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萬人如海一身藏》:進京趕考

嘉祐元年(1056)三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蘇軾和蘇轍與母親、妻子依依惜別,懷著家人深厚的期望,跟隨父親離開了眉山,踏上了前往京城汴梁的旅途。

父子三人走陸路北上,首先到達嘉陵江畔的閬中(今四川省閬中市),從閬中登上秦嶺中段的終南山。

終南山峻拔青翠,古柏蒼勁,風景秀麗。從終南山踏上褒斜古棧道,路途開始變得崎嶇難行。

褒斜古棧道又稱蜀道,地處秦嶺崇山峻嶺之中,是由中原進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李白有詩云“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里水流湍急,樹密草深,素練懸空,氣勢磅礴,是一段非常艱險的旅程。

盡管路途崎嶇陡峭,異常難行,蘇軾心里卻興奮異常。這是他第一次遠行,一路的山川風物和名勝古跡讓他激動興奮,京城繁華燦爛的世界讓他充滿向往,滿懷的壯志豪情讓他信心滿滿。他不知疲倦,一邊趕路,一邊貪婪地飽覽一路的風景。

抵達橫渠鎮(隸屬于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后,兄弟倆一起游覽了崇壽禪院,隨后前往鳳翔。在鳳翔短暫停留后,他們繼續向東行進,經過了長安、南陵和北陵,出潼關,再往前來到了澠池。途中,由于旅途勞頓,馬匹疲憊不堪,竟在途中累死,父子三人也早已筋疲力盡,于是在澠池停下來稍作休息。

他們在老僧奉閑的僧舍借宿,老和尚對三蘇頗為照拂,離開前,蘇軾和蘇轍還在寺院的墻壁上各自題詩一首,以留作紀念。

經過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五月,三蘇終于抵達東京汴梁。五月的東京清風徐徐,綠意滿城,石榴花開,艷紅似火。父子三人進了城,借宿在興國寺中。

三蘇進京后,正趕上連天暴雨。雨一直淅淅瀝瀝下到了七月,致使汴京的蔡河決口,京城淹沒在滔滔洪水之中,到處是汪洋一片,很多屋宇建筑都淹在水里。曾經繁華的街道如今冷冷清清,不見車馬喧囂,也不見人流穿梭,只有小船和木板在水面上漂浮。河道兩旁橫七豎八堆放著抽水工具,民夫們在縣衙的召集下忙著抽水,內城十里,一片嘈雜。

到了京城兩個月,一直是這樣的天氣,雨水肆虐,景象一片荒涼。一天晚上,雨終于停了。蘇軾走出寺院,獨自徜徉在街頭,站在龍津橋上,放眼望去,冷月稀星下,東京夜色雖燈光璀璨,但連續兩個多月的降雨讓京都看起來有些凄涼蕭瑟,蘇軾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汴京是北宋的首府,集全國的財富、文化、名流商賈于一城,而眼前的東京汴梁,是他心心念念的繁華之都嗎?這就是他渴望一展宏圖和夢想的京都?

茫茫人海,前路未卜,蘇軾心中頓覺惆悵落寞,不由自主地吟出了兩句詩:“獨立市橋人不識,萬人如海一身藏。”他突然有些想家。離開家已經四個月了,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離家這么遠,這么久。

只有遠游的人才會思鄉,才會覺得家鄉的美好。蘇軾想起了母親和妻子,想起眉山的美味佳肴,他甚至想念家鄉的草木山石和鄉親父老。然而,盡管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眷戀,卻不能沉浸在思鄉之情中,他知道現在的重要任務是抓緊時間,準備即將到來的考試。

北宋科舉的三級階梯考試與唐代略有不同,宋代沒有縣試,卻在州府發解試,省試之后增加了殿試。發解試在級別上相當于明清的鄉試,解試由諸州、開封府、國子監主持,任何具備資格的人都可以去州府參加發解試,通過的考生稱為“舉子”或“舉人”;省試統一在京城舉行,由禮部主持,禮部隸屬尚書省,因此,禮部的考試又稱省試。省試通過的稱為“貢生”;殿試,相當于省試的一種復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的稱為“進士”。

