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尼采,最熟悉的陌生人!
- 尼采這么說,我們怎么做
- (法)納塔內埃爾·馬賽洛
- 2870字
- 2024-09-30 17:40:26
大家都知道尼采,起碼聽說過,但深入研究過他著作的人可真沒多少。這位大哲學家和那些大人物有一點相似:最常被人談及,卻最少與人深交。鉆研尼采當然再好不過,但我必須承認,潛心于某一本書可不是我最喜歡做的事。還有太多別的東西等著我閱讀、傾聽、思索、體驗……我覺得這也是人之常情:沒有充分的理由,怎么會去鉆研某種新思想呢?尤其是這一位,還故意把書寫得那么難讀。
弗里德里?!ねつ岵纱淼恼軐W既令人心馳神往,又叫人琢磨不透——在哲學里,只要這兩個形容詞被放在一起,必定相互增強,雙雙實力倍增,說起來這也是件怪事!不過,經常讀讀他的作品,確實可以收獲不少好處。他這個人特立獨行,和他做伴,翻翻他的書,能夠改變人的一生。尼采相當大膽,在闡述自己思想的時候,他會希望你不僅是名讀者、不僅是名看客。他會邀你真正沉浸于哲學之中。
縱身躍入哲學作品之前需要懷有最初的良善之心。手捧書卷的時候,你就已經邁出了一大步。對尼采而言,說“縱身躍入”,完全就是字面意思:跟隨他的文字,我們將不顧一切地扎進“存在”,挖掘它的隱秘之處,直視它的陰暗面,體會它的極端、精妙和細膩。
尼采的哲學思想到底是怎么回事?
簡單來說,尼采的思想以極其人性的方式描述了“存在”這個概念。在開讀之前,我們可能還沒做足心理準備,所以起初也許會有種類似落水的感覺,但別擔心,借助他的話語,我們還能“浮”起來,并把握自己的個性特質。在擺脫數不勝數的假象之后,我們就會像柏拉圖的“洞穴比喻”[1]中被釋放的囚徒一樣,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在尼采的幫助下,我們會不斷地上下浮潛,有時甚至連自己都渾然不覺,并越發細致地編織定義我們存在意識的精妙網絡。慢慢地,我們變得善于拿著放大鏡審視自己的好惡,也更加了解作為個體的自己。很快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準備好從高處凝視、反思自身所處的文明。尼采的哲學思想揭示了“存在”的幾個關鍵方面,包括我們的疾病和我們時而令人惱火的對意義的追求。當我們甩掉了時間給予的負擔,當我們抹去了文明在肌膚上刻下的痛苦烙印,當我們從深入骨髓、令人絕望的“人性”舊習中自我解放,尼采的哲學思想就會解讀并釋放我們的熱情。
尼采的一生絕不能用幸福、輕松或平靜來形容。他每天都要與疾病做斗爭,尋找治療方法,尋找適宜生活的地方,有時甚至需要尋找適宜生存的地方。他曾是大學教授,教古典語文學[2],而非哲學。任教期間,他無法得到同行的認可、身邊人的理解,即便在他死后,這種情況也持續了很長時間。終其一生,無論是在感情上還是在藝術上,他都懷有炙熱而濃烈的熱情,但其中最常出現的情感是失望,最典型的事例恐怕就是他和瓦格納之間的那段往事。甚至連他的家人也曾深深背叛他。他的妹妹不僅和一名公開仇視猶太民族的激進分子結婚,還在尼采生命最后十年里,在他身體非常衰弱的時候,以照顧他為由,嚴重篡改了他的哲學思想。
我們腦海中的尼采,思想犀利、精神永存,但在這些思想的背后,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人之存在的縮影。對個中原因,他會給出相應的哲學解釋,本書之后也將對其逐一清晰展示。因此,尼采的書里絕不僅有他的哲學思想:通過書中的文字,我們總能看到他的人生,也能看到自己的人生。他不一定是可效仿的榜樣,他更像是人生的一個樣本。尼采的生命催生出無數的人生可能性,有成功,也有沉痛的挫敗。它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加深刻地了解作為個體的自己。雖然這聽起來令人驚訝(因為這也太吹捧我們這些謙遜的讀者了),但尼采的確說過,他也需要我們。在《人性的,太人性的》前言中,他寫道:“為了治愈與康復,我越來越迫切地需要一種信念,去相信,這樣的人,并非只有我一個;這樣看世界的,也并非只有我一人。”[3]
