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品行
- 胡雪巖傳:晚清首富的傳奇一生
- 桃花月球
- 2588字
- 2024-09-25 16:56:19
1
在將父親入土為安后,胡雪巖主動退學,幫助母親金氏賺取一家人的生活費。
胡雪巖的母親金太夫人是一位家道沒落的小姐,知書達理,堅韌自強,很會教育孩子。雖然胡鹿泉去世比較早,但胡雪巖兄妹幾人卻沒有因為無人管教走上歧路,反而在母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具備了很多優秀品行。
有人說,品行是人所能擁有的真正的財富,它會在非常重要的時刻發揮作用,甚至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據《績溪縣志》記載,當時胡雪巖給好多人家放牛。有一天,胡雪巖去放牛,在路亭休息時,意外撿到了一個藍布包袱。
一開始,胡雪巖沒敢動這個包袱,因為母親曾經告訴他,不是自己的東西一定不要碰。既不能貪財,也要對他人遺失的物品給予尊重。
胡雪巖拿著包袱,四處張望,尋找失主。但是過了很久,也沒有人來取這個包袱。胡雪巖猜測可能是過路的客人丟失的,他決定打開看一下。不看不要緊,這一看讓胡雪巖驚呆了。包袱里除了衣服,還有一個錢袋,里面裝滿了沉甸甸的銀錠,價值不菲。
對于貪婪的人來說,意外之財可能會讓其欣喜若狂,想要據為己有。但是胡雪巖家教嚴格,在打開包袱后,他的第一反應是:“如此重金,應該關系極大,我要在這里等失主。”
于是,他將包袱藏在草叢中,讓牛在附近吃草,自己則觀察來往的客人,等候前來尋回包袱的人。
有心等人,人卻不來,一個時辰過去了,兩個時辰過去了,失主還沒有來。胡雪巖又焦急又緊張,如今天色漸晚,他怕攜包袱走掉,會被人懷疑偷竊;又擔心萬一失主有要緊的事情等著用錢,自己帶走了,會給他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思來想去,他覺得等在原地才是最好的辦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胡雪巖看到一個面色焦急的路人走進了剛才自己撿到包袱的路亭。他圍著路亭轉來轉去,好像在找東西。
為了確定失主身份,胡雪巖并沒有急于把包袱交給來人,而是先行上前詢問:“您是不是丟了什么東西?”
失主很驚訝:“是的。”
胡雪巖請他詳細描述丟失的物品,由此做出判斷,包袱就是來人的。于是,胡雪巖從草叢中取出藍布包袱,還給了失主。
這位丟了包袱的人姓蔣,是大阜雜糧店的老板,在此休息時丟了銀子,幸虧胡雪巖拾金不昧,才免除了這場意外之失,他因此對胡雪巖甚是感激。
胡雪巖聽到感謝的話后,連忙說道:“撿到東西歸還失主,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您不要太在意。”
蔣老板聽后很是贊嘆。他走南闖北,閱人無數,通過胡雪巖的言談舉止,他判斷這個孩子的才智和人品都是一等一的。胡雪巖有恩于他,又是可造之材,于是他對胡雪巖說:“放牛不是長久之計,你可有意向到我的糧食行做學徒?”
