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魚米之鄉 書香家庭》:家在魚米之鄉

  • 汪友農傳
  • 夏和順
  • 3094字
  • 2024-10-08 15:40:49

汪友農的家鄉,在安徽省南陵縣。他一生以此為榮。他晚年寫作《一生癡迷詩與畫》,第一句話即是:“在皖南,有一個人稱魚米之鄉的地方叫南陵縣。”

南陵位于安徽省東南部,現為蕪湖市轄縣,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境內的青弋江、漳河,與皖南另一條河——水陽江并稱“三江”,是長江南岸安徽境內三條最大支流。其地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始置春谷縣,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始置南陵縣,隋朝并入宣城郡,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再設南陵縣并移入現治,縣名自唐迄今再無變更。南陵縣唐時屬江南西道宣州,五代十國時屬楊吳之宣州寧國軍,北宋時屬江南東路宣州,南宋時屬江南東路寧國府,元時屬江浙行省寧國路,明時屬南直隸寧國府,清初屬江南省寧國府。清康熙六年(1667)正式設立安徽省,南陵屬安徽省徽寧道。

南陵縣境內銅礦資源豐富,為中國青銅文化發祥地之一。考古發掘資料顯示,南陵銅礦開發歷史可以上溯到西周時期,其采礦、選礦和冶煉技術達到很高水準,成為重要的銅產地。據史料記載,楚國滅越國后,旋即在皖南設置“陵陽郡”,所產銅材被譽為“陵陽之金”。南陵銅被大量運往中原地區鑄造青銅禮器和兵器。南陵冶銅歷史從西周到南宋,延續時間長達兩千余年,對中國青銅時代的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起到重大作用。

1996年11月,南陵大工山銅礦遺址和毗鄰的銅陵鳳凰山銅礦遺址一起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工山銅礦遺址位于南陵縣工山鎮,被保護范圍包括塌里牧銅礦遺址、江木沖冶煉遺址、劉家井冶煉遺址、破頭山采礦遺址等。

漢末三國時期名將周瑜曾任春谷長,治地即在今南陵、繁昌一帶,他的妻子小喬因此與南陵有一段因緣,據傳死后葬于南陵。小喬嫁周瑜,大喬嫁孫策,妻隨夫貴,杜牧詩句“銅雀春深鎖二喬”即指此二人。后來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吟出“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更令小喬名傳千古,家喻戶曉。南陵縣城西部中山公園旁,原有一座小喬墓,后臨古城墻,旁依香油寺(一名香由寺),左有周瑜點將臺與之遙遙相望。《南陵縣志》對此有一段記載:“清乾隆己亥年,知縣高怡夢小喬語其墓所在。翌日,遣典史沈江鯤,督修其墓于寺西苑,立碑曰:東吳都督周公瑾之夫人喬氏墓。”

此墓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縣高怡夢見小喬,訴說她的墓在香油寺側,高怡遂令典史沈江鯤在香油寺西苑重建小喬墓。高怡曾為此墓親撰一聯:“柴桑月冷,痛佳婿早歲云亡,從此點將臺高,相對青塋同不朽;銅雀春深,問阿姊而今安在?留得埋香孤冢,免教紅粉任飄零。”

周瑜于建安二年(197)任春谷長,小喬死后葬于南陵也在情理之中,這可能就是高怡興建小喬墓的依據。至于夢語云云,實難推求。南陵小喬墓前有一塊巨碑,陽面刻有“東吳大都督周公德配喬夫人之墓”,碑兩側鐫刻對聯:“千年來本貴賤同歸,玉容花貌,飄零幾處?昭君冢、楊妃塋、真娘墓、蘇小墳,更遺此江作名姝,并向天涯留勝跡;三國時何夫妻異葬,紙錢酒杯,澆典誰人?筍篁露、芭蕉雨、菡萏風、梧桐月,只借他寺前野景,常為地主作清供。”據傳上下聯分別為許文權、陶寶森撰寫,均為近人。此碑已經破成幾段,現存南陵縣文化館內。

汪友農父親汪寄清曾在日記本中抄錄《南陵縣志》中數首關于小喬墓的詩。清宋九勛《甲子九月同友游春谷尋小喬墓偶憩第一山剎》(二首):

云連雉堞勢岧峣,春谷秋光點點搖。

煙火萬家攢塔腳,流溪三面繞城腰。

晴空看雁心同遠,古徑尋花興轉饒。

倚劍臺邊回首望,幾多英氣拂星軺。

東吳往跡久蕭條,猶向秋風吊小喬。

老樹斜陽余影亂,美人香草總魂銷。

鐘情過客爭澆酒,好事賢侯禁采樵。

林畔乍聞清磬響,攜尊一笑虎溪招。

另有清張鴻翥《小喬墓》:

