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我們都是受虐狂嗎?(2)

這很容易理解,正如一個天平,當我們在這邊加砝碼時,那邊也得加,否則天平就會失去平衡。

因而,當你追求卓越的程度是10分時,你懼怕失敗的程度也會是10分。

同樣,當你追求善良的程度是10分時,你憎恨邪惡的程度也會是10分。于是,一個絕對的理想主義者一旦獲得權力,他一定會是一個暴徒,因為他會嚴重排斥不符合他的理想的一切人,并最終對這些人動起殺機。

一個絕對的理想主義者的內心是分裂的,而他的分裂幾乎總是先產生于他的家中。父母的奇特教養方式令他發展出對“好我”的極度執著,并對“壞我”的極度恐懼。他們的“好我”會披上理想主義的外衣,但其核心常常是“強大”。他們看似是不能容忍理想主義被破壞,其實是不能容忍弱小。

目前流行的“吸引力法則”稱,世界的奧秘是同類相吸,即有同樣心念的人很容易引起共振。

但是,依我的觀察,二元對立導致的異性相吸更為普遍。

克林頓對希拉里有致命的吸引力,而他們的自傳均顯示,迥然不同的性格是他們吸引彼此的秘密所在。如果說,希拉里的理智和自制力可以打到滿分10分,那么克林頓的感性和制造麻煩的能量也可以打到差不多滿分。

這個著名的愛情故事中的心理奧秘是,克林頓的心中有“希拉里”,而希拉里的心中也有“克林頓”。

具體而言就是,克林頓的“好我”是“不羈”,而“壞我”則是“自制”;希拉里的“好我”是“自制”,而“壞我”則是“不羈”。克林頓不敢“自制”,而希拉里則不敢“不羈”,他們在極力發展自己的“好我”時,也是在極力排斥自己的“壞我”,生怕那樣一來就沒有人愛自己,就會死去。

但這樣一來,他們的內心就嚴重失衡了,而追求內心的和諧該是一個根本性的動力吧。所以,自制的希拉里和不羈的克林頓早就在彼此渴望了,他們是彼此的命定情人。

她太節儉,所以丈夫會大手大腳

一對夫妻,妻子很節儉,而丈夫則大手大腳。妻子對丈夫這一點很不滿,希望他能變得和她一樣節約。

但是,我和她聊天中發現,她最初之所以對他有感覺,正是因為他的豪放和熱情。

并且,仔細回顧他們的愛情史,便會總結出一個大致的規律:丈夫的大手大腳程度,和她節儉的程度是相匹配的;她越節儉,丈夫越會大手大腳。

在我看來,這是他們潛意識的平衡的需要。她意識上越追求節儉,潛意識中追求奢侈的動力就越強,但她視奢侈為絕對敵人而徹底排斥。結果,丈夫就幫她實現了潛意識的愿望。

這種動力并不僅限于夫妻之間,也常出現在親子之間。我們??吹?,父親一輩的人勤儉持家,視奢侈為絕對敵人,而兒子一輩卻成了敗家子,很快將家產給敗盡。如果仔細探求其中的動力,也可以說兒子輩是幫父輩實現了他們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奢侈的愿望。

讀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可以發現明朝歷代皇帝中常有這樣的事:一個節儉的皇帝父親有了一個奢靡的皇帝兒子,一個超愛勞動的皇帝父親生了一個超愛玩鬧的皇帝兒子……

自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這樣互動的。如果節儉是有現實基礎的,而不是出自對“壞我”的排斥,那么,就不必有一個奢侈的配偶或孩子來作平衡了。

有些強迫癥患者每天洗手近百次,把手洗破了都停不下來??瓷先ィ麄兪窃谧非髽O端的潔凈,但如果深入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潛意識中必定藏著對“臟東西”如欲望的渴望。

二元對立是心理學所說的自我結構,也即“小我”的核心機制。“小我”主動產生的念頭勢必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力,所以我們并不能“心想”出一個美好的新世界來,而“小我”所追求的“好”總是由別人的“不好”來襯托的。

廣州的一個打工仔,每個月能掙約2000元,他只留100元,而將其他錢都給太太。他的太太每隔一段時間會失蹤一次,錢花光了就會再回來。一開始,她說自己是出去經商去了,后來她承認,她是去吸毒販毒了,而且每次都是去投奔情人,她有多個情人。

就是這樣一個太太,當她堅決要和這個打工仔離婚時,他悲痛欲絕。

難以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這似乎百害而無一利。但和我聊了近3個小時后,他承認,他以前也曾鬼混過。他14歲就來廣東,前8年時間都是在坑蒙拐騙搶。后來,他找到了現在的工作,才深深地體會到,這種踏實的生活多么好,并為之前荒廢的8年而痛惜,但這8年時光不可挽回了,而他又渴望挽回。這是他為什么找一個“壞女人”的深層原因,他希望能通過拯救這個“壞女人”而實現拯救“壞我”的目的。

受虐的好處:道德正確+逃避責任

和他聊天時,我發現,他對自己是“拯救者”這一點非常自得,當幾次講到她帶著他的錢離家出走時,他的臉上神采飛揚。

并且,表面上,他對妻子很寬容,容忍她吸毒,容忍她找其他男人,但我可以感覺到,他有一雙犀利的眼睛一直在盯著她的缺點。當發現她的缺點時,他雖然不直接批評,但會用種種言行巧妙地讓她知道,他注意到她的問題了。顯然,這一定是“好”與“壞”并存,他沒有看到她的獨立存在,而是將她視為一個工具,一個可以將被自己嚴重壓抑的“壞我”投射的對象。