蘇家兩兄弟首先參加了開封府舉辦的發解試。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兄弟倆首戰告捷,順利通過。蘇軾還初露鋒芒,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兩個兒子順利通過了文官考試的第一關,父親蘇洵十分欣慰。但晉級為舉人后,他們還需準備參加禮部的省試。蘇洵深知此次考試的重要性,不敢有絲毫懈怠,因此安排兩個兒子在寺院閉門讀書,為明年正月的考試做準備。

兩個兒子在佛廟積極備考,蘇洵對此感到欣慰,但也感到了內心的焦慮。看到兒子們的進取心,他也被激發起了雄心壯志。從眉山出發時,蘇洵身上帶著張方平和雷簡夫的介紹信,這些信件讓他覺得不應該錯過在京城的機會。既然身處京城,他決定要盡力爭取。于是,蘇洵精挑細選出二十篇自己最得意的文章,帶著這些作品和推薦信,前去拜見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已經為官二十余年,北宋文壇泰斗。

歐陽修和張方平很久沒有往來了,為了一介布衣,竟能主動寫信給他,這已經令歐陽修非常意外,當他閱讀了雷簡夫的信,更加驚訝。雷簡夫的信有點像碰瓷兒,簡直是赤裸裸的威脅,令他哭笑不得。

雷簡夫的信大意是:蘇洵的才華不可忽視,而我的身份微賤,影響力有限,沒能力讓蘇洵聞達,但這并不是我的責任。然而,如果我知曉了蘇洵的才華卻選擇保持沉默,那就是我的過失。作為翰林學士,您肩負選拔人才的重任,同時也是文壇領袖,蘇洵的命運與您息息相關。過去若您不知蘇洵,他即便默默無聞,也無人會因此責備您。但現在,您已閱讀了我的推薦信,了解了蘇洵的才華,他也期望能親自向您拜見,從今以后,蘇洵有名無名,天下人都會認為與您有著莫大的關系。

讀完信后,歐陽修抬頭再次仔細打量了一下蘇洵,發現他身材不高,相貌平平,神情肅穆,看起來有些沉默寡言。這讓歐陽修感到好奇,一個外表如此平淡無奇的人,會有怎樣的文采和學識,能夠讓兩位知州如此不遺余力地舉薦。

好奇心驅使著歐陽修迫不及待地瀏覽了蘇洵的作品。立刻,他被蘇洵的幾篇政論文章深深吸引,其中一篇是《六國論》。文中寫道:“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蘇洵在文中指出,六國的滅亡并非因為武器不鋒利或戰略不足,而是因為割地賄賂秦國。拿出土地賄賂秦國,實質上是自己的力量被削弱,這是導致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國,盡管六國的實力相對較弱,但仍有可能通過不賄賂秦國而戰勝秦國。若一個一統天下的大國,也采取割地賄賂的下策,那就比六國還不如了。

顯而易見,蘇洵的這篇《六國論》是在借古諷今,暗指北宋王朝向遼和西夏輸送歲幣,以換取和平的屈辱政策,以此勸誡統治者應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讀完了《六國論》,歐陽修坐不住了,他嚯地站起身,神情似乎有些嚴肅。蘇洵不知所措,因為心里沒底,有些緊張,額頭微微冒汗。

歐陽修在房間里來回踱了幾步,又深深看了蘇洵一眼,然后坐下來,緊接著又閱讀了蘇洵的另兩篇文章。

蘇洵的《洪范論》和《史論》文風質樸,立論深刻,敘事宏偉又言之有物,既有荀子的文風,又有孔孟、韓愈的味道。

這位貌似平凡的布衣竟是一個博古通今、學識淵博之人。歐陽修一邊讀,一邊忍不住微微頷首,微笑著自言自語道:“張安道果然眼力老辣,一如當年。”張安道就是張方平,蘇洵聽到這句話,暗暗舒了一口氣,心里終于有了底。

歐陽修立刻寫下《薦布衣蘇洵狀》,極力稱贊蘇洵的文章,不但辭辯宏偉,還是一個能對現實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大才。寫好后,連同蘇洵寫的二十篇文章,一起呈給了朝廷。至此,歐陽修接替了雷簡夫和張方平,成為蘇洵在朝廷上最有力的推薦人。

