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接受記者采訪
- 年代:從魔都知青飯店開始
- 墨舞煙柳
- 2548字
- 2024-11-04 11:02:50
街道主任陳光宗帶著一行人,騎著自行車急速飛奔,前往知青飯店。
他們必須趕在記者到訪前將昨天的爛攤子給收拾了,同時部署安排一些事情,包括記者采訪時,王福生應該怎么說,如何多說些街道領導群策群力,為他們安置工作時的種種付出。
李娜已經聽從傅愛華的分配,帶著兩個知青到老窖頭蔥油餅這攤。傅愛華安排三個交情好的知青過去水餃餛飩這攤,在他看來人員叉開有利自己的掌控。
“今天這餛飩怎么那么難吃?”
“對啊,壓根兒沒有昨天的大骨濃湯的鮮味。”
“咦,怎么換人了?”
有熟客看以往攤子里李娜幾人那熟悉的身影不見了,好奇的問了起來。
街道辦離知青飯店并不遠,騎車很快就到,幾個人支棱好自行車,卻發現彼此滿頭大汗。陳光宗理了理中山裝,擦了擦汗,帶頭走進知青飯店。
“怎么回事?”
陳光宗進來正好看到這一幕。
“陳主任您來了。”傅愛華滿臉堆笑諂媚的問好。
“王福生呢?讓他來見我。”
王福生?
在場的人全都納悶了,只有李娜她們心中有數,調料昨天就用完了,今天王福生沒來,這水餃餛飩的味道都不一樣了。
看來,這家伙還真留了一手。
李娜不由的感到欣慰,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王福生沒來。”傅愛華看了看回應道。
“沒來?他怎么能沒來!難道他不清楚這店離不開他嗎?”陳光宗有些生氣,說話嗓門大了些許,像是在咆哮。
這店離不開他?
傅愛華頓時郁悶了,昨天您可不是這么說的。
“你們有誰知道王福生家的,趕緊去喊他過來。”
傅愛華不知道發生什么事情,以為王福生惹禍了,“這王福生就沒干好事,專給知青飯店找麻煩。”
陳光宗原本只顧著王福生這頭,沒想到這里還杵著個傅愛華,當下沒好氣的說道:“你滾回攤位做蔥油餅去,站在這像什么話。”
辦公室主任朝門口準備去找王福生的那些人喊道:“找到王福生讓他抓緊到店里,記者要來采訪他!”
眾人一聽全懵了,“記者采訪?”
這年頭,報紙電臺這些媒體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記者要來采訪王福生,難怪街道領導急了。
整個知青飯店一下子亂了起來,李娜悄悄吩咐她們組的知青,趕緊去找張耀武和王福生,如果找不到他們,找劉茂林也行。把這里的情況告訴他們,讓他們有個心里準備。
有顧客進來吃早餐,手里拿著《文匯報》,一進店就大聲說,“你們知青飯店出名了,李娜你上報紙了!”
“李娜上報紙了?”
大家紛紛圍過來,湊在顧客跟前,一起看報紙上配發的照片。
照片上幾桌顧客正在吃水餃餛飩,服務員端著托盤送餐,廚房里,李娜和另一名知青正在包水餃。
“還真的是李娜。”
“還有香香她們……”大家顯得很興奮,大呼小叫的。
很快大家就看完報紙上的內容,新聞報道里對王福生提出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進行肯定。
李娜和幾名服務員相視一笑,這下好了,就連《文匯報》這么大的報紙都對王福生的做法表示肯定和支持。
那么她們這個月的工資獎金穩了。
傅愛華剛才也湊近看了報紙,猶如當頭一棒。昨天他還在店里大肆批駁,指責王福生的做法,現在反倒成了個笑話。尤其是陳主任剛才那口氣,竟然對他用了“滾”字。傳出去,這以后還怎么見人!
