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亂世(1)
- 大宋帝國三百年1:趙匡胤時間(上)
- 金綱
- 5752字
- 2015-01-06 21:32:36
契丹南侵,中原士子有多少人投靠變節?藩鎮作亂,又有多少士子走馬燈般"擇主而仕"?亡國有如天崩地裂,亡天下更甚于此--人心沉淪、道德頹敗,豬狗禽獸般的存在,豈是吾土吾民之吉相?事實上,整個五代時期,朝廷雖在,天下已亡。
應天禪院"香孩兒"出世
公元927年三月二十一日,宋太祖趙匡胤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的應天禪院。這是五代的第二個朝代,后唐天成二年二月二十六日。
這一天,后唐禁軍的中級軍官趙弘殷與他的太太杜夫人,應該有一個慶賀自己兒子出生的小小儀式。
《宋史》說趙匡胤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這是說紅光繞著屋子轉,有奇異的香味彌漫了一整天(還有說法是:異香經月不散。奇異的香味彌漫了一個多月),小小趙匡胤的身上有金色,三天不變。所以得一個乳名"香孩兒"。
關于"香孩兒"的故實,翻開與宋代相關的史料,很多記載。
野史《楊文公談苑》說趙匡胤出生的那一晚,光照一室,他的胞衣像一朵未開的荷花,夾馬營前飄逸著奇異的香味,《宋史》說這香味一日不斷,野史里說"三日不斷",而且那香味也有了著落,是荷花的清香。據說直到近百年后,野史作者記錄這事時,當地人還稱應天禪院為"香孩兒營"。
當地民間還有傳說,說老趙生時,正當夜半,紅光沖天,遠望如火燒一般,四鄰八舍連忙提了水桶臉盆趕去救火,到了才知道原來是"香孩兒"誕生。鄰舍們驚嘆不已,后人便將老趙出生的地方喚作"火燒街"。
十二年后,趙匡胤的兄弟趙匡義又出生,人們又把這條街改稱"雙龍街"。"香孩兒"趙匡胤,千年來,一直獲得官方肯認、精英贊譽、民間崇敬,這樣帶有"神話"色彩的"英雄傳奇"人物,史上不多。
大玩家奇異戰事
趙匡胤出生時,中原晦暗。天地閉,賢人隱,剛剛出任中原皇帝的后唐明宗李嗣源,也在慨嘆自己正遭遇一個亂世。李嗣源是早已漢化了的蕃人沙陀族人,先后經歷無數戰陣,曾多次抗擊契丹南侵。契丹主"天皇王"耶律阿保機也曾被他打得大敗北竄。他的養父李克用,在大唐帝國晚期被封為晉王,另有一位叫朱溫的藩鎮大帥被封為梁王。朱溫后來叛變大唐建立后梁,李克用奉命征討,成為朱溫的克星。他率領的軍隊一律著黑色軍服,行動迅速,旋風一般,如老鴰飛過,史稱"李鴉兒",俗稱"鴉軍"。
李克用死后,他的兒子李存勖襲封晉王,最后顛覆后梁,建立后唐。李存勖繼承了父親用兵勇悍的傳統。他的大本營在河東(今屬山西,治所在太原),但他志存高遠,一直想著要跨過黃河滅掉中原的后梁,這就需要一支百煉其眾的精銳大軍。他在李克用帶兵的基礎上,又給將士們規定了幾條紀律:第一,騎兵養馬,為戰馬積蓄體力,不見敵人,不許上馬;第二,步兵、騎兵前后順序已定,各部不許超越規定位置,逃避險情;
第三,分路并進,規定了會合時間,各路不得誤期;第四,一旦進軍,大兵在路上不得聲言有病退出。違背這些軍令者,殺無赦!