歐陽修是一代文學宗師,歐陽修的評判,讓蘇洵的文章得到最權威的檢驗。雖然沒有師承,蘇洵卻靠自學達到了先秦兩漢的文學水準。有了歐陽修的贊賞,等于蘇洵的文章得到了政壇主流和文學大儒的認可。很快,蘇洵的幾篇文章便傳遍京城。

歐陽修還把蘇洵推薦給了韓琦、富弼、文彥博等當朝重臣。在歐陽修的推薦下,蘇洵聲名鵲起,以一介布衣之身,成了京城達官顯貴的座上賓。

兩個兒子還在緊張地備考之中,父親的文章已名動京城,汴梁的文人墨客爭相傳誦,一時之間,汴京紙貴,蘇洵成了京城文人里的名士。

蘇洵性情內向,不善于鉆營仕途,更不擅長科舉應試,如果沒人引薦,蘇洵的才華就會被埋沒在繁華盛世里,更不會出現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張方平毫不顧忌與歐陽修之間的矛盾,毅然舉薦;歐陽修也并未因為是張方平的介紹而漠視蘇洵這個人才。兩位大儒的高風亮節和豁達剛正,實在令人欽佩。由此可見,宋朝文人學士的風范,足以證明宋朝是一個崇尚學識、以文治天下的文明帝國。

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終于到了省試這一天。蘇軾和蘇轍早早地起床洗漱,神采飛揚、意氣風發地前往考場。

貢院的中門早已大開,臺階前焚香擺案,前來應試的舉子們魚貫而入,列隊上前拜見考官。六位考官也在堂前依次向考生還禮。

隨后,考生按照號牌有序進入各自的考室。考室內備有桌案茶水,考生口渴時可自行取茶解渴,禮儀十分周到。

監考官員在考場的甬道間來回巡視,嚴格把守著考場的紀律。考場鴉雀無聲,氣氛一片莊重。

十年苦讀,一朝成敗。檢驗學問和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考生們的臉上神情各異,有的表情緊張,有的自信滿滿,有的患得患失,有的興奮激動,考場上一片靜寂。

考題發了下來,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看著考題略為沉思,之后提筆起稿。寫了幾行字后,他停了下來,眉頭微皺,思索片刻,又棄之重寫。寫了一頁后他突然又停下了筆,反復推敲后又重頭來過。第三次他重新執筆,神情舒展,豁然開朗,最終一蹴而就。

洋洋灑灑六七百字寫完,蘇軾放下筆,頓感心情舒暢。在文中,蘇軾盡情闡述了以仁治國,賞罰分明的思想和理念。他寫道:“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

意思是,可以賞也可以不賞時,如果賞賜了就過于仁慈;可以罰也可以不罰時,懲罰就超出了義法。過于仁慈,不失為一個君子;超出仁義之外,就變成了殘忍。所以,仁慈可以超過,義法是不可超過的。這就是蘇軾主張的,用君子長者的寬厚仁慈,對待天下人,使天下歸心的治國理念。

蘇軾一見到考題,內心涌動著澎湃的思緒。他早已對這個題目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因此感到興奮,甚至有些激動。然而,隨之而來的是猶豫。省試決定著他的命運和前程,承載著父親的厚望和全家人的期盼。

他開始思考該如何闡述,以及用什么樣的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因為心中的顧慮,他猶豫不決,反復修改了三次草稿。最終,他決定直抒胸臆,既不隱晦也不浮夸,坦誠直率地陳述自己的觀點,這也是父親蘇洵曾教導他的,要文風質樸,內容充實,字里行間流露出真實的情感。

最終完成了最后一次修改,蘇軾心情舒暢,仿佛有一股清流在心中盡情流淌。在寫作過程中,他似乎忘記了這份卷紙決定著他的命運。

回到住處,蘇洵詢問兩個兒子的考試情況。蘇轍沉著冷靜地回答道:“還算可以。”蘇洵將目光轉向大兒子蘇軾,而蘇軾只是微微一笑,沒有說什么。

蘇軾的表情讓蘇洵感到有些疑惑。在往常,考問兩個兒子,都是蘇軾先回答居多。蘇洵問蘇軾考題是如何論證的。蘇軾向父親大致敘述了一遍。當蘇軾提到他文中所寫的一個典故,蘇洵的眉頭微微皺起。