胡雪巖非常驚訝,他沒想到偶然間的行為會為自己帶來這樣巨大的機遇。想到自己面臨的人生困境,他強烈地意識到這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但是,胡雪巖并沒有因為機遇難得而忘了本性,他很坦誠地對蔣老板說,雖然父親去世了,但是母親尚在,所以想回家跟母親商量一下再做定奪。
百善孝為先,百事孝先行,有孝道的人一般不會差到哪里去,蔣老板聽后更是贊賞不已。他留下了自己的地址,并承諾無論胡雪巖何時去找他,他都會歡迎。
2
奇遇不常有,未來卻可期。
目送蔣老板離去,胡雪巖牽著牛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既歡喜又憂愁。回到家后,他忐忑不安地將自己今天的經歷告訴了母親。他做好了被母親否決的準備,畢竟是一個陌生人的承諾,誰知道結局如何。
沒想到金太夫人和蔣老板的價值觀相同,認為好男兒志在四方,在農村放牛前途渺茫,這次偶遇或許就是機遇。與其在閉塞狹小的山村蹉跎歲月,不如跟著蔣老板做學徒,到更廣大的世界去闖蕩一番。
胡雪巖對母親感激不盡,他立刻收拾行裝,準備前去投奔。
石板路,白墻頭,徽杭古道上,胡雪巖和母親以及兄弟姐妹依依作別。他沿著祖父、父親的足跡,一步一步地走出了績溪。
道光十六年(1836),十三歲的胡雪巖結束了放牛娃的生活,正式進入雜糧店做了學徒。
一面之交時,蔣老板賞識了胡雪巖;近距離接觸后,他發現胡雪巖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經商材料。恩情加上認同,蔣老板對胡雪巖非常照顧,名義上讓其在店中做徒弟,實際上處處優待,經常帶他出去辦事,提點他。
胡雪巖的認知由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他開始接觸商業活動,并且學著用商業的眼光看待問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價值體系。
胡雪巖是一個非常有心的人,對于蔣老板的栽培,他很是感激。他知道蔣老板這是以恩情待他,便堅守母親的教誨,不以恩人自居,反而處處低調,任勞任怨,早起晚睡,比店中真正的伙計還要勤奮。不但服侍蔣老板十分盡心,對待蔣老板生意上的朋友也是竭盡心力地真誠以待。
白駒過隙,時光飛度,一晃之間,胡雪巖來大阜已經近三年了。他長高了,也長胖了,思想和行為也更加成熟。就在他以為自己一生都要與雜糧這個行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命運給他帶來了另一場改變。
一位金華的劉姓客商來談生意時病倒在大阜的旅店。“人有旦夕禍福”,生意沒談,人卻病倒了,舉目無親,進退兩難,劉老板唉聲嘆氣、情緒低落。心理負擔一加重,病情也惡化了。
胡雪巖隨蔣老板與金華來的客商有所接觸,他聽說此事后,非常同情劉姓客商的遭遇。出門在外,誰都有可能遇到不測風云,推己及人,胡雪巖做出了一個決定——前往旅店照顧金華劉老板。
胡雪巖的到來,讓劉老板深感意外。落難之時遇見這樣真誠的人,他不由得感激涕零。
胡雪巖一面給劉老板端湯侍藥,一面在心理上疏導他,為他跑前跑后,忙里忙外。
得此照顧,劉老板慢慢康復了。他真誠地對胡雪巖說:“我是金華火腿行的老板,看得出來,你不但人品好,智慧也超群。人往高處走是常態,大阜不過是個小城,你豈能在此埋沒一生?如果可以,我想讓你到金華發展,你愿意嗎?”
胡雪巖聽后很意外,他沒有立刻答應劉老板的邀請,而是沉思了一下說:“您的盛情我很難推卻,但這不是我能做主的。我是蔣老板的徒弟,蔣老板待我恩重如山,有再造之恩,我必須問過他后才能做決定。”
劉老板聽后點頭贊嘆:“真是至誠至信之人!”
于是,劉老板主動找到蔣老板,說明胡雪巖照顧自己的事情,并提出了讓其跟隨自己、前往金華發展的想法。
蔣老板聽后并沒有惱怒,反而將自己與胡雪巖結緣的經過告訴了劉老板,并且極力推薦胡雪巖前往金華,聲稱這是胡雪巖的福報,自己絕對不會阻攔。
去留問題又被蔣老板推了回來,胡雪巖很糾結。金華火腿行肯定比雜糧店更具發展前途,但蔣老板對自己非常好,就這樣離開,他心中有愧。但在聽了蔣老板一番掏心窩子的話后,胡雪巖覺得自己不能辜負這份好意。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思量再三,胡雪巖忍痛辭別蔣老板,前往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