這樣一來,三軍就有了忌憚,人人害怕軍法,都能戮力勇戰,以一當百。所以朱溫的后梁動員全國力量,試圖撲滅晉王李存勖,根本不可能,并在較量的最后,終于被李存勖推翻,這跟李存勖帶兵有方是有關系的。
李存勖還是個大玩家。他豢養一批優伶,也即表演藝術家,吹拉彈唱,成為五代十國時期的一道奇異風景線。更奇異的是,他還能自己撰寫曲子填詞,自己表演。比這個還要奇異的是,他竟然將自己作詞作曲的樂章交給軍隊,要求人人能唱。最奇異的是,每一次打仗,不論戰勝與否,只要下令軍隊一撤,全軍就開始扯著喉嚨唱起來。史稱"故凡所斗戰,人忘其死,斯亦用軍之一奇也",所以凡遇到戰斗,兵士們都忘記死亡,這也是史上用軍的一大奇跡。
"橫沖都"聞名天下
李嗣源可不懂這些玩意兒。但論戰斗,他比乃兄李存勖更彪悍。他過去隨養父征戰,已經功勛卓著。
手下的騎兵像后世的坦克一般,最善于在戰斗中橫沖直撞,所以李克用命名他的騎兵為"橫沖都"。
"都"在這里是一個軍事上的編制單位,一般在幾百人到一千人間,約略相當于后世的精銳獨立團或加強營之類。
后梁、后唐期間,李嗣源和他的"橫沖都",天下聞名。"橫沖都"幾乎就是"鴉軍"的"飛行前鋒"--屢次作戰,都是全軍突出部。李嗣源甚至玩"蛙跳",與后方脫離,孤軍直入,幾百騎兵直接撞進敵營,從敵營內部機動展開戰術動作,往往奇跡般獲勝。
有一次與后梁大軍對峙,驍勇不凡的晉王李存勖看到敵方的整齊陣勢都害怕了,他寄希望于干兄弟李嗣源,就拿起一只特大號的銀質酒杯向他敬酒說:"你看那梁軍的白馬、紅馬,軍容如此,真是嚇人啊!"李嗣源根本不在意,他說:"梁軍虛張聲勢、徒有虛表。這些軍士都會歸我所有。"史稱莊宗拊髀大笑曰:"卿已氣吞之矣!"莊宗李存勖拍著大腿大笑道:"愛卿未戰,已經氣吞梁軍啦!"說罷,李嗣源接過大酒杯,一飲而盡。隨即一躍上馬,率一百黑色騎兵風一般刮入梁軍白馬陣。
我想象這一場陣戰,如果空中俯瞰會格外精彩。白色的梁軍陣地在黑色騎兵的沖撞下有了騷動,只見李嗣源的將士揮舞長槊在白陣中吶喊著左沖右突,可以用到那個詞"銳不可當"--誰擋在前面誰沒命。長槊過處,撩起的弧形血線在白陣上空飄灑如雨,一片血紅。白陣中放起箭來,李嗣源并不理會,最后竟然活捉了梁軍倆騎兵官,帶著他們返回自家大營。李存勖和眾將官看時,只見李嗣源血染征袍,甲胄縫隙和黑色披風插滿了箭桿,刺猬一般。
有一年,耶律阿保機兵圍北部重鎮幽州城,守將周德威見形勢危急,向當時的晉王李存勖求援。李嗣源這時候正在幽州附近與當時的敵軍名將元行欽大戰,大小八次戰斗,李嗣源馬上控弦,發七箭,全部射中。但元行欽也在酣戰中,毫不退縮,并射來一箭,正中李嗣源大腿。李嗣源很隨意地將箭拔去,繼續戰斗。最終李嗣源的氣場壓過了元行欽,史稱元行欽"窮蹙",沒招了,知道打不過這個人,于是自己捆了自己,向李嗣源投降。
李嗣源此際表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士風",親自斟酒給他喝,并"拊其背"道:"吾子,壯士也!"這位先生,您是壯士啊!反而給他更優厚的待遇。
此時,李嗣源聽說幽州城危,名將周德威正在困守孤城,就主動請戰,率騎兵五千為先鋒,馳往解圍。先鋒到達易州(今河北易縣)與邊防軍集結后,又出奇兵,堅持率大軍和輜重部隊走山路。所以一路上沒有被敵人發現,直到距幽州六十里的地方才與契丹遭遇。草原騎兵大驚,他們沒有料到來援的大軍會走這么難走的山路,慌忙后退。
李嗣源走在鋪滿碎石的山澗谷地,契丹多騎兵,不適應山地戰,就在山谷口平坦地帶列陣,以逸待勞,迎擊中原援軍。與契丹兵乍一相遇,李嗣源發現部下有驚恐之色,李嗣源發表了一通特別富有激情的簡短講演,他說:"為將者受命忘家,臨敵忘身,以身殉國,正在今日。諸君觀吾父子與敵周旋!"說罷,將養子李從珂帶在身邊,親率百余精壯騎兵到部隊前面,形成一個突出部穩住。只見他不慌不忙,做出很輕松的樣子,慢慢摘掉頭盔,解下甲胄,揚起馬鞭,操練胡語,對契丹伏兵說道:"爾等無故犯我疆界,我王命我率百萬大軍直取你們的巢穴,滅了你們全族!"說罷,率領這百余騎三次殺入敵陣,斬殺契丹酋長一人。李嗣源部下大受鼓舞,后軍齊進,契丹敗退。李嗣源直殺到幽州城下,圍解。
大軍進入幽州,周德威來迎,握著李嗣源的手,感動得眼淚嘩啦嘩啦流個不止。這年,李嗣源進位檢校太保。
這樣的快意大戰,李嗣源一生經歷無數。如此驍勇的尚武之人,卻令人意想不到地善良溫和。史稱他有本乎天性的"純厚仁慈"。他在部將石敬瑭的擁戴中稱帝后,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演繹天下太平,但又不忍心看到中原連綿不已的戰亂苦難。他解決內心糾結的辦法是:在宮中每晚虔誠地燒香,仰天禱祝,盼上天早出圣人,救天下黎民。
《舊五代史》引《五代史闕文》留下了他的禱告詞:某,蕃人也,遇世亂為眾推戴,事不獲已,愿上天早生圣人,與百姓為主!
