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齊物論》瑣記

莊子《齊物論》用南郭子綦隱機而坐、狙公賦芧、堯問于舜、嚙缺問乎王倪、瞿鵲子問于長梧子、罔兩問景及莊周夢蝶七個寓言故事論述了萬物齊同的道理。

南郭子綦以三籟喻顏成子游,地籟的操縱者是風,人籟的操縱者是人,“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我理解為地籟和人籟都是天籟物化的表象,操縱天籟的人使他們顯現(xiàn)不同的表象。然而,“怒者其誰也”?這個“真宰”是誰呢?《道德經》十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曰“道”。因此,它就是“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的道。在道的統(tǒng)領下,“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各人都有自己的成見,然而“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在一定條件下,對立的雙方會相互轉化,因此“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一旦語境變化,是非亦轉化。

那么,事物就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了嗎?“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從本質上看,萬物都是由同一元素構成。篇中并沒有告訴我們這一元素是什么。但是聯(lián)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看,陰陽二氣便是元素,二氣混合而成之氣化作萬物。而存在即合理,“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理解起來就是蘇軾《赤壁賦》中那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當我們知道這一規(guī)律之后,能做的就是順應這一規(guī)律,發(fā)揮好自己的角色而不必自知,“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這就好比“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知不知,尚也“。莊子借用“狙公賦茅”的故事所要告知我們的就是,道讓萬物以“休乎天鈞”的方式自處,兩行。當讀到“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時,雖然不知道是什么道理,但是感到和《圣經》中亞當夏娃偷吃禁果后的情景有些相似。

《道德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齊物論》也說“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由此可知,“辯也者,有不見也”。這里可見莊子“圣人論而不辯”的觀點,客觀上也解釋了南郭子綦“言”的合理性。

第三則故事中,王倪對嚙缺談至人超越世俗利害是非的觀點。王倪用各種不同的動物對居處、味道、美色有各自不同的反應,以此為喻,說明不同的人從各自不同的立場出發(fā),對同一事物肯定有不同的是非標準。正因為這一復雜性,王倪才復歸于“無知”,這也是“知不知”的體現(xiàn)。

瞿鵲子問于長梧子的故事在我看來所要表達的也仍然是是非無標準,和之以天倪的道理。

罔兩問景的故事從萬物相依相存的角度解釋了天地萬物的一體性。

莊周夢蝶的故事講述了物我轉化,物我合一的道理。

《齊物論》文意深奧,初讀雖似有所得,細究卻難以把握要領。其行文邏輯復雜,同一哲理常通過不同故事反復申述,而文中各處語句段落又蘊含著諸多相通的道理,這使得內容呈現(xiàn)出零散瑣碎之感,為提煉核心觀點增添了難度。閱讀過程中,往往讀罷三兩句便有所感悟,然而這些感悟亦是零散不成體系,待到下筆撰寫評論時,更是深感棘手。許多從文中領會到的精妙奧義,只可意會,難以用確切的文字清晰表述,故而撰寫《齊物論》的評論成為一項極具挑戰(zhàn)之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莆田市| 祁阳县| 台东县| 大埔县| 化州市| 忻州市| 钟祥市| 凉山| 多伦县| 临高县| 通海县| 磐石市| 东海县| 温泉县| 东至县| 潞西市| 玉山县| 阿瓦提县| 宽城| 曲周县| 高阳县| 普格县| 阿克苏市| 乌海市| 灵武市| 柳林县| 方山县| 融水| 图木舒克市| 太原市| 娱乐| 普兰县| 广南县| 达日县| 隆尧县| 娄底市| 兴隆县| 科尔| 青田县| 吐鲁番市| 文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