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部讀者“讀”出來的經典
——從《平凡的世界》的熱讀熱銷說起

白燁

作者簡介:白燁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關于優秀的文學和文學經典,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和定義。雪萊說:“一首偉大的詩篇像一座噴泉一樣,總是噴出智慧和歡愉的水花。”卡爾維諾說:“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么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象力打下印記,要么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魯迅的“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茅盾的“文藝作品不僅要反映生活,而且要創造生活”等經典作家關于文學的至理名言,都是我們理解優秀文學和經典作品的重要參照。

對如上種種說法取其精髓,綜合要素,我們可以對經典作品大致作這樣的概括:第一,思想性與藝術性相得益彰,負載了民族的尤其是人類共通的思想價值與藝術價值;第二,藝術地概括了歷史面貌與時代精神,具有時代與社會的深刻印記和某些超越時空的特質;第三,以獨創的藝術形式涵養豐富的精神營養,具有耐久的可讀性與豐盈的可闡釋性。三者皆備,才算得上是經典作品。用這樣的標尺來衡量古代和近代的文學作品,經過長久的時間淘選與閱讀檢驗,什么人是經典作家,哪些書是經典作品,既不難判斷,也容易形成共識。但如果以此來判斷現代與當代的作家作品,看法就會不一,爭議就會很大。這不僅因為現代和當代距離我們太近,認識需要一個過程,還因為人們在評判作家作品時,往往距離越近,越是嚴苛,所以才有當代文壇缺少文學大師、當代文學沒有經典作品、當代文學不及現代文學等種種言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的《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作家藝術家要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談到優秀作品的衡量標準時,他有一個“三性論”的說法,很有助于我們理解什么樣的作品是當代文學的經典作品。說到什么是優秀作品時,他特別指出“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有機統一”,也就是說“三性”合一,是謂優秀。過去我們一般只講“兩性”,即思想性與藝術性,他特別提到了文藝的觀賞性,這是特別有讀者意識與觀眾觀點的重要補充。一般來說,在思想性與藝術性之外,同時兼具觀賞性與可讀性,比較有難度,也特別需要加以強調。他在另一處還特別講到優秀作品“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把這些論述總合起來看,讀者也即人民群眾喜歡不喜歡,是不是為“人民所喜聞樂見”,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優秀的重要標尺。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些在文學研究領域評價不是很高,而在人民群眾的閱讀中口碑甚好的作品,理應納入當代文學的經典作品序列。

在這樣一些作品之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無疑是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從出版到傳播,經歷了一個曲折而坎坷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出自不同看法的做法和不同取向的態度,既形成了無形的阻力,又構成了巨大的反差,這樣一些現象也很值得人們去仔細回味和深入思索。

1986年夏,路遙改定《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后,開始尋求合適的出版社和雜志社。正好這個時候,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的編輯周昌義來陜西組稿,路遙托省作協的一位副主席把書稿交給周昌義,他很期待這部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長篇小說,能夠在發表過自己的中篇小說成名作《驚心動魄的一幕》的《當代》雜志發表。但周昌義在讀了一部分稿子后,便感覺“讀不下去”,找了一個“《當代》積稿太多”的理由婉拒了路遙。隨后,作家出版社一位編輯接踵而來,拿到書稿看了三分之一不到便直接退稿,說“不適應時代潮流”。直到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編輯李金玉的到來,才使事情有了轉機。李金玉找賈平凹組稿晚了一步,賈平凹剛完成的《浮躁》被作家出版社編輯拿走,便又轉而來找路遙,她聽說路遙有長篇新作,便誠懇約稿,并在看過第一部書稿后表示力求出版。路遙在確認了出版社方面的誠意之后,于1986年8月與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簽訂了出版合同。是年12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正式推出,由此結束了近一年的無著無落的書稿“漂泊”。

《平凡的世界》在文學雜志方面的尋求發表過程也很不順遂。《當代》《收獲》都不愿接受發表。經過時任《花城》雜志副主編謝望新、花城出版社總編輯李士非的多方努力,《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1986年第6期(12月)刊出,但第二部卻因“意見分歧,發排受阻”(《花城》原主編范漢生語),未能繼續刊出。無奈的路遙只好找到當時剛辦不久,影響也不大的山西的《黃河》雜志,才使《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得以陸續在雜志發出。

《平凡的世界》的出版與發表的遭際,不說“走投無路”,也是“到處碰壁”。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長篇連播”播出《平凡的世界》的空前盛況與巨大影響。

