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新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程
- 趙愛琴 覃勇燕 田淮芳主編
- 18字
- 2024-09-26 14:07:27
第一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開篇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根源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和時代需要,貫穿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性實踐中獲得不竭動力,同時創造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創新和飛躍。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指明了人類解放道路,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同時,對待科學的理論必須有科學的態度,誠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職責”“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實踐中的發展和創新。如果放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僅僅停留于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疏離于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現實,就不是真正的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也不能決定性地開啟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在中國道路的百年實踐探索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并且與馬克思主義建立起本質必然的聯系。這種聯系之所以是本質必然的而不是任意的偶然的,是因為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遇到歷史上最為嚴峻的挑戰,即西方現代化及其在特定階段上的“絕對權力”的挑戰,這種現代化的“絕對權力”就是馬克思所指證的:西方現代化在世界歷史中造成的特定的支配和從屬關系。這是現代社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權力。這表明當時的中國是不可避免地、或早或遲地要選擇現代化,這是當時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同時,中國近代史已經證明,當時的中國如果不首先進行一場徹底的社會革命,并以此為現代化事業奠基,那么,中國的現代化是不可能順利開啟并得以完成,而這場社會革命歷史地必然地采取了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的定向,也因此歷史地必然地把它托付給中國共產黨來承擔和領導,并且在“現實的歷史”中必然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確定為自身的指導思想。
第二,在把握中國的時代問題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思想的首要任務是解決“時代的迫切問題”。對于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而言,把握“時代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接觸馬克思所說的“當代所謂的問題之所在的那些問題的中心”,才能接觸并解答毛澤東同志所說的作為“全部問題的根據”的“重大時代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在解答中國的時代之問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基本經驗。
第三,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統一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辯證統一的。與馬克思的時代相比,當代世界發生了許多變化,但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仍然是完全正確的,因此,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必須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不是要背誦和重復其具體結論和詞句,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二是擺脫對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的教條化依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
當今,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歷史起點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是在新時代的更高歷史起點上被強化的。
當今中國的“客觀的實際”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新征程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只有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繼續保持蓬勃的生機活力。新征程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就是要能夠切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社會現實,解答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問題。新征程上要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從那種“背誦和重復其具體結論和詞句”“被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的狀況中徹底擺脫出來,讓馬克思主義真正深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
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深刻地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和本質要求。這里涉及對中國式現代化及其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關系的理解。一方面,在現代化的選擇上以及在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與馬克思主義的本質關聯上,中國別無選擇,中國必然選擇現代化,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在現代化的道路和模式的選擇上,中國不可能選擇西方現代化的道路和模式,而只能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如在發展物質文明、科學技術等層面具有一致性,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定向。中國式現代化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改弦更張”,而這種“改弦更張”既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又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占有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創造和展開人類文明新形態。
新征程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不是對立的,它有助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展。中國式現代化也是歷史和文化塑造的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既定的社會現實,造就了中國式現代化“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就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應該得到肯定。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承擔起抵御資本主義現代化內在缺陷的任務。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此避免西方現代化帶來的暴力沖突、社會動蕩、自然環境破壞等社會問題。抵御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內在缺陷,這是新征程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理由和意義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扎根中國的文化滋養,并且與馬克思主義具有高度契合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飛躍”根源于特定歷史階段上的歷史性實踐和時代狀況,它通過特定歷史階段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實踐和思想理論成果標識出來。百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僅僅是歷史性事件,而且也是重要的思想事件,并且決定性地創造了偉大的實踐和理論成就:在實踐上我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理論上形成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創新成果。
馬克思、恩格斯說:“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因應于當今中國歷史性實踐的重大轉變,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乃是人類歷史上“偉大而艱巨的事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06/t20230613_5644675.shtml,略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