蘇軾引用的這個典故大概意思是,堯當政時,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吏。當判處一個罪犯時,皋陶三次說當殺,堯帝卻一連三次說,應當寬恕。

看著父親詫異而嚴肅的表情,蘇軾只好承認,這個典故是他杜撰的。蘇洵一聽,神情更嚴肅了。

在宋代,文人寫文章,習慣引經據典作為理論依據,支撐文章的論點。蘇軾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后,卻憑空杜撰了一個并不存在的典故,這讓父親感到非常意外又頗為憂慮。

這次考試的主考官是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歐陽修。詳定官,也就是負責詳審舉人試卷、評定等第的官員,是國子監直講梅堯臣(1002—1060)。

當時,北宋文壇依然盛行五代十國時期延續下來的文風。歐陽修作為北宋文學泰斗,一直致力于號召全國學子,共同糾正文壇上的積弊。他主張采用樸實流暢、言之有物的文字,以改正過去內容空洞、辭藻華麗、晦澀奇異的文風。

科舉是讀書人的唯一出路,考官是決定讀書人命運的權威。因此,考官的標準和意向對于這次文風的變革至關重要。歐陽修決定利用這次考試,發起一場詩文革新運動。他和其他考官共同商定,凡是生僻詭異、晦澀無物的文章,一律不予錄取。

最先看到蘇軾試卷的是本次考試的詳定官梅堯臣。他看到試卷,眼前一亮,尤其試卷中的八個字“賞疑從與,罰疑從去”,令他興奮莫名。想不到,此屆考生中竟有如此雄健精辟的奇文,梅堯臣高興地立刻把試卷拿給主考官歐陽修。

歐陽修連讀數遍,愛不釋卷。這篇文章的文風就是他最想看到的,也是他一直期待的。文辭簡練卻喻理深刻,文風敦厚又見解獨到,內容流暢又富有思想;此外,文章結構嚴謹,不但能引經據典,而且論證透徹,把儒家思想的仁愛內涵闡述得有條有理,層次井然。

歐陽修拿著卷紙,非常高興,他拿起筆,立刻就想給這張試卷評為第一。如此絕妙的文章,第一名當之無愧。突然間,歐陽修執起的筆停在空中數秒,之后,又輕輕放下了。他長嘆一聲,有些為難。

為難的原因和宋朝考試的制度有關,宋朝的試卷采用的是糊名制。糊名法最初創立于唐朝武則天即位初年。科舉考試中,為防止考官徇私作弊,把名字蓋起來改卷,稱為糊名法。

嘉祐二年的這場考試,所有考生的試卷都由工作人員先登記在冊,之后重抄一遍,再拿給考官評閱。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考官熟悉學生的筆跡。重抄的卷紙沒有名字,考官在評卷期間也不允許走出試院,要從一月底一直禁閉到三月初,評閱完所有試卷才能走出試院。

歐陽修和梅堯臣都對蘇軾的這篇文章贊不絕口,歐陽修更是一讀再讀。這篇佳作,實在堪當第一。但歐陽修卻猶豫了,他覺得能寫出這樣好的文章,一定是他的得意學生曾鞏。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人。曾鞏自幼天資聰穎,記憶超群,讀過的詩書過目不忘,十二歲時,就能出口成章,文辭名動一方。二十歲時,曾鞏入太學,成了歐陽修門下弟子。

曾鞏擅長策論,文辭從容自如,歐陽修對曾鞏的文章十分賞識,認為門下弟子中無人能及。

此次歐陽修主持的會考,曾鞏與他的幾個弟弟,比如曾布等,也都前來參試。歐陽修料定,眼前這篇氣勢磅礴的策論一定是曾鞏之作。

歐陽修心里是又高興又矛盾。高興的是,弟子能寫出如此出類拔萃的文章,被評為第一,實至名歸。矛盾的是,天下人都知道曾鞏是他的學生,身為主考官,如果將自己的門下弟子評為第一,難免有人不服。他倒沒什么,內心磊落坦蕩,根本不在意別人議論,但這可能會給曾鞏帶來麻煩。如果有人對曾鞏提出質疑,反而會害了他,影響他的仕途前程。

