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的日子,不知不覺就到了。
桂殿蘭宮內,金碧輝煌。
仁宗皇帝端坐在龍椅上,龍顏大悅。
下面分列站有韓琦、歐陽修、范鎮、司馬光、王安石、王珪等六位大臣。
皇帝出題,先是筆試蘇軾、蘇轍。
沒有過多久,二蘇將答好的試卷,由太監總管王仁憲轉交到仁宗手上。
對此,歐陽修有詩贊曰: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皇帝閱畢,甚是夸贊。
“你們兄弟二人所作《秘閣六論》,聯已經閱過,文采風揚,見解獨到,果然不落俗套。一人正說,一人反說,聯猜想你們是事先商議好的吧?”
“圣上英明覺察,確實是這樣的。我反說,弟正說。”蘇軾不卑不亢地回答。
“這是何人的主意?”
“賤內提議,家父決策。”蘇軾老實回答。
仁宗笑了:“這也難怪,你父親主意甚多、詩詞雄辯;你內人聰慧謙謹、知書達理。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不出你們這樣的人才才怪呢?”
蘇軾、蘇轍跪拜:
“謝陛下夸贊!”
仁宗開始出面試題目:“蘇軾,你說說看,當今大宋天下,主要存在什么問題?”
“依微臣看來,恕我直言,如今大宋,存在三大問題。”
“哦,第一個問題是什么?”
“第一,國家財政困難,國庫空虛,沒有銀子,捉襟見肘,缺錢花。陛下想給百姓做點事,卻無能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蘇軾言語不多,但說到點子上了。
仁宗臉上抽搐了一下。
“你說得對。朕知道,不僅是朝廷沒有錢,而且百姓也沒有錢吧!”
其實,在大宋開國之初,尤其是宋太祖、宋太宗兩朝,并不缺錢花,那時國庫比較殷實。
但是,到了仁宗的父親真宗皇帝,信奉道教,大興土木,建造道觀。官吏趁機迎合,從中貪污銀子,中飽私囊,漸漸使得國庫空虛。
當仁宗居皇帝之位時,國家財政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仁宗當然知道其中緣由,但他當時也不可能阻止他父親干那些事,也是無可奈何。
事到如今,只有想辦法補救。
如今聽蘇軾提到財政困難的問題,不覺深感問題嚴重。
“那么,第二個問題呢?”
“第二,軍隊體制機制不完善,不健全,打不得仗。北遼西夏,不時騷擾侵略我國邊境。我軍戰斗力不行,守不能固,攻不能勝。面對強敵入侵,只能膽戰心驚,而拿不出對策。”
仁宗點頭。
“確實如此,這個問題,使得聯夜不能寐,最為擔心。那么第三呢?”
“第三,治國人才不多,尤其是德才兼備的官吏,少之又少。他們守攤子,不思進取。一旦為官,終身為官,哪怕政績平庸,只要是不犯錯誤,也對他無可奈何。更有一些官吏,貪污受賄,以權謀私,百姓對此怨聲載道……”
下面這些大臣,聽了蘇軾侃侃而談,悄聲議論起來。
王珪站在王安石旁邊,輕聲耳語:“你上書立志變法革新,說的也是這樣的道理,觀點一致,看來有人幫你了哦?”
“也可未必。”王安石笑了笑,“當前形勢就是這些,是擺到這里的,眾所周知。看蘇軾如何對策,就明白是不是我的幫手?”
這時,只聽得仁宗繼續問:
“蘇轍,你兄長說的有沒有道理?”
“當然有道理。這是阻擋大宋富強的主要根源。在這三大問題中,我覺得第二個問題是根本,也就是人是決定一切問題的主要原因,只要把人才培養好了,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此話怎講?”仁宗繼續追問。
“人是決定因素,陛下縱有良策,如果大臣執行不力,也是一句空話……”
王珪不服氣地對王安石說:“你聽聽,他說的甚,所有大臣被他說得都是吃干飯的。”
“蘇轍也是就事論事,說的是實話,你不必往自己身上想,你緊張什么,有啥不服氣的。”王安石盯了王珪一眼。
仁宗又問:“蘇軾,寡人對你提出這三大問題,比較贊同,那么你有何對策?”
蘇軾昂揚作答:
“小臣認為,首先要找準原因,各地情況不同,實是求是,慢慢發力,各求對策。總的原則,既不可知難而退,也不可操之過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必得循序漸進,以求長治久安。”
聽到這里,王珪終于找到貶蘇軾的機會,對王安石慫恿說:“蘇軾的對策原則,與你的想法,可能還不一致。我覺得,他不是你的幫手,還可能是你的對手。”
王安石內心為之一震。
這時,司馬光也回過頭來,對王安石說:“對于革新變法,我贊同蘇軾的循序漸進,不贊同你的操之過急。”
退朝回來,仁宗徑直來到曹皇后的后宮。
這時曹皇后正在讀書,宮女可人來報:“稟娘娘,皇上駕到!”
曹皇后起身迎駕。
仁宗已到房間,身后跟隨太監總管王仁憲。
曹皇后跪下施禮,圣上扶起。
仁宗問:“你在忙什么呢?”
“回陛下,我在看王安石的萬言書,全是變法的方略。”曹皇后答。
“快把那個放下,”仁宗說,“陪我喝一杯。”
“陛下怎么如此高興?”
“聯又尋得兩位宰相苗子,朕要好好下功夫培養他們。”
王仁憲聽到這里,大吃一驚,趕緊豎起耳朵聽,生怕聽錯了。
“啊,可喜可賀,這兩位宰相苗子,都是誰呀?”
“今年的新科進士,蘇軾和蘇轍,四川眉山人,都是不可多得的治國良才。”
“陛下,這果然是喜事。一天便得兩位宰相,真是難得,臣妾恭喜圣上,大宋有福了。”
曹皇后跪而拜。
仁宗笑著再次將曹皇后扶起。
宮女托盤手捧美酒過來。
仁宗拿起酒杯,一杯給曹皇后,一杯給自己。
“來,祝愿大宋江山萬歲萬萬歲!”
仁宗與皇后舉杯祝愿,這本是好事。
然而,他們兩人萬萬都沒有想到,旁邊站著的太監總管王仁憲,竟然是王珪安插在皇帝身邊的眼線。
皇上無意間說的“尋得兩位宰相苗子”這句話,成了蘇軾兄弟將來遭受排擠與迫害乃至差點丟掉性命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