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納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第二版)
- 侯瑞鶴
- 1257字
- 2024-10-08 17:41:42
01 學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課
多年給大學生做心理咨詢的經驗使我發現,每個心理方面有障礙的孩子,背后幾乎都站著不能解決自己困擾的爸爸媽媽,抑或有一個不健康的家庭系統。
有時,只看到孩子,就可以推測其父母的教養方式;或者看到父母,就可以推測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難題。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做稱職的父母并不是天生就會的,這幾乎是一生的課程,不只是在孩子幼年時父母需要學習,孩子成家立業之后,父母仍然有一段很長的學習旅程。
本書著重對個體一生具有人格基礎的0~6歲進行探討和分享,因為眾所周知這個階段很重要,從心理咨詢的角度而言,如果孩子的人格發展有所偏離,在這個階段相對容易調整。如果一個成年人出現問題,可能一年甚至幾年也不一定能解決;而一個幼兒出現問題,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能找到原因,并進行有效的調整。
一個客觀的現實是,與父輩們相比,現今的父母面臨的養育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學習做父母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顯得更為迫切。但當今父母在育兒方面幾乎集體陷入困境,主要表現在無經驗、太教條、缺自省。
上一代的育兒經驗多數已然失效
隨著社會的急速變化,當今的父母面臨與上一代父母差異巨大的養育環境。同時,新一代父母被養育的經歷,與上一代父母被養育的經歷也有非常大的差異。如果不能有意識地學習做父母,那么新一代父母很可能會沿襲其父母的養育方式來養育孩子。
從許多出現問題的家庭來看,新一代父母把從父母那兒學來的育兒經驗應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時,養育的結果差異巨大。因此,孩子的父母與祖輩們常常互相抱怨對方,把孩子身上的問題歸咎到對方身上。現在的孩子面臨著與父母幼年時不同的社會環境和人際環境,如果不能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就可能導致孩子心理發展的停滯。
酷愛學習的父母,越學可能越不自信
近年來,國內各種育兒書籍、育兒節目和網絡育兒信息越來越多,然而,這其中也有許多亂象。很多父母發現,從“牛人”那兒喜滋滋地學來的一些技巧,應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時,不但沒有效果,有時甚至還起了反作用。
目前,許多育兒知識和技巧缺少兒童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咨詢理論與實踐的支撐,更多是在技術的層面上傳授所謂的育兒秘籍,缺少對育兒問題背后的原因和心理機制的剖析,從而導致父母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還有的父母學了很多理論、知識和方法,卻發現不同的育兒知識之間互相沖突,因此在育兒過程中就會感到糾結,進而導致育兒知識學得越多,反而越糾結、越不自信。
事實上,只有理解育兒問題背后深層的原因和機制,才能從千變萬化的育兒知識和方法中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育兒經。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育兒的關鍵
有一個標準可以用來區分育兒知識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學習這些知識之后,越發覺得孩子有問題,就應該趁早放棄;如果你學習之后開始反觀自身,促進了自我的成長,這樣的育兒經就是好的育兒經,可以進行深入的學習。
英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曾經說過,從來沒有嬰兒這回事,因為透過嬰兒的行為,你總能看見父母。意思是說,幾乎嬰兒的所有行為都會打上父母的印記。因此,父母的自我成長才是育兒過程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