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未來的哲學家
書名: 尼采這么說,我們怎么做作者名: (法)納塔內埃爾·馬賽洛本章字數: 1379字更新時間: 2024-09-30 17:40:26
塵世間現在的和過去的——啊!我的朋友們——那就是我最不能忍受的;如果我不是先知、不知道未來定將發生什么,那我恐怕也不知道如何去活。一個先知,一個打算做點兒什么的人,一個創造者,一個未來本身,一座通往未來的橋……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二部,“拯救”
你是否想過,練習思考能幫你預見未來?顯然,答案是肯定的:思考是為選擇與行動做準備的絕佳方法。例如,亞里士多德會告訴你,我們會考慮如何以最佳方式達成目標。對此,尼采的答復是,還要確定這目標是否的確來自我們自己。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知道如何與讓我們對自己感到陌生的事物決裂,就從過去開始!
盡管古代哲學的確有一些可取之處,但真正的哲學家只能屬于未來!這就是尼采樂觀的一面:他相信哲學,但在他看來,哲學家從未出現,或者說,還未真正出現。
那過去的哲學家呢?尼采批判他們,譴責他們的教條與野心、盲目與誤解。為了避免走上失敗的老路,他經常尋找新的表達方式,避免與大多數人相同。例如,尼采的《快樂的科學》由一系列警句構成,書中多用較短的句子。他并沒有遵循某個明顯的邏輯,為的是邀請我們一同沖破桎梏,拋棄一貫的用現成理論“炒冷飯”的懶惰習性。
他不僅與哲學論文的傳統形式一刀兩斷,甚至還頂撞權威,批判蘇格拉底。不過,批判對象并非蘇格拉底本人的文字。事實上,柏拉圖相當不信任那些已經寫成的書面文字,因此總是以對話的形式講述蘇格拉底的故事,這是一個能夠避免思想的活力被麻痹的小小的缺點。[1]
那么,如何才能從根本和形式上批判哲學,又不否認其現實意義呢?未來,為什么還要當個哲學家?做點兒別的不好嗎?藝術家、政治家、敢于行動的人……如此批判哲學是故意頂撞還是挑釁?更非同一般的是,尼采聲稱自己是哲學家,但同樣是藝術家、政治家、敢于行動者中的一員!的確,他是哲學家,但在他自己看來,他屬于新型哲學家。想要理解他,我們就不能被老生常談的標準化標簽蒙蔽雙眼。《善惡的彼岸》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未來哲學的序言”,這絕非巧合。
繼續前行!
不要畫地為牢、沉溺于過去。
培養自信,這股力量會帶你望向未來,幫你執行人生計劃。
→像尼采一樣思考
進行哲學思辨的時候,尼采不要求你擁有任何歷史、哲學的相關知識。在拿起你的樂器之前,完全沒必要先學五年樂理知識。尼采一定會告訴你,讓音符變得蒼白無力的,恰恰是和弦!你看不明白那些對笛卡爾、斯賓諾莎和康德的引用嗎?尼采會回答說,那再好不過,因為不用浪費時間去擺脫他們的不良思維習慣了!你可以將尼采的批判元素化為己用,構建自己的思維。哲學面向未來,你也是如此!
個性化路線
你如何看待與傳統哲學的決裂?你認為這是智慧的表現嗎?你想進一步強化你的觀點嗎?
請前往第29章:優秀的歐洲人
或第30章:培育與馴服
你想了解尼采叛逆的一面嗎?
請前往第13章:自由精神
或第4章:哲學家之間的對局
未來,你可能會決心進一步捍衛自己的價值觀,
請前往第26章:新一代貴族
注釋
[1]我們對蘇格拉底的了解并非來自他本人寫的書,而是來自其他人對其思想的記錄。如果說柏拉圖的文字記載是其中最具說服力的,那么讀者們一定要牢記:歷史上的蘇格拉底(他本人的確什么書都沒寫過)與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兩者之間一定是有區別的,不過,就連專家們也很難明確指出到底是哪些地方有區別。當然,尼采譴責的并非蘇格拉底本人,而是蘇格拉底被“柏拉圖化”的人物形象,他將其視為柏拉圖思想的外在表現與陪襯。——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