對我們的關注,尼采并沒有以現成的知識作為回報,而是大膽地認為自己或許能夠做到“授我們以漁”:在尼采的邀請下,你將被邀請利用“詮釋”來篩選自己的信念,評估自己的思想框架,并對自己的存在給出一份個性化的診斷結論。學會譜系學方法之后,你肯定能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審視“你的”道德觀念。你完全可以合理地期待從尼采那里獲得這些好處。
為此,這本小書希望以謙遜但真誠的態度陪伴你在尼采的哲學世界里遨游,幫助你清晰地領會他的理論版圖,然后在其中留下自己的足跡。
作為專門研究尼采的大量文獻中的一員,我們這本書并不打算朝學術方向發展(當然,雖然不會處處指明,但本書內容還是會以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為基礎),也不打算寫成純粹的娛樂搞笑書,當然,更不打算寫成有關個人發展的訣竅集錦。我會努力做到將上述特點融合起來,其實這一點也來自尼采本人的想法。大多數時候他會相當主動地不讓自己被貼上分類標簽,不愿意被稱為研究古典語文學的哲學家、瘋狂的天才、極端的離群索居者……他本人具有多面性,關于他個性的描述也常常不乏矛盾之處,想用唯一的解讀方式來限制他的作品是不可能的。
我的目標
我希望能夠帶你輕松地進入尼采的世界,激發你繼續前行的欲望,在你心中點燃新的火焰。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確立一個前提:不要沿用他人看待尼采的視角。請相信我,在如何解讀尼采這個問題上,就算對專家而言,就算對大學教授而言也無法達成共識。如今尼采之所以能夠躋身哲學家的萬神殿[4],正是因為他邀請每一位讀者秉持平常心,同時鼓起勇氣去自主思考,也就是說,鼓勵他們設計一條屬于自己的存在之路。
如何閱讀本書
可以從頭讀到尾按順序讀,也可以選擇性地只讀其中幾篇,挑你感興趣或讓你好奇的主題。那么,面對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如果讓你沿著個性化路線,在他的作品中留下自己的足跡,你覺得怎么樣呢?既然尼采敢于揚言自己的作品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揭示人類的存在,那你呢,敢不敢相信他能被證明是對的?他是個現實派,很清楚這樣的復興無法立刻到來。我相信,他等的就是我們這代人。在一個半世紀[5]之后的今天,他的話語彌足珍貴。迫不及待了嗎?好的,讓我們開始吧!
注釋
[1]根據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卷中的敘述,蘇格拉底曾用“洞穴比喻”來描述人生本質。這段話在整個哲學史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在這個比喻中,一些囚徒被綁在洞穴里,只能看到投向洞壁的影子。他們唯一能夠接觸到的“現實”就是這些影子,卻與映出影子的實體相去甚遠,更遠離洞穴之外的自然世界。蘇格拉底的比喻啟發我們深思:我們認為的“現實”到底是什么?囚犯們的住所實際上是監獄,不只囚禁了身體,更把他們的心靈綁縛在感性世界的假象與幻影上。蘇格拉底在描述實體性質(這段文字的本體論層面)并展現其可能性(知識論層面)之后,最終提出一個道德問題: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被囚禁,也就是說,意識到感性世界對我們的束縛過于強大,以至于遮蔽了我們的雙眼。那么,我們應當怎么做?——原注。
[2]古典語文學是從歷史角度對語言和文本進行研究的學科?!?。
[3]引自《人性的,太人性的》上卷,前言,第1節?!g者注。
[4]他本人的遺體還留在德國呂肯一座不起眼的教堂里,那是他曾經受洗的地方?!?。
[5]1870年,尼采26歲。當時他是剛剛開始在瑞士巴塞爾大學工作的青年教授,專攻古典語文學。他才華橫溢、充滿激情。用不了多久,他就將改變方向,真正投身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