1987年春天,路遙出訪西德在北京逗留期間,在街上巧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長篇連播”編輯葉詠梅,順手送給了葉詠梅一本《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曾在延安插隊多年,有著陜北情結的葉詠梅讀過作品之后,感動不已,愛不釋手,決意把這部作品錄制成廣播節目,讓它走向更多的讀者受眾。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準備,1988年3月27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長篇連播”開始播出《平凡的世界》,此后連續播出了126天。已經出書的第一部播完,接著播還是校樣的第二部,再接著播還是手稿的第三部。后又有陜西、新疆、內蒙古、云南等省區電臺再予重播。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電波收聽《平凡的世界》連播節目的聽眾達到了3億之多,其影響遠遠超出了紙質作品的傳播與影響。據葉詠梅回憶,《平凡的世界》開播之后,就不斷收到全國各地的聽眾來信,僅1988年就收到讀者來信兩千多封,創下了該年一部作品聽眾來信的最高紀錄。這些聽眾來信,以不同的閱讀感受和文字表述,共同表達了《平凡的世界》帶給他們的感動與激勵。這種越來越大的社會反響,極大地帶動了紙質作品的銷售。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時,根據新華書店提供的征訂數,只印了3000冊,基本無人問津。但在“長篇連播”的持續促動下,讀者爭相求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社只好不斷加印,以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1991年2月,在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中,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被推薦參評并最終獲獎。為國內長篇小說最高獎項所認可,既是一種崇高的榮譽,更是一種極高的評價。它以專家評判、同行首肯的方式,對《平凡的世界》作出了與廣大讀者相向而行的肯定。

但更熱烈的反應,更持久的歡迎,仍然還是來自廣大的讀者——不同階層、不同代際的普通受眾。《平凡的世界》自1986年12月首次出版以來,每年都在重印,而且數量逐年增多。據出版社方面提供的統計數字,近幾年來,《平凡的世界》三卷本每年的印量都穩定在100萬套以上,迄今累計印數已達到1700萬套。這樣持續熱讀、不斷熱銷的情形,在當代長篇小說作品中實屬鳳毛麟角。而且,在紙質作品之外,《平凡的世界》還以別的方式影響著讀者,1988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了《平凡的世界》廣播劇,1990年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2014年再次被改編成電視劇,2017年改編作品被搬上話劇舞臺等。這些廣播劇、電視劇、話劇,都是同類體裁作品里最受歡迎的作品。這些都充分表明,《平凡的世界》委實是一部獨具自己的文學魅力、備受廣大讀者青睞的長銷性佳作。

通過對《平凡的世界》出版難與閱讀熱等現象的簡要梳理和扼要勾勒,可以看出這一作品在一個特定時期的特殊境遇,并從中看到一些隱含的問題,并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擇其要而言之,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很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與深思。

其一,作為經典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是讀者“讀”出來的。

《平凡的世界》雖然在1991年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主流文學領域對于這部作品的肯定與褒揚,但在整個文學評論界和文學研究界,這部作品都沒有得到高度的重視和相應的評價。有人回憶1987年1月7日于北京召開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研討會,與會的30多位專家學者,發言多是直言不諱的批評,只有兩位發言者表示了肯定的意見(我是與會者之一,因為讀了第一部印象平平,會上一言未發)。這場研討會,也反映了當時的文學評論界對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大致看法。有人對20世紀90年代之后影響較大的幾部中國當代文學史作了調研式的閱讀,發現這些文學史著作多在群體性文學現象概述中提及路遙,都沒有對路遙的小說創作加以概述性評介,更沒有提及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這也就是說,在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敘述脈絡之中,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不在視野之內,是完全缺席的。這種情形,實際上也是學界審美與大眾審美嚴重分離的一個典型體現。

因此,讀者大眾經由“長篇連播”的聽讀和紙質作品的閱讀,不斷顯示他們對于《平凡的世界》的喜歡與熱愛,并以持續的熱讀促動作品的暢銷,既使《平凡的世界》的長銷不衰構成一種特異的文學現象,實際上也由這種方式在提醒我們:《平凡的世界》不容忽略,不能輕視,它的背后有著忠實的受眾和大量的擁躉。

文學生產和文學生活是包含了讀者反應環節在內的一個系統性活動。只從評論和研究的角度去看待文學作品,顯然是不完整和非全面的。把讀者反應的因素納入進來,才是更為周全的整體性考量。用這樣的宏觀視野來衡估當代文學作品,《平凡的世界》當然屬于文學經典之列,而這正是廣大讀者的看法與意愿。這種來自讀者的明晰的意見和堅定的態度,是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和深入反思的。

