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再遇變故
- 三國之我來做皇帝
- 秀才會武術
- 4002字
- 2024-10-12 23:19:29
剛剛離開介亭的時候,方賢身邊可用之人不多,只有游繳所的幾名吏曹相助。
如今,武有裴元紹、徐盛,文有徐庶,麾下明明有四五千人馬,但各項事宜進行的有條不紊。
這樣的班底已經證明行之有效,只要認真經營,星星之火也有熾熱燎原那一天!
以小到大,不容易啊!
外出剿匪之時,介亭的老卒聽從號令,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可他們知道,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
一個月之前,這些兵丁很多都是新卒,是方賢帶著他們與賊人斗智斗勇,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雖然其中也付出了不少的傷亡代價,但最終還是成功解了都昌之圍,讓天下人知道,介亭也有好兒郎!
如今,終于到了衣錦還鄉的時候,介亭鄉兵恨不得插上翅膀,下一刻便回到家鄉。
功勞有了、賞金也有了,自然要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至于周倉麾下的降卒以及方遠麾下的流民,他們雖然來處不同,但在外輾轉遷徙了這么久,也都想安穩下來。
朝廷內,董卓亂朝綱,地方上,袁紹、曹操等大勢力竭力榨取民力。
放眼天下,孔融治下的北海郡已經是難得的一個輕徭薄賦的好地方了。
興許,介亭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呢?
如果真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娶妻生子,誰又愿四處流浪,朝不保夕?
兵馬不到千人的時候,方賢需要不停地鏖戰廝殺,那時候,幾乎遍地是匪,畢竟,方賢的力量太弱小了,賊人根本沒放在眼里。
可現在,南下的方賢有了五千兵馬,其中甚至有三千多人甲胄齊全!途中再也沒有不開眼的蟊賊前來送死了。
這么多兵馬,就算劉備劉玄德遇上了都得頭疼,尋常賊寇哪里敢來滋事?
正月,天氣寒冷,但沿途間的百姓卻很是熱情。
這些時日,方賢擊敗黃巾,將大寇管亥逐走的消息已經在北??鞅榱?,百姓們感恩戴德,紛紛在官道上迎接。
與心思深沉的世家大族不同,鄉民們親身經歷過黃巾之害,所以他們懂得感恩。
若非方賢擊敗黃巾,驅趕了賊寇,這世道還不知要壞成什么樣子!
因此,聽說方賢要返鄉的消息,不少百姓甚至將珍藏許久的為數不多的糧食拿出來準備酬勞官軍!
“方縣尉,這是我們的一番心意,還請收下吧!”
“是啊,你們跋涉數百里,風雪兼程,驅走了賊寇,還北海一個太平,是咱們的大恩人,不過是一些吃食罷了,還請莫要嫌棄!”
……
對此,方賢感動不已,這些百姓讓他明白,這一次北上救援意義重大!
只是,糧食是萬萬不能收下的。
這些百姓剛剛經歷過匪患,他們缺衣少食,方賢哪能拿走他們最后一點糧食?
“諸位父老,糧食你們自己還要食用,距離開春還有不少時間,這時候萬萬不能缺了糧食,至于我的軍糧,孔北海足額撥付,足夠我回到夷安的,諸位放心便是!”
此番南下,方賢帶足了糧秣。
孔融也覺得許給方賢的官職不高,所以在糧秣、錢財上給予了一定的補償。
兩百車糧食,這就是孔融贈予的糧秣。
幸虧方賢有足夠的人手,否則,這么多糧食還不知要引來多少窺視者。
這一日,大軍進入了夷安境內,距離縣城尚有六十里,忽而,前鋒哨探來報,說前頭遇見大股流民,人數近千。
管亥去了高句麗,張饒死了,這時候又有誰能在夷安興風作浪?
當然了,現在并不是深究的時候,而是應該考慮如何對待這些流民。
正常情況下,遭遇流民有三種處置方式,一種是視而不見,眼不見心不煩;二是派人驅散,官人老爺心善,見不得流民,那自然要全部趕走了;三便是吸納其中的青壯,然后再救濟一部分。
現在,方賢雖然有五千多人馬,但他在介亭還有鹽場,去了夷安也必然需要人手,所以方賢選擇第三種方式。
“來人吶,去將這伙流民的頭目請來”
“得令!”