老窖頭這么一大把年紀,也算是老運動員了,清楚這里面的門門道道。
這哪是新聞報道啊,這是上級領導對王福生這做法的肯定,尤其是他提出的多勞多得這十二個字,正合領導心意,也就意味著接下來,全社會要刮起一股“多勞多得”風了。
“沒找到王福生……”一個知青氣喘吁吁的跑了進來向陳光宗匯報。
“我也沒找到。”
“他沒在家,也沒看到劉茂林。都不知道他們在哪里。”
陳光宗想起他們在搞肉丸子,當下一拍腦袋,剛才自己一著急把這事給忘了。
“我去打個電話,”說著起身往附近的公用電話亭走去。
“對,一定要張耀武他們過來,媒體的記者要采訪他們。”陳光宗一再交代肉聯廠領導讓王福生他們趕緊過來。
早餐高峰期過去,顧客吃完也不急著走,一來聽說記者要來采訪,也都想看熱鬧。二來,《文匯報》報道了知青飯店,尤其是多勞多得這個做法。他們也很認同,說起自己拼命干賺的錢還不如那些不干活只會拍馬屁的。
這話題很有代表性,也容易共鳴,結果飯店內一片沸騰,全都在聲討那些不勞而獲的人。
程韋娟和鄭滄海灰溜溜的躲到飯店外面,像凄風冷雨下的小鵪鶉,抖抖瑟瑟。
……
張耀武終于來了,滿頭大汗的趕到知青飯店。
“哎,你可來了,那王福生呢?”
“沒見到他人,”張耀武隨口說道。其實,王福生一聽記者采訪,連忙拒絕,給張耀武一些說辭,讓他自行應對。
陳光宗趕緊將他拉到沒人的地方,低著嗓音,討好地跟張耀武商量著,許了不少好處,請他面對記者的時候多給街道領導美言幾句。
張耀武畢竟家學淵源,成長環境在那,當下頗具官二氣質,威嚴的表示明白,讓陳光宗安心。
沒多久,廣播電臺的記者一行三四個人到店。
寒暄之后,張耀武被推出來接受采訪。
進行采訪的是一位女記者董清,早幾年通過工農兵推薦上了大學,現在廣播電臺當記者。
“我們回城后,沒有工作,心里壓力特別大。尤其是二三十歲的的人了,沒賺到錢,還伸手朝父母親要生活費。王福生到店后,非常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
董清沒見過王福生,但她也上山下鄉,張耀武口中的這一切她都感同身受,對王福生有了些許好感。
張耀武按王福生教的,先鋪墊知青下鄉插隊以及回城生活的種種艱辛與不易,再逐漸將話題帶到知青工作態度問題,最后多談街道領導的支持,再推出十二字真言。
“在街道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王福生開始嘗試推行工資和獎金區分開發放。他說要讓辛勤勞作的人獲得應有的報酬收入,那些偷奸耍滑的、不愿干活的就不應該拿工資……”
“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董清采訪到這,心里也為王福生捏了把汗,為了知青飯店他這是拿自己的命運和人生在拼搏。
經歷過因言獲罪的年代,大家都非常清楚這樣的后果。
董清心里不由的對王福生產生了敬意。
“他今天為什么沒來?”董清好奇的問道。
“店里的饅頭包子做的不好吃,生意差。他去尋找做饅頭包子的師傅,學習如何做出味道鮮美的饅頭包子。所以,這幾天都在走訪魔都餐飲大廚,向他們請教……”
董清的心猛的被擊了一下,走訪、請教大廚,學習改進饅頭包子的口味……多好的人啊!
王福生的形象頓時在董清眼中高大起來。
張耀武想著要出國,對工作崗位、政治資本這些缺乏興趣,說這些目的是要將王福生推出去。
這段時間,王福生的帶領下,他已經賺了不少錢,足夠承擔他在國外尋找梅婷的費用。
他要借這個機會,讓鐵桿子的好兄弟:王福生,在魔都揚名立萬,為他將來政商之路進行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