我,不過是個異族人(蕃人),遇到亂世,被眾人擁戴為中原之主,這實在是不得已的事啊!愿上天早日降下大圣人,替我來做百姓之主。
神秘家有一說法,認為正是李嗣源的這一番真誠禱告,感動了上蒼,于是就在李嗣源禱告的那一年,洛陽夾馬營的杜夫人有孕;第二年降下未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李嗣源的這一番表白,讓人感動。五代梁唐晉漢周,只有后唐和后周進入歷史"正朔",還算讓人勉強肯認。
在這里說說"正朔"。本來"正朔"指的是一年第一個月第一天的開始。正,是一年的開始;朔,是一月的開始。歷來新的朝代開始,都要確定王朝開始第一天的年月日與前朝不同,史稱"改正朔",意思就是,王者得政,從這一天開始。從此,"改正""易朔",簡稱"正朔",就演變成為政權合法性的意思。
后唐、后晉、后漢,雖然上溯其祖為沙陀人,但因為已經融入中原,并且立朝操練的又都是唐代以來的制度,故在大唐與大宋之間,史家一般承認他們屬于中原帝國。加上后梁、后周,從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總五代,就成為唐宋之間的"正朔"王朝。當然,也有人不承認五代是"正朔",譬如,船山王夫之先生,在他的《讀通鑒論》中,就有一段意味深長的"微詞",來說五代的正朔問題。不過"微詞"是一個方面,歷史,從結構上看,還是需要一個連續性。不承認五代為正朔,三千年的朝代演替就要出現一段空白。所以中國的正史"廿五史",在"唐史"(《舊唐書》和《新唐書》)之后,"宋史"(《宋史》)之前,還要有"五代史"(《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廿五史"中,異族進入中原,爾后融入中原,成為"正朔"王朝,這樣的例子不獨五代有,考察下來,各部史書幾乎都可以看到"異族"政權的影子。《魏書》《北齊書》《北史》《遼史》《金史》等,更是與中原王朝并行的分裂時代記錄,彼時之北魏、北齊、大遼、金人,從不懷疑自己是"正朔";而《元史》《清史稿》幾乎就是"異族""入主中原"的全紀錄。說蒙元、滿清是中原"正朔",容易引起爭議,但"民族融合"這個主題詞事實涵蓋了"正朔"這個主題詞,是比"正朔"還要宏大的敘事。這樣思考歷史問題,也許可以避免一些爭議。
后唐的族群沙陀,原屬于西突厥,祖上為北匈奴,后游牧于今新疆準噶爾一帶。唐末時,參與大唐平叛有功,被賜姓為李,開始與中原文化融合。五代時,有許多沙陀人由異族而融入中原。后唐、后晉、后漢,這些中原帝國,其實都是沙陀人建國。但就是這個沙陀人的后唐,卻自命為大唐的繼承者。后梁不是滅了大唐王朝嗎?好,現在我李氏家族又滅了你這個后梁,重新回歸大唐正統。所以李存勖的"唐"是接著李世民的"唐"繼續歷史敘事的王朝。但因為它畢竟在"后梁"之后,所以史家為了區別于李世民的"大唐",稱它為"后唐"。但在李存勖等人那里是不這樣看的。他們以為他們就是大唐朝廷的合法繼承者,屬于大唐"正朔"。我與大部分史家意見一致:后唐,雖然事實上不屬于李世民的"血統",也不屬于大唐的"政統",但就歷史"正統"考察,后唐可以稱為是中原帝國繼大唐、后梁之后的"正朔"王朝。
有幾個大臣一本正經給明宗李嗣源上表,說要"改正朔"。李嗣源猶如進入五里霧霾之中,倆眼一片模糊。就問左右啥叫"改正朔"。