須臾,一名書生模樣的男子快步而來,“趙家寨趙毅拜見縣尉!”
“趙家寨?你們不是流民?”
趙毅嘆了口氣,“縣尉容稟,我等本是趙家寨的村民,黃巾賊張饒大軍壓境的時候,縣尊讓我們出人出糧,確??h城不失,誰曾想,就在我們派出青壯,協助縣城守城的時候,黃巾賊竟然趁著村寨空虛,一擊得手,若非寨內青壯誓死抵擋,突出一條血路,我們整個寨子都完了,后來,我帶著青壯及時接應,試圖回轉夷安暫避賊人鋒芒,不曾想,縣尊拒不開門!”
這夷安令的人品也太差了,典型的過河拆橋。
方賢在都昌之時,曾經聽人提過此人,說他多次擊敗黃巾,立有戰功。
現在看來,夷安令可能連方賢的戰功也私吞了。
方賢陰沉著臉,并未表態。
趙毅滿腹的怨氣終于有了宣泄的口子,他不再顧及,滿臉的悲憤:“縣尉,縣令此舉實在是令人心寒,我與他據理力爭,可他就是不開門,最后,我想求些吃食、衣物,可回應我的卻是射來的冷箭,此等暴行,簡直毫無人性!”
方賢終于開口應允:“你放心,這天下還是有道理可講的,如果事情屬實,就算是縣令,我也會為你討一個公道!”
趙毅深吸一口氣,“縣尉高義,我趙家寨百姓沒齒難忘!”
“來人吶,準備些吃食,趙毅,你去帶人過來,不要沖撞了營盤,不要多生事端!”
趙毅沒想到方賢竟然如此心善,他大為感動:“多謝縣尉!”
……
一名又一名鄉民從林中走出,他們警惕地看著兩側的官軍,一副受驚不小的模樣。
幸好,官軍一直沒有多余的舉動。
不遠處,輔兵架起了大鍋。
有人在劈柴、有人在生火、有人在取水,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等到趙家寨鄉民次第而出的時候,濃郁的飯香撲面而來。
寒冬時節,能夠吃上一口熱飯簡直就是奢侈之舉。
這些日子,為了填飽肚子,鄉民使出渾身解數,他們到處獵殺過冬的鳥獸,可由于數量稀少,始終難以果腹。
如今,新來的縣尉如此仁義,頓時讓鄉民感動不已。
如果夷安縣令有縣尉半分仁義,眾人又哪會落得這般田地?
“飯已經煮好了,依序領食!”
“謝縣尉!”
百姓們不是白眼狼,他們饑腸轆轆,再三感激之后便敞開肚皮開吃了。
長期的饑餓之后,一旦大吃大喝,很有可能撐壞了肚子,方賢便讓輜重營多煮稀粥,提供少量的面餅。
面餅每人一張!
雖然并未敞開了供應,但趙毅以及他麾下的鄉民卻沒有半點怨言。
餓了這么久,若不是方賢,只怕連這口熱飯都沒的吃,誰的良心壞了還敢挑三揀四?
滾燙的粥水入肚,股股暖意涌上心頭,趙毅鼻子一酸,險些落淚。
一個月之前,趙家寨還是夷安境內數得著的大寨,可就因為他趙毅全力協助官軍守城的緣故,致使村寨被毀,百姓無家可歸,無糧可用。
若非縣尉方賢,只怕不少人要餓死、凍死在這個冬天。
想到這里,趙毅再度來尋方賢,他跪倒在地,連連叩首,“縣尉仁善,這等活命之恩,我趙家寨百姓絕不敢忘,日后便是上刀山下火海,只要縣尉一聲令下,我等絕不推辭!”
方賢并未多言,只是寬慰趙毅好生休息。
本以為流民之事告一段落,不曾想,巡視的哨探又在前方發現了不少流民。
這些流民的家園已被黃巾焚毀,他們試圖前往夷安,討一口飯吃。
“如今軍中還有多少糧秣?”
徐庶皺起眉頭,“如果不需要供給趙毅的族人,咱們的糧秣綽綽有余,可現在多了一千張嘴,口糧消耗極大,只怕余糧不多了?!?