歐陽修糾結了很久,最后,為了避嫌,只好忍痛割愛,讓出第一的名次,把這篇文章評為了第二。

接著禮部復試,再考《春秋》對義,對義是指根據經義回答問題,解題作文。蘇軾在《春秋》經義策問中得了第一。

一個本應得到第一的策論,因為歐陽修的避嫌,被評為第二;一個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可見,蘇軾之才學,的的確確是超塵拔俗、卓爾不群。

蘇軾兄弟再次順利通過省試,榜上有名,繼續在興國寺準備金殿御試。到了三月,禮部將省試考生名單呈遞給皇上。三月初八這一天,所有通過省試的考生被引入宮門,前往崇政殿,參加由仁宗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考生在殿外御階前整齊列隊,一起向皇上行叩拜之禮,山呼萬歲后,依次被引進殿內東西兩廊的考場。

進入考場后,眾考生按各自姓名找到座位,待所有考生就座后,禮部官員開始宣讀考題。

殿試題承唐制,以詩賦論為主。今科考題由仁宗欽定,一詩為《鸞刀詩》,一賦為《民監賦》,一論為《重申巽命論》。

以往的殿試,根據考生答題表現,會有三分之二到一半的人落選。這一年開始,仁宗廣招天下學士,所有參加殿試考生,幾乎全部錄取。待到三月十四日發榜之日,所有進入殿試考生一起登科。這一場科舉各科共錄取了八百九十九人,其中進士三百八十八人。其中,來自眉山縣的考生就有四十五人,考中進士的有十三人,包括蘇軾、蘇轍兄弟。

宋仁宗嘉祐二年的科舉考試,是中國千年科舉史上最有名的一次考試。這一年的進士榜人才云集,群星薈萃,不但在政治、文學、軍事、經濟領域都有獨領風騷的人物,很多人還對中華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理學大師程顥,他的哲學理論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哲學家張載,其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至今傳誦不衰;還有王韶,他一舉扭轉了西夏對北宋的威脅,成為北宋戰略上的重要人物,改變了北宋與西夏之間的戰略格局。

就連蘇軾、蘇轍這樣兩兄弟同中進士的也非孤例,還有林、王、黃姓兄弟也一起同中進士。更厲害的是南豐曾氏一門,四兄弟曾鞏、曾布、曾牟、曾阜一同登科。

嘉祐二年的科舉可謂是百花齊放,姹紫嫣紅。這三百八十八名進士中,有“唐宋八大家”的蘇軾、蘇轍,曾鞏;有王安石變法的二號人物呂惠卿;有九人前后成為宰相;還有章惇、張璪,對蘇軾后來的仕途命運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百花薈萃,自然良莠不齊。同年進士,有人成為唐宋八大家,有人進入了宋史奸臣傳,有人名垂千古,有人遺臭萬年。

這次考試,建安章衡(子平)得了第一,是為狀元,蘇軾得了第二,是為榜眼。蘇軾本來應該得第一,卻因為文章寫得太好,歐陽修為了避嫌,故意給了第二。等到放榜之后,歐陽修知道了那篇文章不是自己的學生曾鞏,而是蘇軾所寫,后悔不已。就這樣陰差陽錯,蘇軾與狀元擦肩而過。

按照宋朝的傳統,考生金榜題名后,他們與考官之間就建立了師生之誼。學生為答謝老師,通常會上書致謝。蘇軾也按照這一慣例,分別寫信答謝考官。在給歐陽修的《謝歐陽內翰書》一文中,蘇軾不僅表達了對老師知遇之恩的感謝,還闡述了他對文風運動的態度和觀點。蘇軾指出,當前文風萎靡的主要原因在于矯枉過正,刻意模仿韓愈,而未能真正領會韓愈的精髓。相反,這種模仿導致了文章風格的華而不實、晦澀難懂。他主張恢復先秦兩漢的簡潔質樸、辭約理精的文風,摒棄五代十國時期的怪癖文弊。

