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嫉妒與社會
- (德)赫爾穆特·舍克
- 949字
- 2024-09-26 15:47:29
第3章 文化鏡像中的嫉妒者
沒有任何一種倫理、宗教、諺語所蘊含的民間智慧、任何寓言中的道德,或是任何原始民族的行為規范,會將嫉妒視為一種美德。相反,人類社會——或者更準確地說,必須在社會中生活的人們——總是盡可能地抑制嫉妒。為什么呢?因為每個群體中的嫉妒者都不可避免地會成為麻煩制造者、潛在的破壞者,甚至是叛亂的煽動者,其他人基本上無法讓他們滿足。因為如果一個社群想要有所建設和發展,那么它不能追求絕對的平等或真正地對所有事物一視同仁。從定義上看,嫉妒者實際上否定了每一個社會的基礎。雖然長期處于嫉妒狀態的人可能會在某些時期激發和領導千禧年*的革命運動(chiliastische Umsturzbewegungen),但他們永遠不能建立一個穩定的社會,除非他們與自己關于平等的“理想”妥協。
在人類對社會關系的思考中,從有最早的證據以來,人們對嫉妒的本質就從未抱有幻想。大多數社會都發展或塑造了一些習俗和觀念,試圖讓部落的每個成員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保持不平等,但不會受到他人嫉妒的傷害。
人類學的資料顯示,在人類社會存在的方方面面,嫉妒和被嫉妒的問題都是無法避免的。處于國家經濟或政治發展特定階段、特定社會階級的成員,特定群體環境中的個人,私人領域中的個人,在面對他人對他的嫉妒感時——即使只是他猜測的——都可能會認為那是因為自己與別人有所不同。他可能會自我安慰:在我生活的社會中,就是這樣的。如果存在a、b、c這些條件,那么嫉妒就會出現。
然而,需要對人類學資料進行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嫉妒與生活狀況差異的特定規模、與文化或政治發展階段的關聯性是多么微不足道。嫉妒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然伴隨現象,任何回避這一問題的人類學都是不完整的。
1937年,人類學家理查德·圖恩瓦爾德(Richard Thurnwald)曾這樣寫道:
在原始民族中,我們可以遇到和我們一樣的、各種氣質的性格類型的人。他們相互影響,彼此融合或排斥。在個性的互動中,個人作為成功的獵人、嫻熟的舞者、富有想象力的歌手、有效的魔術師、狡猾的殺手或卓越的演說者而贏得了影響力和威望。在地位互相平等的相關家族中,個別人的優秀表現往往會引起他人的不滿和嫉妒。對于強勢領導的出現,人們表現出的是厭惡。像可怕的魔術師這樣的人,被社區殺害或被迫逃亡的情況并不罕見,這是一種原始的放逐行為。事實上,這種態度導致了文化發展的緩慢,因為它反對引入任何新事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