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導言 讓我們勇敢出發(fā)!》:尼采是位敏銳的心理學家
- 尼采這么說,我們怎么做
- (法)納塔內埃爾·馬賽洛
- 1578字
- 2024-09-30 17:40:26
我已經把許多事物踩在腳下……但我還是需要時間,需要健康,需要后退幾步、拉開距離,直到我心中產生剝離、發(fā)掘、扒光、“暴露”的欲望。往事也好、宿命也罷,去展示我曾經歷并超越的那些東西[……]。我的所有文字[……]都是在說我的過去。[……]在反對“歷史病”時,我說的那些話,就來自學會了如何從歷史病中艱難、緩慢痊愈的那個人。
——《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卷,前言,第1節(jié)
在我之前,哲學家中有誰是心理學家呢?有誰不是心理學家的對頭,不是“超級大騙子”“唯心主義者”呢?在我之前,根本就沒有心理學。
——《瞧,這個人》,“為什么我是命運”,第6節(jié)[1]
尼采是位敏銳的心理學家,非常敏銳,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這么看來,尼采也有點兒……太自命不凡了吧?首先,請注意一點,他說自己是心理學家,而不是“心理學家”。(請明確,這里的楷體內容與引號中的內容代表著完全不同的概念!)他的意思是,他研究的心理學與大家說的心理學不一樣:與他那一代人的偽心理學不一樣,與過去那種偽心理學更是不同。當尼采研究心理學的時候,他并沒有把我們關在自身思想的迂回之中。尼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更深入、更廣泛。
1900年,弗洛伊德首次發(fā)表了關于無意識的研究。盡管在此之前尼采已經將意識視為對無意識領域的展現(xiàn),但尼采終歸不是弗洛伊德,他觀察到的機制與這位精神分析之父的見解存在很大不同。尼采的興趣并不在于尋求解釋說明(類似于:罪魁禍首嘛,就是某某事或某某人,比如沒能陪在我身邊的父親),而在于評估我們的信念。尼采所說的審視自我,其目的并不在于詮釋意識活動并闡明其隱藏含義,而在于試圖重新建立起一條親密紐帶,這超越了嚴格意義上的我們的“個體”。乍一看,這可能有些奇怪,但作為心理學家的尼采探討的并不僅限于我們的意識或我們的心靈。他探討的是整個存在的內在!
尼采認為,他的心理學是一條路,通往那些根本的問題。它是一種情感心理學,一種處于意識之下的沖動心理學。尼采心理學率先使用了某些語義要素,這些要素之后被精神分析學吸收,并加以深化。不過,精神分析學畢竟根植于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體系。尼采談到無意識的時候并沒有做任何劃分,在他看來并不存在生理與心理、肉體與精神之分。作為心理學家的尼采也是醫(yī)生和生理學家,因為人類首先是一種生物:無論人類有多復雜,他們最鮮明的特質依然是“活著”。
為了揭示無意識這片極其廣闊的心理領域,有時必須使用一些非同尋常的詞語。我們有必要回到我們詮釋生命的源頭,有必要再去看看推動我們實現(xiàn)自我的那股動力。從這個層面上說,尼采心理學甚至也在邀請我們展望未來。
不要只是審視自我!
通過實踐尼采語境下的心理學,你將窺見存在的深層意義。
→像尼采一樣思考
你是否意識到了審視自我的力量有多強大?也許你已經嘗試過這種審視自己內心的方法,并從中得到了滿足。但是,你是否注意到,望向自己內心深處的時候,顯露出來的并非只有你自己的生命?你是否已經感受到,我們的感受、記憶,甚至那些被我們視為“隱私”的東西,其實并不只屬于我們自己?在我們的內心世界里,在我們的往事中,也混雜著他人的過去,而我們自身的社會發(fā)展經歷以及所有情緒價值也在其間縱橫交織。我們必須用盡全力,才能從中找到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尼采將告訴我們如何從中找到自己。請跟隨指引。
個性化路線
“你是什么,就成為什么。”這是尼采的至理名言。
生命與意志的一切發(fā)展都具有歷史性,
所以關于這個話題也催生出許多分支。
請選擇你的路線!
你認為沒有人類對人和世界的看法就沒有心理學?
請前往第24章:虛無主義
你認為思考時有必要超越界限?
請前往第3章:一種完全沒有“性別差異”的哲學?
你更傾向于立刻了解尼采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心理學研究?
請前往第9章: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
或第10章:關于道德的譜系學研究
注釋
[1]本書中涉及該書的譯文均引自《瞧,這個人》,劉鳳怡譯,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年。——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