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鄉村建設是一種總體性的鄉村社會設計
大南坡鄉建小記

文 _ 左靖(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副教授,策展人,“大南坡計劃”負責人)

由場域建筑設計的“共振村聲”戲臺在Localand·本地食館,2021年

從2007年第一次去安徽黟縣碧山村到近年在河南修武縣大南坡村開展鄉建實踐,在過去的十余年間,我們逐步發展出一套城鄉工作的框架、原則、路徑、步驟和目標,即以城鄉的地方性知識為工作對象,進行跨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雖然工作的主要地點在鄉村,但并沒有把城市排除在工作范圍外,相反,城市是另一個重要的工作場域。我們把城鄉工作又分為在地和離村:碧山是我們的起點,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所以碧山是“在地”,碧山之外,我們稱之為“離村”。我們的工作原則是服務社區、地域印記和城鄉聯結,路徑是往鄉村導入城市資源,向城市輸出鄉村價值,并在城鄉的社會設計中覆蓋四個“生產”——關系生產、空間生產、文化生產和產品生產。我們的工作目標是培養當地居民的文化自覺,改善地方文化環境。

以大南坡為例。大南坡村所在的修武縣面積很小,只有600多平方公里,但其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非常豐富。位于縣北淺山區的大南坡村是一個很普通的北方村子,在我們到來之前,落寞又破敗。20世紀70年代是大南坡煤業的鼎盛時期,有十幾處煤井,周邊上千人在此就業。因集體經濟雄厚,大南坡建設了3000余平方米的公共建筑,擁有村級劇場和排名僅次于縣劇團的大南坡藝術團,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化村”。80年代后,因村里的煤礦資源逐漸枯竭,且伴隨焦作市從“黑色印象”向“綠色主題”轉型,當地的小煤礦于90年代末徹底關停。僅靠人均0.6畝的耕地,村集體經濟迅速衰退。至2014年,大南坡被評定為省級深度貧困村,貧困人口占到全村總人口數的40%以上。

2019年底,因“鄉村復興論壇”將于來年在修武縣舉辦,受論壇主席羅德胤教授的邀請,我和團隊來到修武縣調研。這里面積達3000余平方米的廢棄公共建筑,是我們在四五個村中選擇了大南坡村的最直接原因。2016年,我在貴州茅貢提出過“空間生產”“文化生產”“產品生產”三個工作步驟,因此,“有沒有公共空間”自然就成了我們選擇所要改造的村落的第一條件。

以改造代替興建,以空間生產激活地方生活。在我們看來,這些舊的建筑承載了村莊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記憶。空間生產指向物理空間的激活,將建筑師引入地方開展工作,通過修繕、改造鄉村/社區的廢舊建筑并賦予其新的功能,創造適合當地使用的公共空間,為后續的文化、教育與社區活動提供高質量的場所。改造后的空間往往成為鄉村/社區活動的新中心,我們在此持續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當地居民共同使用并有效地介入社區事務。

得益于在鄉村進行保護性空間生產的邏輯,在我們的策劃下,建筑師梁井宇與場域建筑團隊將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村大隊部建筑群改造成大南坡藝術中心、方所鄉村文化·大南坡、碧山工銷社(焦作店)和本地食館等各具業態的新空間,將廢棄的村集體空間轉變為新時期的文化生產之所。被賦予了新功能的各個建筑空間通過動線和組織關系的重新設計,創造出更開放、平等和公共的環境和文化屬性。此外,民宿和復合功能空間是大南坡公共服務配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隱居鄉里設計、運營的小竹林民宿,抑或安哲建筑主持改建的老村小館,都在尊重原有老院建筑肌理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設計的干預程度,最大限度地延續建筑語言,使新的建筑得以平穩地融入整體村落風貌。而張唐景觀對大南坡村的景觀改造更是對新舊關系的一次深入思考和探索,遵循“不修飾、不掩蓋,新與舊對比,讓時間在空間里沉淀”的鄉村美學理念,大南坡的村容村貌正在一點點地發生改變。