第一山旁問墓臺,掃開蒿徑拂塵灰。

古梅猶繪天香艷,新月長留地主哀。

嬌倚英雄橫寶劍,愁澆濁酒翦荒萊。

三生石畔傳藏玉,阿姊分明共去來。

南陵縣城漳河南岸文星閣,是汪友農當年常去觀賞的名勝。文星閣俗謂魁星閣,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當時南陵縣令周學元上任伊始,見文廟東河岸上朽樁百余株,詢諸士紳,始知此乃爛尾工程,前任欲在此建文星閣,下樁后,有人議論該地不當,遂停工擱置。周學元召集士紳議定改建南岸,一切費用由各鄉圖董分募,同時議請董事劉啖、何揄揚等五人負責集材鳩工,于當年八月在市橋河南岸動工,與文廟為拱照之勢。文星閣基深五尺,樁石鞏固,高五丈五尺,頂高一丈,共三層,上下各六柱,每面闊二丈。閣頂插入云霄,有浮雕裝飾的屋脊,日光映照,艷麗奪目;閣內雕刻各種花紋,絢麗多彩;上供文星神像以備祭祀;閣外繞以周垣,獲以嘉樹,文廟煥然一新。清咸豐十年(1860),文星閣毀于兵燹。光緒八年(1882),邑人徐文達曾捐銀一千五百兩重修文星閣,有人稱其再毀于“文化大革命”,也有人稱其于20世紀60年代初因城鎮建設而拆除。

南陵歷來被譽為“江南魚米之鄉”。清代詩人查慎行《南陵早發》詩中有云:

秧從布谷聲中綠,山向畫眉啼處青。

獨與野樵爭路入,偶逢釣叟覺魚腥。

清光緒二年(1876),中英《煙臺條約》將蕪湖與湖北宜昌、浙江溫州、廣西北海等四個城市增辟為通商口岸。蕪湖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南陵是皖南主要產糧區之一,素有“蕪湖米市,南陵糧倉”之美譽。

南陵還是詩歌之鄉。南朝以降,歷史上著名詩人如鮑照、謝朓、王維、孟浩然、李白、韋應物、顧況、張祜、杜牧、王昌齡、許渾、賈島等人,都曾留下吟詠南陵的詩篇,其中以李白為最。李白曾三度攜家寓居南陵,在此作詩約18首,包括著名的《南陵別兒童入京》。杜牧任宣州團練判官時,曾作《南陵道中》(又名《寄遠》)一詩: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南宋淳熙年間編修的《春谷志》,創南陵修志之始,其后明嘉靖、萬歷年間,清順治、雍正、嘉慶年間分別有五部《南陵縣志》問世。民國三年(1914),江南名士徐乃昌受聘任南陵縣志纂修。徐乃昌(1869—1943),字積余,晚號隨庵老人,南陵工山人,光緒十九年(1893)舉人,曾總辦江南高等學堂,督辦三江師范學堂。民國《南陵縣志》歷時十年完稿付印,全書48卷,體例完備,內容充實,歷述南陵歷史沿革,也讓我們見識了南陵的文化鼎盛。

2016年秋,著名美術評論家郭因出席汪友農中國畫藝術研討會時,提到汪友農的家鄉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在南陵文化名人中,他提到了兩個人——梅光迪和陳友琴。

梅光迪(1890—1945),字迪生、覲莊,南陵弋江鎮西梅村(原屬宣城)人。1911年赴美留學,初入威斯康星大學,后考入美國西北大學,再后到哈佛大學專攻文學。回國后受聘于南開大學,一年后任教于東南大學,與吳宓、胡先骕等創辦《學衡》雜志,提倡國學,此即歷史上著名的“學衡派”。此后又曾任中央大學代理文學院長、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西遷貴州,梅光迪于1945年病逝于貴陽。

陳友琴(1902—1996),南陵城關人。1923年肄業于上海滬江大學文學系,后歷任上海建國中學教師、《中央日報》副刊編輯、之江大學國文講師、《東南日報》副刊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該所曾隸屬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友琴治學嚴謹,著述甚豐,著有《溫故集》《長短集》《晚清軒文集》,編撰《清人絕句選》《白居易詩文述評匯編》等。

1983年9月,南陵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出版《南陵志稿》,其發刊詞稱,這張小報,“是為編纂《南陵縣志》而印行的,它將分類登載有關《南陵縣志》的資料,研討編纂縣志的一些問題,向廣大群眾普及地方志知識,推動編纂《南陵縣志》的工作順利、迅速地進行”。該報登載有關史志方面的資料,借以引起專業或業余史志愛好者的興趣,辟有“人物志”“革命斗爭史”“藝林風物”“流風集什”“勝跡訪蹤”等專欄。汪友農生前一直保存著這張四開《南陵志稿》小報。《南陵縣志》于1994年由黃山書社出版,現已多次再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改则县| 乌审旗| 垫江县| 清苑县| 达尔| 孟村| 蒙自县| 开化县| 搜索| 门头沟区| 始兴县| 泌阳县| 乌恰县| 谢通门县| 赞皇县| 龙泉市| 绥阳县| 芦山县| 定结县| 横山县| 思茅市| 衡东县| 尚志市| 永嘉县| 屏边| 碌曲县| 兴城市| SHOW| 崇明县| 洮南市| 青河县| 吉安县| 儋州市| 遂平县| 麻栗坡县| 大田县| 陇南市| 望城县| 万盛区| 资源县|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