自己的態度,然后再稍加吹捧,減少對方心中不滿。
最后則是展望未來,作出承諾,下次一定不會再犯。
其中,態度誠懇,言辭懇切,神情到位,才是重點。
朱允熥引經據典,咬文嚼字,則是為接下來所說做上一點鋪墊。
若是干巴巴說出來,接下來的話可就沒底氣說了。
如他所料,一番話下來,一眾講讀官神色之間都有驚色。
不學無術的孩童他們見過,其表現也是心中有數,無外乎吞吞吐吐,談吐毫無可取之處。
然朱允熥這一番話,可稱得上是談吐不凡,倉促之間,國子監書生,恐怕都沒這么利落的口條。
若是這都是不學無術之人,那么什么才能夠叫飽學之士?
出面質疑的講讀官心說糟糕,心中正思索話術回答,朱允熥已然發問。
“先生訓斥,學生感激,慚愧的是,學生還不知道先生姓名。”
“微臣新進翰林院庶吉士楊成。”
知曉姓名,也算是拉近一點關系,朱允熥開始發難:
“學生請問楊先生,如何評判一個人的學問品格?”
楊成心下一凜,他怎么不知道這是朱允熥對其責問之開始。
此刻,他心底有些后悔,不該聽黃子澄之言,貿然出來刁難。
騎虎難下,楊成只得回答:“這些自有成例,舉孝廉、科舉制,都能夠評判一個人學問品格。”
朱允熥:“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圣人曾言‘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楊先生方才責問學生,言辭之中,頗為嚴厲,此舉雖是諄諄之心,然是否未風先雨,妄下斷言?”
楊成聽得前兩句,已經是方寸大亂,心中甚是驚慌。
圣人之言都搬出來了,這是要將他貶入十八層地獄之中,再狠狠的踩上幾腳。
不過他心中雖慌亂,可還是有幾分養氣功夫在身上,強撐著繼續聽。
末了那句一出,楊成敏銳的意識到,朱允熥在這置人死地的話中,還藏了一份生機。
他順桿而上,抓著這一份契機,定了定神,無需朱允熥多說什么,回答道:
“雛鳳清聲,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微臣以年取人,失之不實,以跡取人,失之不真。”
“微臣言語偏頗,狂悖犯上,心內惶惶,還望殿下寬恕微臣不敬之罪。”
說著,楊成撩袍下跪行叩頭禮,姿態放的極低。
他心里清楚,若是朱允熥咬住這一點不放,那他少說得治一個不敬之罪。
真要是治罪,怕是前途盡毀,十數年苦讀毀于一旦。
此刻,他心底已是對黃子澄罵的狗血淋頭,這坑貨,說的什么荒唐之語。
眼前這位,哪里像是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如此學識,分明能同他們坐而論道。
對于朱允熥,他則是心內感激,若不是這一點契機在,今日之事,恐怕難以善了。
只是契機雖有,朱允熥能否原諒,他心中沒底,就看接下來朱允熥所說了。
態度到位,危機自解,朱允熥也沒有一棒子給楊成打死的想法。
他還不想弄出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之局面來,忙上前扶起楊成。
“楊先生言重了,鄒忌諷齊王納諫,齊王方能從善如流。千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楊先生能面刺我之過錯,可見忠之至也。勿要多言,快快請起。”
一番話下來,楊成感動的落淚,言語之中多有哽咽:“殿下,臣有罪。”
“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楊先生何罪之有,日后還需楊先生多多指教。”
“殿下仁慈,臣不勝惶恐之至。”
楊成抹了抹眼淚,“殿下若有差遣,微臣定當俯首聽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