文化生產是承續空間生產的必要步驟,通過文化植入,才能使空間發揮效用。一方面,各個團隊在鄉村工作中進入文化研究、田野調查和鄉土教育等多個領域,相關工作進程與研究成果組成了文化生產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通過影像、展覽、出版等方式,組織并呈現藝術家、建筑師和設計師等圍繞當地民風民情創作的各類作品,以多種表達形式發揮文化之功效。我們組織團隊對修武的縣域文化進行了梳理,經過一年時間的調研,最終總結出修武縣的四個關鍵詞:山川、作物、工藝和風度。隨著大南坡藝術中心完成建筑改造,“鄉村考現學: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藝和風度”展覽在這里開幕,由31位參展人的作品組成的多個展覽單元涵蓋了“地方性”所蘊藏的各個有機部分。展覽主要服務在地居民,并對觀光客開放。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回到大南坡看到展覽,也感到驚奇和欣喜。通過展覽的形式,能讓當地人重新看見自己所處社區的文化價值,這亦是文化生產的意義之一。

展覽“鄉村考現學: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藝和風度”之“風度”單元(中、右),大南坡藝術中心,2020年。

照片由朱銳拍攝

活動是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交流平臺。2020年落地的大型活動“南坡秋興”激活和豐富了地方的公共文化生活。隨著“大南坡計劃”的影響力的提升,“南坡秋興”成了在鄉村實踐主題性文化與藝術活動的重要案例。“南坡秋興”活動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安排所有參與者去村民家中吃飯,我們稱之為“村民家宴”。一來,了解一個地方最直接的方式往往是通過食物,人們對食物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二來,跟村民零距離接觸也能讓他們更加了解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習俗。雖然活動組織起來非常麻煩,但我們覺得很值得。

“南坡秋興2022:詩山河”大南坡小學生皮影戲排練現場,2022年。

照片由三金拍攝

我歷來非常重視出版,出版是為鄉建主體搭建的發聲平臺,具有不可替代的傳播效果。《大南坡》雜志創刊號、《麥書》、《竹林七賢》(大南坡版)等書刊的出版,懷梆唱片和大南坡相關影像作品的發行,都是以不同的媒體語言重述在地的鄉建實踐,從而抵達更多人群,實現城市和鄉村的精神勾連。在鄉建實踐中運用上述文化傳播手段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社群的文化自覺,強調文化的創造力和可持續性,提高村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為改善地方的文化環境而努力。

至于產品生產,我們利用本地物質條件和文化資源,設計生產出可供銷售的農產品與文化產品,產生經濟效益,反哺各項在地工作。產品生產還可提升消費者對民間工藝的認知,加深外界對鄉土世界的理解。產品生產與文化生產關系密切,從某種角度來看,前者是后者得以持續的條件。大南坡的產品生產包括當地的農產品,如修武特產冰菊茶、松花蛋、山藥面等,團隊從視覺、包裝上進行設計更新,并以部分特產為原料制作具有當地風味的精釀啤酒。同時,研發團隊還從修武地域文化與農耕文化中提煉符號,設計、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從實際操作層面上來說,產品生產是四個“生產”中難度最大的。如果說空間生產和文化生產的成立取決于事前約定的投入,產品生產則需要得到市場的認可并在形成一定消費量后,方能具備文化滲透力和商業價值。

在理論層面,“大南坡計劃”的實施還涉及關系生產。在我們看來,良好關系的存續是社區的黏合劑。我們通過社區內外關系的建立來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從而加強互惠互助,使社區的各個組成部分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有機體。在地方與外部的合作中,則以靈活的策略和平等的意識,創造正向的關系流動,形成對本地經濟與文化的回饋路徑,緩解緊張的城鄉關系與人地沖突。最終,圍繞信任、共情和對他人的尊重,使社區團結在一個生產性網絡之中。可以說,關系生產是空間生產、文化生產和產品生產得以進行的基礎。

在改造計劃實施之前,陳奇及其帶領的社區營造團隊率先入駐大南坡村,通過訪談、問卷調查、聽取村民建議等途徑收集整理了村民們的訴求,包括解決農田用水、修復公共建筑、建立村民活動空間、改善衛生環境和恢復懷梆劇社等。社區營造團隊于2020年3月開設了為村民服務、與村民建立直接溝通渠道的“南坡講堂”。此外,他們還組織村民撿垃圾,開展鄉村環保建設和零廢棄教育等。是年4月,在陳奇和我們團隊的努力下,大南坡恢復了懷梆戲的排練和演出。新的懷梆劇社成立后,更在Modernsky Worldmusic廠牌的幫助下發行了CD唱片《南坡懷梆2021》。懷梆戲的恢復讓大南坡找回了40年前的輝煌,也重新建立了大南坡人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最近,我們還設計制作了懷梆戲的唱詞本,并幫助他們參加社會獎項的評選,由此獲得一些經濟方面的資助。

