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法律協調機制綜論
- 呂志祥等
- 593字
- 2024-09-26 13:48:28
三 完善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法律協調機制之進路
(一)完善協調治理立法
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已取得重大成績,但其生態環境問題仍然非常嚴重,有的已成為“老大難”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黃河流域生態本底脆弱,流域上中下游各地“經濟優先”還是“生態優先”其目標和做法均有不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黃河流域“協調”立法不足,導致流域生態治理過程中較難形成剛性的協調協作機制。目前,黃河流域無論其污染治理方面,還是生態保護方面,其協調治理和修復機制多以軟法性的指導文件和措施為依據,缺乏實體法律的強行規制。法律最大的優勢在于它的強制力和明確性,也在于它的系統性和有序性。在流域治理保護方面,以頒布法律的方式進行規制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數。例如,美國1933年通過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設立了流域管理局,統籌田納西河流域的規劃、開發和保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本、德國等也有以采取立法的方式治理河流湖泊的成功案例。《黃河保護法》頒布后,大大緩解了上述“協調”不足的問題。《黃河保護法》較為詳細地規定了黃河流域的“統籌協調機制”,包括中央層面的和地方層面的。但由于該法規定的“統籌協調機制”并未明確牽頭單位、組成單位和啟動程序等,所以協調機制的可操作性不夠,需要盡快出臺相關細則以完善協調機制。另外,《立法法》對立法主體應該適時做出調整,以適應流域協調發展之需要;而且,流域各地應當通過地方立法細化相關協調之規定,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法律協調機制的建立和踐行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