蘇軾的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簡練有力,一語中的,與歐陽修想改革文風的理念不謀而合。歐陽修讀后激動不已,連連稱贊。他對其他人說,蘇軾的文章寫得太出色了,讀了會讓人汗流浹背。歐陽修甚至在與兒子下棋時提及蘇軾,說道:“三十年后,大概沒有人會再提起我歐陽修的名字了。”

蘇軾呈上了致歐陽修的《謝歐陽內翰書》之后,前往歐陽修府上拜謝恩師,歐陽修對蘇軾說,他的那篇《刑賞忠厚之至論》里的觀點,“賞疑從與,罰疑從去”寫得十分出色。然而,歐陽修提到了其中一句話,即“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卻不清楚這句話來源于哪個典故。

蘇軾回答,《三國志·孔融傳》。歐陽修更加疑惑,《三國志》里明明沒有這個典故啊。蘇軾看到歐陽修微微皺眉,只好坦言,其實,這是他杜撰的。

歐陽修一愣,頓時一臉嚴肅。歐陽修在學問上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曾有一次,他給朋友寫了一篇文章,寫好吩咐手下送去。可就在手下出門后,他突然覺得文章有一處不妥,于是立刻派人去追。然而,送信的人走得太快,信已經送到了朋友手里。朋友同時收到兩篇文章后仔細對比,發現只有一字之差。為了保持準確無誤,即便只是一個字的差別,也要特意修改一遍。可見,歐陽修對文字的嚴謹態度。

當初讀蘇軾的考卷《刑賞忠厚之至論》,覺得這篇策論文以忠厚為論點,內容陳述得有理有據,只是文中提到的這個典故,歐陽修卻無論如何也想不起出處。他見蘇軾文章寫得膾炙人口、言之鑿鑿,當時并未深究。回到家后,歐陽修翻遍家中所有書籍,仍一無所獲,心里十分困惑。于是,一直想找個機會問問蘇軾。

蘇軾見歐陽修神情嚴肅,立刻認真解釋道:曹操殺了袁紹,把袁紹的兒媳婦甄宓賜給了兒子曹丕,孔融知道了此事,就寫信諷刺曹操說:“周武王滅了紂王,把紂王的寵妃妲己賞賜給了周公。”曹操看后問孔融:“這則典故出自哪里,我怎么沒聽說過呢?”孔融答:“你能把甄宓賜給曹丕,我猜想,當年周武王肯定也把妲己賜給了周公。”

歐陽修仍一頭霧水,蘇軾坦然一笑,朗聲繼續說道,“孔融能夠猜測,我學孔融,也可以猜測啊。皋陶執法嚴明,堯深仁厚澤,以他倆的性格,肯定會這么做的。”

孔融杜撰典故指責曹操,蘇軾仿照孔融杜撰典故,以諷諫為官者要斷案慎重,既要賞罰分明,也要宅心仁厚。蘇軾的典故雖為杜撰,卻針砭時弊,鏗鏘有力,歐陽修聽完恍然大悟,豁然大笑。

日后,歐陽修評價蘇軾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歐陽修一代文壇領袖,極具聲望,他的一句褒貶足以影響和改變一個學生的命運。

歐陽修不遺余力地贊揚蘇軾,還把他介紹給了當時的宰相文彥博、富弼和樞密使韓琦等人。有了歐陽修的提攜和推薦,這些朝廷重臣都對蘇軾另眼相看,并以國士相待。

蘇家父子很幸運,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還遇到兩位賢明無私的執政大臣。若沒有張方平和歐陽修的慷慨相助,蘇家父子三人步入北宋政壇和文壇,恐怕要晚許多年。人生若能遇到一個伯樂,一個貴人,在關鍵時刻給予指引和扶持,那么軌跡就會迥然不同。對于蘇家父子尤其是蘇軾而言,張方平和歐陽修不但有知遇之恩,還與蘇軾結下了持續一生的深厚情誼。

歐陽修一生提攜過無數的風云人物。有高為宰相的王安石、司馬光、韓琦,有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張載,有北宋名臣文彥博、包拯等。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占了六位,其中五人是歐陽修舉薦,另外一人則是他自己。如此胸襟寬闊,且慧眼識人,實在令人驚嘆。千古伯樂,歐陽修當之無愧!