其二,讀者經由對《平凡的世界》的喜愛,表達了他們對于優秀作品的看法,對于經典作品的期待。

我們的一些作家,由于自己的作品印數不多,發表后社會影響不大,常常會發出“讀者在哪里”的疑問,甚至懷疑嚴肅文學還有沒有讀者,是不是遭遇到了“閱讀危機”?但《平凡的世界》的熱讀與熱銷的事實,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讀者沒有遠離,讀者還在那里,他們在期盼懂得他們的作者,他們在等待他們喜聞樂見的作品。

可以說,廣大讀者實際上是以喜愛《平凡的世界》的方式,表達著他們的審美意趣和閱讀需求,那就是經由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真實地傳達“時代的情緒”,真切地傳揚“人民的心聲”,從而與普通的讀者大眾產生更多更深的“共鳴”。

人們都注意到路遙寫作《平凡的世界》所操持的現實主義手法,這一手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作品在出版時的種種困難,但這一手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帶來了作品閱讀時的“不隔”與“近距離”。現實主義在路遙那里,是把手法與精神融為一體,并化為自己的獨特風格,更為凸顯的是時代與人的密切勾連,是普通人的人生處境、奮進者的人生打拼、失意者的重新奮起,而這一切無不和廣大讀者所關切的息息相關。可以說,路遙所書寫的,正是讀者所遭遇的,或想了解的。文學的“供”與“需”兩方,從一開始就達到了高度的契合。因此,與眾多讀者不斷產生種種“共鳴”,就自在情理之中。

說到這里,我想起法國文學史家朗松的一句名言。談到一些作品廣為流傳的原因時,他曾這樣說道:“也許更多的是表達了人人共有的情感,而不是藝術形式的別出心裁。”用這句話來解讀《平凡的世界》的熱讀與熱銷再恰切不過,而且這也向人們表明:讀者更看重的是“人人共有的情感”,而非“藝術形式的別出心裁”,或者是以“別出心裁的藝術形式”,很好地表達了“人人共有的情感”。

其三,在讀者的不懈熱讀中,《平凡的世界》不斷顯示出自己獨特而深厚的藝術魅力。

從1992年路遙逝世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7年。這27年,人們以持續熱讀的方式,欣賞著《平凡的世界》,懷念著它的作者路遙。因而,路遙又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活在他的作品里。這樣一種異乎尋常的現象,也引動著人們去思索隱含其中的意味與意義,去探究路遙與他的《平凡的世界》所深蘊的獨特而持久的魅力。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平凡的世界》長銷不衰的原因所在,概括起來講,就是:第一,在把握時運、掌控命運的主題書寫中,為歷史留影,為時代放歌;第二,以小人物在困境中迎難而上的奮斗故事,為普通人造影,為奮進者揚帆;第三,以對不完美的愛情也是愛情、不如意的人生也是人生的如實狀寫,為愛情把脈,為人生抒懷。這不僅使得作品內容豐富、題旨豐厚,而且因為著意描畫普通人的精神風骨,縱情書寫平凡生活的內在神髓,作品會讓不同的讀者從中找到與自己的相關的意味與情味,那些在逆境中向上攀爬的人、從鄉村走向都市的人、生活在城鄉交叉地帶的人,人生中頻頻遭遇挫折的人,看到這部作品都會得到鼓舞,受到啟發。《平凡的世界》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為普通人立傳,為奮進者揚帆。這是這部作品不斷受到讀者推崇的原因,也是我們應該對這部作品保持敬意的理由。

在1988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長篇連播”節目連播《平凡的世界》的開首,錄有作者路遙的一段旁白,這段話道出了他寫作《平凡的世界》的初衷,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平凡的世界》廣受讀者歡迎的原因。他這樣說道:

“我個人認為這個世界是屬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當然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但也永遠是一個偉大的世界。我呢,作為這個世界里一名勞動者,將永遠把普通人的世界當作我創作的一個神圣的上帝。聽眾朋友們,無論我們在生活上有多少困難、痛苦,甚至不幸,但我們仍然有理由為我們所生活的土地和歲月而感到自豪!”

眼里有讀者,腳下有大地,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胸中有大義,心中有人民,這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所以長讀不懈和長銷不衰的根本緣由之所在。

2019年10月25日于北京朝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井市| 泽州县| 德令哈市| 延长县| 峨山| 通州区| 邯郸县| 湘潭县| 察隅县| 建湖县| 莱阳市| 台江县| 漯河市| 栖霞市| 大安市| 宜丰县| 山东省| 内乡县| 吴堡县| 昌图县| 八宿县| 客服| 石嘴山市| 大宁县| 木兰县| 青田县| 平武县| 电白县| 许昌县| 沈丘县| 乐业县| 甘南县| 西林县| 汕头市| 深圳市| 浑源县| 台南市| 漳平市| 仪征市| 新乡县|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