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哀郢》鑒賞
- 某齋的讀書筆記
- 王子車干
- 1078字
- 2024-10-05 17:10:47
《哀郢》,哀,乃愁苦悲戚之意,寄寓了作者的情緒;郢,是楚國都城,寫作的對象。因此,這首詩主要寫的是對郢城的懷念和對其命運的感慨。作者屈原,一生立志報國、滿腔忠誠卻幾經流放、終不得志。據考證,這首詩寫于郢都被秦軍攻破不久后。
很多學者把這首詩分為五層(亂辭除外),每四句一節,三句一層。但如果承認這首詩運用了倒敘的手法,那么前四句應該獨自作為一層。因為倒敘是要把結果性的句子放在最前面。而如果“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是結果性句子,那么百姓東遷就應該是發生在郢城被攻破之后。或者認為東遷發生在和屈原一同流放的時刻,那這樣就不涉及倒敘的手法了,也講得通。
開篇呼“天”,極言“勞苦倦極”,而言百姓要在這大好的時節流離失所,更增“黍離”之悲。屈原先言百姓而后及其身,可謂是心存家國,以民為先。
第一層寫道屈原去國離鄉之時,“軫懷”“怊”,傷懷不已。這里“容與”用船行的緩慢表達內心的抑郁與不舍,以外在表現內在。
第二層繼續寫道屈原順江而下時的所見所感。郢城早已不見了,而作者卻說“望長楸”,這所望的長楸不是郢城中的梓樹,而是作者內心的郢城。將眼淚比喻成霰,既體現了眼淚的紛紛揚揚,還為全詩又鍍上了一層慘白的色彩。詩人在前兩層中多次顧望,可謂是一槳九望,照應了下文“何須臾之忘反”。一二兩層詩人的情感并沒有多大的不同,只是第二層比第一層多了“焉洋洋而為客”和“忽翱翔之焉薄”。屈原漂泊一生,到這里始覺羈旅的客愁與無定的迷茫。
前三層是回憶,后兩層是對現實的感慨。
第四層是抒發作詩之時的心情:九年以來魂牽夢縈從未忘卻。詩人以凌陽為居,大約是“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第五層為對造成國家、個人悲劇之原因的思考。作者揭露造成國家滅亡的原因是“眾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而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不僅在于讒人作祟,更在于君王昏庸。思想深刻。
亂辭總結而抒情,“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語重意深,極為感人。詩人最終難忘憂愁。
在結構上,全詩章法謹嚴,渾然一體。一,采用倒敘,開頭并未交待是回憶,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四句為一節,三節為一層意思,很整齊。
在語言上,本詩多用駢句,假如除去楚地方言“兮”,“去故鄉而就遠,遵江夏以流亡”“背夏浦而西思,哀故都之日遠”等都是非常標準的對偶句。
全詩表達了作者四重情感:憂國憂民之愁,去國懷鄉之苦,未來迷茫之思,悲憤小人之怒。展現了屈原忠君愛國、堅持理想、才華橫溢、剛正不阿、孤獨悲憤的知識分子形象。它讓我們感受到了屈原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和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也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