左右向他啟奏:"先帝姓氏"李",乃是大唐所賜,所以就認了唐昭宗皇帝做先祖,國號為"唐"。現在朝廷大臣不愿意讓陛下稱"唐",因為"唐"的國運已經衰亡,請考慮回歸當初沙陀族的先祖,更改國家的名號。"不料李嗣源聽到這一番話,竟然掉下淚來。他說:"我十三歲就跟著獻祖,以后又跟從太祖和先帝,冒著兵刃礌石血戰多年,為大唐王室雪冤,這才蒙受恩惠得以編入大唐宗親屬內。太祖的事業,就是我的事業;先帝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我兄之后,我這個兄弟來繼承。至于國運的衰亡還是興隆,我理當身受。不能改!"獻祖,就是李國昌,原名朱邪赤心,沙陀族人,輔佐大唐有功,賜姓李。太祖,就是李克用,李國昌的兒子。先帝,就是李存勖,李克用的兒子。李嗣源的意思是,他一家三代都是大唐王朝的功勛之臣,因此不能背叛大唐。
李嗣源不改國號,所以五代歷史時期留下了"后唐"這個帝國名稱。
李嗣源是五代時期,論個人品質、事功德業都能排在很前面的帝王,假如論"積分",也許只有大帝柴榮高過于他。
他做了皇帝后,居然奇跡般一改武人習氣,專意于文事、政事。他不識漢字,四方的奏章都由臣下誦讀,正好借機學習漢語。這樣就接觸了傳統中原文化。他不僅要太子李從榮讀儒學經典,還要求臣下也來閱讀。武夫的粗暴習氣漸漸得到變化,他開始銳意于國家振興。后唐,是以繼承大唐自居的五代國家。李嗣源對大唐有敬畏,所以他這樣一個出自沙陀族的君王,愿意無保留地接受大唐制度。
他的生活也有節制,聲色淫樂對他居然沒有構成誘惑(帝王之輩做到這一點有難度,史上罕見)。他命令禁止中外藩屬諸臣進獻任何珍奇玩物--他不稀罕這些玩意。
李存勖之后,李嗣源一開始不想做皇上,百官就多次要求他"監國",暫時做皇上,李嗣源答應后,進入原來李存勖的后宮,又登殿,開始接受百官按次序拜見。他下發的命令稱作"教",百官稱他為"殿下"。這時莊宗的后宮尚有一千多人,負責管理宮廷事務的宣徽使,選擇了幾百名年輕貌美的宮女送給李嗣源。李嗣源問:"用這些人干什么?"宣徽使答:"宮中的主管不可缺。"李嗣源說:"宮中主管應熟悉往日典章制度,這些人這么年輕,哪里會知道?"于是下令,全部用老成宮人代替,讓那些年輕人都出宮,回家,沒有家沒有親戚的宮人,任憑她們選擇去處。朝廷發給錢財。
在他放出宮禁的女官中,就有一位奇女子,后來自主婚姻,成了后周太祖郭威的夫人,此是后話,暫且按下不表。
史料披露,李嗣源在位時,后宮只留了"老成宮女"一百人,各級宦官三十人,鷹坊二十人,御廚五十人,教坊樂隊一百人。生活如此節儉、宮中建制如此簡單,歷朝少見。
踐祚不久,李嗣源確有整肅內廷的想法。帝制時代,皇室內廷發生"非禮"事件,往往就意味著文明淪喪、社會動亂。周秦漢魏晉隋唐以來,這類故實太多。李嗣源雖然不通歷史,但他有"好人政治"的敏銳感覺。他發現了前莊宗李存勖的劉皇后有"人渣"行為,影響甚為惡劣。這對試圖在亂世中建構文明風景的李嗣源來說,有點刺目。
因丑聞劉皇后遭誅
劉皇后,出身寒微。李克用攻取魏州(今河北邯鄲)時,在流離的士民中,得到了她。那時劉氏只有五六歲。一個內侍見她跟一個背著藥簍的黃須老人在一起很可憐,就收留了她。到了皇宮,在李克用太太的調教下,劉皇后學了不少聲樂、器樂,并且出落得很漂亮。待她長大,太后就將她許給了李存勖,很得寵愛。她還生了個兒子名叫李繼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