蘇軾回憶起少年時,眉山的一位老先生曾給他講解《慶歷盛德詩》,提到了幾位大人物,那時,這些人中豪杰曾令少年蘇軾無限仰望,羨慕不已。

似水流年,人生短促。一眨眼,十五年過去了,少年蘇軾已從一個懵懂少年長成了才學淵博、卓爾不群的翩翩君子。如今,這些人除了范仲淹,已在五年前(1052年)不幸去世,其余幾位蘇軾不但親眼見到,還被他們待為上賓。

后來,蘇軾閱讀范仲淹的文章,讀到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深深感佩,凄然淚下。未能一睹他早年仰慕的豪杰之一范仲淹,成了蘇軾一生中的一大遺憾。

這一年,蘇軾二十二歲,蘇轍才十九歲,兄弟二人一舉皆中,雙雙脫穎而出。蘇洵屢次應試卻屢次落選,對蘇洵來說,科舉就像萬座高山,難以逾越,而對于他的兩個兒子,卻易如反掌。蘇洵和朋友聊天時,談及科舉一事,玩笑地說:“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蘇家兩兄弟一同登科,父親蘇洵也成了名士,一時間,蘇家三父子的文章在京城被爭相傳閱,三父子的名氣也如日中天。

從眉山小城來到京都汴梁,時隔整整一年。一年的時間,三蘇從寂寂無聞一躍成為名震四方的人物,從鮮為人知一躍而為天下皆知的名士。

人生變幻莫測,歲月世事無常。命運有時像是故意和人開玩笑,在你覺得最幸福的高光時刻,驟然間,又讓你品嘗世上最大的痛苦和悲傷。當父子三人在京城風光無限、春風得意之時,老家眉山突然傳來不幸的噩耗:蘇軾的母親程夫人,已在四月辭別人世。

蘇家父子得知這一悲訊時已是五月底。他們匆匆離開京城,奔向眉山。來時一路歡笑,充滿希冀;回程悲不能言,倉皇至極。

父子三人星夜兼程,趕回家鄉。踏進家門那一刻,只見院子落敗蕭瑟,籬墻倒塌,滿目蒼涼。廳堂內彌漫著一片凝重、肅穆的新喪氣氛。

蘇軾與蘇轍從小在媽媽身邊長大,一年前離開眉州進京趕考,是兩兄弟第一次離開母親這么遠、這么久。母親含笑送他們出門時的面容,在兄弟倆的腦海里刻成了永恒。誰能想到,那時一別,竟成永訣。

嘉祐二年(1057)四月初八,在女兒八娘離世五年后,程夫人在眉山紗縠巷的蘇家與世長辭,年僅四十八歲。她活著的時候,一心為家,走的時候,悄無聲息。

她沒有來得及與丈夫和兒子分享他們成功的快樂,她離世前,甚至都不知道,兩個兒子已在京城高中進士,蘇門三父子已名震京師。

讓我們回顧一下程夫人的一生。程夫人,出身望族,名門之后,從小飽讀詩書,通情達理。十八歲嫁給蘇洵為妻,一生一共生了六個孩子,其中,三個孩子夭折,女兒八娘到了及笄之年,嫁給了兄長的兒子,因不受公婆待見,出嫁短短兩年后抑郁而終。

程夫人一生共經歷了四次喪子之痛。女兒八娘離世后的這五年,蘇程兩家斷絕往來,程夫人夾在娘家與婆家的矛盾之間,內心無限苦楚,日漸憔悴,卻不得不在悲痛與失意中努力撐起一個家,勞心又勞力。常年勞累加上郁結于心,程夫人身體漸漸孱弱。

這是一個任勞任怨、寬容賢惠的女人,程夫人嫁到家境貧寒的蘇家,蘇洵年輕時耽于游樂,程夫人常年獨守空閨。后來,蘇洵終于醒悟,準備發奮讀書。家庭生計全部落在程夫人一人身上,她竭盡全力,整日操勞,毫無怨言。