“如果再救濟一些流民呢?”
“頂多能再救濟一千人,可如此以來,咱們到了夷安就有可能斷糧”
流民時刻為了生存而掙扎,一旦管理不當甚至有可能引發反噬。
因而,即便是徐庶都覺得要謹慎對待流民。
安置流民并非有糧食就行的,日后要給他們地,給他們可以容身的房子,這些東西可不是輕易弄過獲得的。
“方縣尉,三思啊,此事干系重大!”
方賢深吸一口氣,“無妨,所有人的口糧減半,再救濟一批流民,等到了夷安,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沒多久,方賢便派出軍卒在官道設下關卡。
流民想要抵達夷安,必須完成三個步驟。
其一交出隨身武器,流民身上不能有任何兇器,一旦發現,即刻驅逐;其二,流民需要上報籍貫、姓名、特長,匠工等人可以得到相應的優待;其三,流民必須服從管理,否則不再糾集。
剛開始,有人不以為意,他們桀驁慣了,在流民中作威作福,不喜被人管教。
對這些刺頭,方賢痛下殺手。
當十二顆頭顱懸掛在官道兩側的時候,再也沒有人敢以身試法。
亂世須用重典,剛柔結合才是硬道理。
眼下流民衣食無著,方賢能夠做的就是給他們一口飯吃。
至于以后的事情,那就需要流民自食其力了。
方賢的糧食也不是天上掉的。
倘若真讓流民“吃白食”,不勞而獲,夷安百姓又怎么會袖手旁觀?
大家日子過的都不容易,憑什么流民就可以白吃白拿?
因而,在方賢的計劃里,流民將是以工代賑的主力。
只要在夷安穩定下來,流民便可以開挖水渠、整治荒田,這樣既可堵住百姓之口,也可以讓流民忙碌起來。
進入夷安之前,方賢又招攬了一千流民。
這些流民很快便編入流民營。
青壯需要砍柴、取水,而婦孺老幼也在力所能及地縫縫補補,編制藤筐。
同時,為了杜絕貪吃懶做、恃強凌弱縣丞出現,方賢許以重賞,只要有人告發查實,將會給告發者相應的獎勵。
一時之間,流民養成的憊賴風氣一掃而空,好不容易有了填飽肚子的機會,誰敢不珍惜?
方賢方縣尉雖然屠戮了不少青皮,制定了許多的規矩,可只要流民真的俯首聽命,他也從不責罰。
這已經是大漢難得的好官了。
如果大漢都是方縣尉這樣的官兒,說不定黃巾根本就沒有做大的機會。
在方賢的軍中,流民竟然找到了踏實的安全感!
一個月的時間,聽起來不長,可一旦流離失所,一天的時間都難熬。
好在遇到了方縣尉,真是莫大的幸事。
深夜,曾有流民起夜小解,寒風呼嘯,凍的人手腳疼痛,可營外的軍卒始終在持火巡視。
真是盡忠職守的精銳??!
若是換成其他官軍,早就有人暗中偷懶了,哪會如此盡責?
據說這樣的精銳都是方縣尉一手訓練出來的,也是他們將北海郡內的黃巾驅趕一空!
這是何等輝煌的戰績?
聽說,剛開始涌入北??鹊狞S巾接近十萬人,連孔北海帳下第一大將都被管亥斬殺了。
夷安、介亭、都昌……
各個縣城、郡城全都遭遇了賊人圍困。
黃巾勢大,官軍無人能擋。
仁義的孔北海四處求援,最終還是方游繳橫空出世,他從介亭領著不足千人的隊伍,一路北上。
千余新卒,走一路殺一路,走一路救一路。
殺死黃巾,救下無辜百姓。
為介亭解圍、為夷安解圍、為都昌解圍!
這樣的壯舉,聽起來都不真實。
可實際上,這卻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能有這樣的精銳守護,流民覺得十分幸運。
流竄到夷安的流民,有的還是從其他地方過來的,他們試圖進入到當地縣城,但卻被守城的官員驅走。
父母官尚且不管不顧,其他人又怎么會伸出援手?
不曾想,天無絕人之路,流民遇到了方賢方游繳,遇到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機遇!
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