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嫉妒與社會
- (德)赫爾穆特·舍克
- 2112字
- 2024-09-26 15:47:27
一種定義
《格林詞典》就同時代的德語中的“嫉妒”給出了一個定義,這個定義已經涵蓋了我們的考察所需的所有基本要素:“在今天,就像在古代的語言中一樣,‘嫉妒’表示一種報復性、內心煎熬的心態,即當一個人察覺到他人的繁榮和優勢時,他會對這些東西心生嫉妒,并希望能夠摧毀或自我占有這些東西。這種心態與‘羨慕’(Abgungst)、‘忌妒’(Mi?gunst)*、‘眼紅’(Scheelsucht)有相近的含義。”
我們現在來看看該定義的各個要素。
1. 報復心(Geh?ssig),內心的煎熬(innerlich qu?lend),不滿(mi?vergnügt)。這些代表著已經認識到自己的無力,并將部分攻擊性和痛苦,甚至帶有一些自虐,轉移到自己身上。我們必須進一步研究,在何種程度上,極度和長期的嫉妒者實際上是一個因為某種原因而渴望消滅自己的人,但他無法忍受那些充滿生命活力或至少勇敢的人比他活得長。
2. 看到他人的繁榮和優勢令人痛苦。嫉妒顯然是一種認知行為。正如我們將看到的,對于是什么刺激了嫉妒,沒有客觀的標準。政治平等主義者的錯誤就在于此,他們認為,只要一勞永逸地消除這個世界上的某些不平等現象,就能產生一個沒有嫉妒的、平等的和諧社會。但是,那些有嫉妒傾向的人,無論如何都會在他人身上找到值得嫉妒的品質或財產。這方面的實驗證據并不缺乏,特別是在兒童心理學領域。
3.人們嫉妒他人的個人價值或財富,并通常更傾向于破壞它們而不是自己去獲取。與縱火犯相比,職業小偷更少受到嫉妒的困擾。在嫉妒者的潛在破壞欲之下的是,他意識到,長期擁有被嫉妒者的品質或財產將是一項非常苛刻的責任,而最好的世界是既沒有被嫉妒者,也沒有嫉妒者擁有它們。例如,一個以嫉妒為導向的政治家,就認為所有人的收入較低更容易忍受,而不是所有人的收入較高但卻有一些富人的存在。
在古高地德語中,動詞“neiden”是由“nid”派生出的弱變化動詞“nidon”;在中高地德語中,它變為“niden”。在《格林詞典》中,它的定義是:“出于‘忌妒’(Mi?gunst)而滿懷仇恨地追趕、憎恨。”
在路德的《圣經》譯本(《創世記》,26:14—15)中,我們讀到:“他擁有大量的小牲畜、大牲畜……因此,非利士人(die Philister)就嫉妒他,并堵塞了他父親的仆人挖的所有井。”(自舊約時代以來,人類的本性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在許多現代的鄉村社區,比如在南美洲,嫉妒鄰居的牲畜和對鄰居的供水設施進行破壞都是日常行為。)
即使考慮到德語有一種特別的能力和傾向,可以將詞語組合在一起,與“嫉妒”(Neid)相關的詞語組合的數量也是驚人的,而且十分有啟示性。這里是《格林詞典》中最重要的幾個:“Neidauge”(嫉妒之眼),“Neidbau”(嫉妒之筑),“neidenswert”(值得嫉妒的),“Neiderbrut”(嫉妒者的后代),“Neidesmilch”(嫉妒之乳汁)[在弗萊明(Fleming)的書中,有這樣的說法,“你吸吮了藍色的嫉妒之乳汁”],“Neidessporn”(嫉妒的刺),“Neideszeit”(嫉妒之時),“Neidfürst”(嫉妒之王),“Neidhals”(嫉妒之喉),“Neidhart”(嫉妒之心),“Neidha?”(嫉妒之恨),“Neidhund”(嫉妒之犬),“Neidloch”(嫉妒之洞),“Neidpfad”(嫉妒之路),“Neidstück”(嫉妒之事)。在最后一個詞(“Neidstück”)中,它顯然是指在中世紀騎士比賽中發生的違反規則或道德的行為:“嫉妒之事”是比賽規則禁止的行為,也就是現代體育中被稱為“犯規”或“不公平”的行為。
在現代德語中,你仍然可以將惡毒或譏諷的評論稱為“malizi?s”(惡意的)。在過去,你也可以使用外來詞“Malice”來表示惡意。在英語中,“malice”(惡意)在日常語言和法律中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在某些訴訟中必須證明誹謗者或損害者是出于“malice”(惡意)行事的。英語中的“malice”(惡意)背后隱藏著“嫉妒”,這在英語中比在德語中更為理所當然。
1952年,牛津大學為一篇關于“惡意”(Malice)的論文頒發了獎項。作者F.喬治·斯坦納(F. George Steiner)通過引用大量的資料,展示了嫉妒與惡意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兩者在何種程度上是社會接近(soziale N?he)的結果:弗拉芒諺語(fl?mische Sprichwort)說,“惡意源于熟悉”。當格勞秀斯(Hugo Grotius)提出在自然狀態下沒有惡意的人時,他心中想到的是那些在黃金時代的孤獨生物。“惡意是由低矮的花園圍欄產生的,它出現在狹窄的街巷里,在那里,人們不停地擦肩而過,這個人的果園給那個人的葡萄園投下了可怕的陰影。”[1]斯坦納引用了英國圣公會禮拜儀式(anglikanische Liturgie)與拉丁詩人佩爾西烏斯(Persius)的詩篇,證明嫉妒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疾病。他認為,拉羅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的最可怕的格言之一,是道德家指出,我們內心中有一種東西,在看到朋友的不幸時就會感到溫暖。這就是產生嫉妒的隱秘惡意。
“Neid”(嫉妒)這個詞與“Unheimlichen”(恐怖)、“Fluchtwürdigen”(值得逃避)和“Heimtückischen”(陰險)的連接,也體現在神話中的應用上,卡爾·西姆羅克(Karl Simrock)給出了如下的例子:“……當斯塔克特爾(Starkather)進行了一次‘Neidingswerk’(嫉妒之舉),實際上行刑了一位國王,而這位國王原以為自己只是被選出來表演死亡,斯塔克特爾在行刑時說了一句:‘我將你獻給奧丁(Odin)。’”[2]
在北歐,人們還知道所謂的“Neidstange”(嫉妒之桿),頂端裝有馬頭,由敵人和嫉妒者設立,以驅趕好的精靈,也就是土地的守護神[Landw?tter,即小精靈(Wichter)]。然而,嫉妒之桿也可以在一場馬祭之后被立起來,以驅趕邪惡的精靈,也就是嫉妒者。卡爾·西姆羅克猜測,德國農舍的山墻上刻有馬頭的動機可能也是類似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