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納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第二版)
- 侯瑞鶴
- 1551字
- 2024-10-08 17:41:43
02 孩子是父母無意識的呈現
育兒過程其實也是親子互動的過程,父母正是通過互動對孩子產生各種影響,父母的情緒、人格、行為、語言等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然而,僅僅知道父母在哪些方面影響孩子,還不足以讓我們了解親子之間的互動真相,其背后深藏的心理機制更值得探索。
孩子通過父母的眼睛來了解和定義自己
父母就像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通過這面鏡子不斷了解自己。父母看到鏡子上不喜歡的“污點”(比如孩子被別人打了一下沒反應,父母解釋為“孩子太膽小,容易受人欺負”),就想擦掉這個“污點”(讓孩子變得膽大,不被欺負)。經過父母的多次強化,孩子就會得到確定的信息,即我是一個容易被欺負的人,而這將來很可能變成現實。
這個結論是孩子透過父母看到的。事實上,這只是父母由于自己曾經的心理創傷(如自己容易受人欺負等)而得出的結論,或者是父母對此行為進行了歪曲解釋(被人打了一下不還手,就覺得孩子容易受欺負和膽小)。但如果父母對自己不夠了解,即不了解自己的心理創傷,或者意識不到自己進行了歪曲解釋,就會通過控制孩子來緩解自己不舒服的感受。
父母對孩子的信念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大量關于社會、自我或他人的信念和規條,這些信念和規條有些能夠被自己意識到,但更多被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如果父母對于親子育兒的信念處在潛意識層面,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強有力”地塑造著孩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一個棒球冠軍到監獄與罪犯見面,其中一個犯人問冠軍:“我從小也非常熱愛棒球,我想知道你是怎樣成為全美棒球冠軍的,這曾經也是我兒時的夢想。”冠軍說:“小時候我在打棒球時,不小心將球打到玻璃上,爸爸說:‘打得好!照這樣練下去,你一定可以成為美國最棒的棒球選手!’所以,我就成了現在的樣子。”犯人聽后,幽幽地說:“我小時候打球時,不小心把球打到玻璃上,爸爸說:‘你再這樣打下去,將來會進監獄的!’所以,我就來了。”
兩個人小時候有過同樣的行為,但冠軍父親和犯人父親看待孩子的行為時有著不同的信念,從而造就了孩子不同的未來。這說明,真實的信念就像“咒語”一樣,進行著自我實現。
父母眼中的世界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世界
孩子通過父母的眼睛來感受世界是否安全、他人是否值得信任等。如果父母覺得他人是不可信任的,孩子也無法相信他人,不能坦然地得到他人的幫助,或者當有人主動幫助他時,他也會懷疑別人的用心。反過來,這種意識一旦形成,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又會使其創造出不值得信任的外部環境,以證明自己眼中的世界是對的。如果父母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強弱關系,孩子從父母的眼中看到的就是各種不同類型的斗爭。如何在斗爭中生存下來,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則是頭等大事。
令父母們無法釋懷的是,如果沒有進行有意識的自我成長,孩子即使到成年,也可能會一直保留著兒時看待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再一次創造了與父母眼中的世界相似的外部環境。
父母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父母不是用某一部分影響孩子,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塑造著孩子的現在和未來。而成長為一個更一致、更完整的個體,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這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做了父母,更是作為一個個體最高的追求目標。
因此,學習做父母的本質就是進行自我成長,并了解親子互動的真相。
一是父母應該通過自我成長,加深對自己感受的了解,能夠區分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情緒是孩子的,并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父母領悟了這些,就不會被自己的情緒所驅使,不會通過控制孩子來緩解自己的情緒。這時,父母就更可能區分自己的做法到底是孩子的需要,還是自己的需要。
二是父母應該了解親子互動的真實過程,結合自己的育兒實踐,創造出適合自己的育兒方法,變成更加自信的父母。如果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深層心理機制,父母會變得更有洞察力、更懂孩子,也更能靈活多變地處理孩子的教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