這是一個仁慈善良、品行正直的女人,程夫人從小教育兩個兒子愛護動物,善待弱小,不貪圖意外之財。蘇軾成年后為官,處處以百姓利益為重,無論身居高位還是被貶落魄,他始終清廉剛正,從未動過貪財之念,這和母親程夫人早年教育密不可分。

這是一個有氣魄有膽識、深明大義的女人。她用范滂教育兒子,為大義可以舍棄生命,從小培養兒子剛正不阿、安邦濟世的志向和情懷。程夫人的一言一行,對蘇軾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若干年后,即使蘇軾屢次被貶,骨子里依然豁達樂觀,果敢堅強。

這是一個自立自強、行事果決且有經商理財天賦的女人。蘇家家境漸至窘迫時,街坊鄰里勸她向富裕的娘家伸手求援,她不想別人笑話丈夫,寧愿自食其力。于是,毅然從蘇家幾代同住的祖屋搬了出來,賣掉陪嫁,在紗縠巷租了房子,自住兼做生意,支撐家里日常用度。族人和鄉鄰都無法理解她,在當時的社會,這是一種違背傳統風俗的行為。為了生計,她不顧別人的議論和看法,勤勞養蠶繅絲,靠販賣布匹絲線,養活著一家人。

這是一個志杰不群,有著卓然氣度的女人。蘇洵屢次應試,屢次落第,程夫人對丈夫沒有苛責,依舊繼續操持家務,教育兒子,培養他們的思想和道德,鼓勵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正確的人生觀。

這也是一個老天待之不公的薄命女人。丈夫蘇洵年輕時常常在外游蕩,程夫人常年獨自帶著兩個孩子,辛勞孤苦。女兒八娘離世后,丈夫蘇洵因憎恨程家人,對程夫人少言冷語,令她抑郁難解。當蘇洵終于走出女兒離世的陰霾,帶著兩個兒子進京趕考,功成名就時,程夫人卻沒等沾到丈夫和兒子福氣,沒過上一天好日子,匆匆撒手人寰。

程夫人一生安貧守志,勸夫以進、教子以學,蘇家三父子成名的背后,就是這樣一個多年默默付出,不求回報,更不求聞達的女人。

遺憾的是,培養了兩個舉世聞名的兒子,輔佐了一個自學成才的丈夫,成就了光耀千秋的蘇氏三大家的女人,卻連一個名字都沒能留下。關于她的名字,我們無從考查,歷史對于程夫人的記載,始于她十八歲嫁入蘇家開始。關于她的出生和童年時代,我們知之甚少。多年后,我們只有通過程夫人的丈夫蘇洵,以及蘇軾、蘇轍兩兄弟懷念和追思的文字中,才知道程夫人一生偉大和感人的事跡。

千年以來,她一直被后人稱為“程夫人”,以父姓冠名,歷史上并不多見。作為一個胸懷博大、培養了蘇軾這位千古第一才子的母親,倘若把她與孟母、岳母并列于歷史的長河,她也當之無愧。

中國文學史上的“唐宋八大家”,四川蘇門占了三席,三蘇父子成為一代文豪,程夫人功不可沒!

北宋名臣司馬光為程夫人作《蘇主簿夫人墓志銘》,給了她八個字的最高評價:“勉夫教子,底于光大。”

在今天的眉山市岷江西側的蘇母公園里,建有一座蘇母程氏雕像,以傳承和弘揚蘇母文化。蘇母程夫人的傳統家風,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啟迪著一代代世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吐鲁番市| 中江县| 将乐县| 太仓市| 通江县| 夏河县| 长葛市| 太原市| 庆元县| 宜黄县| 株洲县| 察隅县| 吉木萨尔县| 东平县| 六枝特区| 喀什市| 时尚| 玉门市| 中卫市| 商城县| 万荣县| 宜城市| 白城市| 乳山市| 通化县| 会泽县| 北流市| 泰顺县| 宕昌县| 河北区| 台安县| 临海市| 星子县| 泗水县| 乐清市| 喀喇沁旗| 洪江市| 乐昌市| 开化县| 河东区| 鄯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