2020年10月,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聯合廣州美術學院劉慶元工作室,和我們共同發起兒童美育進入大南坡完全小學的計劃,先后開展了“四季美術課”、“我的歌,你來畫”音樂課、“孩子們的電影節”影像訓練營、街舞訓練營以及《繪見家鄉》縣域美學讀本編著等工作。通過這些美育實踐,以及方所鄉村書店、音樂教室、菜青蟲、大南坡字母兒童互動景觀裝置、“南坡秋興”舞臺等文化娛樂設施,孩子能更加了解家鄉自然風物之美,逐步建立了自信心,培養了想象力,開闊了視野。此外,在校長劉曉江的帶動下,全校師生自發開展了美育實踐和探索,成立了美育工作室,開展了如詩歌課、草木染、兒童繪本創作等豐富多彩的美育實踐活動。受益于美育理念和實踐,以及“大南坡計劃”帶來的村貌變化,大南坡完全小學擁有了西村鄉最穩定的教學隊伍,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在全縣50多所小學中名列前茅。

《南坡懷梆2021》唱片封面。木刻:劉慶元,設計:馬仕睿

坦率地說,“大南坡計劃”并非一帆風順,也遇到了很多問題,直到目前仍未走出困境。比如因有關部門領導換屆造成空當,我們獲得的官方支持不太容易接續,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痛點,再加上前三年新冠疫情對各項工作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鄉村要可持續發展,一定要有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這個機制還在建設當中。此外,我們目前的工作側重于建筑改造、景觀更新、文化植入和設計升級,但是我們缺乏運營能力,迫切需要專業的運營團隊來把大南坡的發展納入運營計劃中。當然,其中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各方何以達成共識。我最近有一個新體會:認知的缺陷是一種不可抗力。

鄉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或者說一種總體性的鄉村社會設計。鄉村建設也不是一個團隊能夠大包大攬的,必須由各個團隊協力共為,還需要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民們的高度參與。政策扶持、資金到位、社區營造、建筑和景觀設計、民宿和餐飲服務、文化和產業、整體運營等都至關重要。還有一點心得是:鄉村建設,就一個面向來說,就是要照顧好老人和孩子。中國有句古話,叫“老安少懷”,意思是使老人安逸,讓孩子得到關懷。這四個字是我2015年在貴州鄉村工作時在一個侗族鼓樓的匾額上看到的,經過大南坡懷梆戲和兒童美育計劃等實踐,我對它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在撰寫此文的過程中,我還在進行《大南坡·共振村聲》一書的最后校對工作。這本900多頁的出版物以“四個生產”為內容框架,記錄了我們及合作團隊這三年來的工作歷程。參加撰文的包括當地村民、小學生、小學校長、社造工作者、美育工作者、建筑師、策展人、記者、觀察者等,蕓蕓“眾聲”,嘈雜且真實。我很想在書的腰封上印上村民趙小香的一句話:“原來村子一窮二白,現在這么好,(大家)都很高興。最希望村子繼續發展下去,民宿、衛生都建設下去,半拉子工程繼續干下去。”

給葫蘆畫的包裝盒,大南坡美育課學生作品,2022年。

照片由三金拍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阳县| 赤水市| 新郑市| 兴安盟| 永清县| 江安县| 五华县| 务川| 通江县| 牡丹江市| 海原县| 佛山市| 辽源市| 横山县| 界首市| 元谋县| 泗阳县| 揭东县| 寿阳县| 沽源县| 丰都县| 沁水县| 和田市| 巴马| 杭锦后旗| 疏附县| 乐平市| 梁河县| 宝清县| 成都市| 大新县| 宣城市| 蒲城县| 正镶白旗| 宁波市| 潢川县| 德安县| 祁东县| 崇信县| 织金县|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