本來,他的內心中有嚴重沖突,他想做好人,但曾做過8年壞人的事實無法否定,這令他很痛苦。現在,他將“壞我”投射到妻子身上,自己以“好我”自居,內部的沖突轉化為外部的沖突,想改變自己的努力變成改變妻子,他就可以舒服多了。

這個故事是我們共同的故事,我們的“小我”中都藏著很多二元對立,這些二元對立令自己的內心感到痛苦,于是我們將這種內在的沖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來,這樣自己就可以輕松多了。

所以,許多哲人稱,外部世界的沖突,典型的如兩次世界大戰,其實都是我們內心沖突的轉化。表面上,戰爭多是類似施虐狂的戰爭狂人們制造的,但實際上這是一個互動的結果,因為他們想攫取權力的話,沒有受虐狂們的配合是不可能的。

常見的受虐狂有兩種,一種是“拯救者”,一種是“受害者”。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關于家庭系統排列的工作坊。兩天的團體心理治療中,出現了幾個震撼人心的個案,療效驚人,也出現了幾個無法進行下去的個案。而這幾個個案都有相同的原因:當事人寧愿以受害者自居,而不愿意發生真正的改變。

成為受虐者這該多痛苦多受傷?。〉牵芘罢哂幸粋€道德的制高點:你傷害了我,所以你應該對我的痛苦負責。

在我寫的兩篇關于自戀的文章《我們心中都有一堵超級自戀的墻》和《遠離你自我實現的陷阱》中講道,“小我”對幸福和快樂并不感興趣,“小我”最感興趣的是“我是正確的,我早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運轉的,誰比我更聰明啊”。

那么,成為受害者是最容易獲得正確感的途徑,施虐者一旦發動攻擊,那么他們就鐵定被按在道德錯誤的位置上了。

此外,以受害者自居還意味著不必對自己的人生負有責任。在受害者的內心中,負有責任意味著“我是錯誤的”,這就挑戰了“小我”的自戀需要。

渴望做英雄的拯救者自己首先是病人

在這個工作坊中,有一幕對我觸動很大。當時,一個學員問主持工作坊的鄭立峰老師,他扛的東西太多、太重,想放下,該怎么辦?鄭老師說,不多,別放下!他建議這個學員抱起一個凳子,然后對他說,這多好,抱凳子可以令自己強壯啊。這位學員顯然還真以為鄭老師贊同他抱凳子。于是,鄭老師建議他再多抱幾個凳子。

這時,我想到了自己?,F在,我的心理學功底強了很多,而我分明感覺到,我懷里抱著的凳子也多了很多,尤其是從2007年年底到現在,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幾次出現飛躍,對人性的理解又深了幾個層次。但同時,一個又一個高重量級的負性事件在我身邊出現。

我想,這也是我的內心邏輯在我周圍世界投射的結果。我的價值感的重要源泉,也即我的“小我”的重要養料是“我能救人,這真棒”。結果,這個邏輯在我的周圍世界不斷升級,我“救人”的能力越來越強,而需要我救的問題也越來越重。

但是,我真能救人嗎?我真希望自己能救人嗎?我還是更希望“周圍世界永遠要有大病人,那樣我這個英雄才有用武之地”?

這種愿望聽上去不錯,但依照前面的分析,當我的“小我”的重要結構是“英雄拯救病人”時,那就意味著,“英雄”和“病人”這個二元對立的矛盾都是我自己的一部分。而且,假若世界上只有兩個人,我做英雄的代價自然是另一個人做病人。

那個學員在向鄭立峰老師請教時,其實是在炫耀“我是拯救者”,并且隱約還在渴求一個完美結果:“我能不能既享受拯救者這一角色的價值感又放下很累的痛苦?!?

“小我”中藏著很多這種渴望:我能不能徹底自信,我能不能既享受受害者的正確感而又不遭受受害者的痛苦,我能不能有一個既愿意包辦我的生活又給我自由的配偶,我能不能要一個只對我好而對別人都蠻橫的老公……

二元對立的“小我”結構只能導致優點和缺點并存,并且優點幾乎總是缺點的另一面,我們選擇了優點也就是選擇了缺點。我們能做的,不是只要優點而不要缺點,而是在接受優點的同時接受缺點。

不過,如果我們想做到接受別人,如配偶的優點和缺點并存,首先要做的是接受自己的“好我”與“壞我”的并存。那位過度節儉的妻子,她如果能接受渴望享受的“壞我”,減少她的節儉的“好我”和渴望享受的“壞我”的內心沖突,那么她就會接受丈夫的大手大腳。這時,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她丈夫的奢侈程度會自動降低。

但是,“小我”能徹底被放下嗎?我們能否走出二元對立的困境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海县| 葫芦岛市| 玉树县| 中卫市| 山东省| 喀什市| 固安县| 泰来县| 高邮市| 宁陵县| 石渠县| 湾仔区| 岳普湖县| 如皋市| 虞城县| 调兵山市| 承德市| 延边| 工布江达县| 河北省| 海城市| 石楼县| 博湖县| 新丰县| 临颍县| 西乌| 和田市| 赣州市| 黄大仙区| 鄱阳县| 黄山市| 深水埗区| 岑溪市| 塔河县| 成都市| 偃师市| 辽阳市| 沧源| 双桥区| 吕梁市|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