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法治

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摘自《管子·七臣七主》

釋義

法條是用來表彰功勞、威懾暴行的;律例是用來明定本分和制止爭端的;政令是用來指令人們管理事務的。

人勝法,則法為虛器;法勝人,則人無常備;人與法并行而不相勝,則天下安。

——摘自宋·蘇軾 《應制舉上兩制書》

釋義

倘若人情高于法律,那么法律就形同虛設;若是完全依照法律行事而不顧人情,那么人情只是空占其位。只有做到兼顧人情和法律,使二者達到一種平衡,這樣才能保證天下太平。在蘇軾看來,人情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但有時在執法中也應給予適當的寬容,不能完全冷酷無情。

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畫策》

釋義

圣明的君主,不會重視道義,而會重視法律,且法令十分嚴明,頒布的法令必定要施行,如能這樣,那就可以了。

君尊則令行,官修則有常事,法制明則民畏刑。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君臣》

釋義

君主有尊嚴,法令才能夠推行;官吏勤于治理,政事才能夠長久;法律制度清明,人們才會畏懼刑罰。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漢紀六》

釋義

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準繩,只有善于運用法律,不分關系親疏,嚴格執法,無所回避,才能使所有人都不敢倚仗權勢而觸犯法律。

官清民自安,法正天心順。

——摘自元·關漢卿 《哭存孝》

釋義

當官的清廉,百姓自然安樂。法律公正,蒼天也會順應人心。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摘自《韓非子·有度》

釋義

執法的人強勢,國家就會強大;執法的人軟弱,國家就會貧弱。

知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

——摘自《孔子家語·辯證》

釋義

懂得怎樣做官的人,就會秉公執法,為民謀利;不懂得怎樣做官的人,就會徇私枉法,侵害民眾的利益。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摘自西漢·司馬遷 《史記·商君列傳》

釋義

法令之所以不能夠很好地施行,源于上層領導知法犯法。

守一道制萬物者,法也。

——摘自《鹖冠子·度量》

釋義

用統一的規則去治理萬物,就是法度。

現代社會要求良法善治,這也是法治社會應有的準則。“一道”“萬物”“法”三者緊密聯系,這句話從哲學的高度闡明了法的功能與效應。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摘自《韓非子·有度》

釋義

法律不偏袒地位高的人,準繩不遷就彎曲的東西。施行法律時,有智慧的人不能辯解,有勇力的人不能抗爭。懲罰罪過不避開大臣,獎賞善事不遺漏普通民眾。

法體現的是公平、正義、權威。公正司法更能讓人民看到法令的正義和希望。

法者,使去私就公。

——摘自《鹖冠子·度萬》

釋義

法律,使人拋棄私利,歸于公義。

法者,所以愛民也。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更法》

釋義

法律,是用來愛護百姓的。

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

——摘自東漢·王符 《潛夫論·述赦》

釋義

國家不會長久地太平,也不會長久地動亂。法令施行得好,能夠使國家得到有效治理;法令松弛,就會使國家出現動亂。

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

——摘自《韓非子·孤憤》

釋義

通曉統治策略的人,一定會有很高的見識,并且能夠明察秋毫;能夠推行法治的人,一定會堅決果斷,并且剛正不阿。

君好法,則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則臣以言事君。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修權》

釋義

如果君主熱衷推行法治,臣子就會嚴格執法,為君王盡忠;如果君主喜好美言,臣子就會以讒言取悅君主。

以物與人,物盡而止;以法活人,法行無窮。

——摘自宋·蘇軾 《乞免五谷力勝稅錢札子》

釋義

如果以物質利益引導人們的行為,等到物品散盡之時,行為也就終止了;但若以法治手段調整人們的行為,堅決依法治國,那么國家就會長久地昌盛下去。

行罰先貴近而后卑遠,則令不犯。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唐紀》

釋義

依法施行懲罰,一定要從帝王最親近的人開始,然后再到偏遠的職位低下的人,這樣便不會有人去違反法令了。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摘自《老子》第七十三章

釋義

天道是公平的,作惡的人一定會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不周密,但一定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最終逃脫不了法律的懲處。

道私則亂,道法則治。

——摘自《韓非子·詭使》

釋義

以私心為道來管理國家,國家就會變得混亂;以法律為道來管理國家,世道就會井然有序,安定發展。

圣人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定分》

釋義

圣人制定法令,一定會使它明白易懂,讓愚人和智者都能懂得。

亡國之法有可隨者,治國之俗有可非者。

——摘自西漢·劉安 《淮南子·說山訓》

釋義

導致國家敗亡的治國政策,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促成國家安定的習俗,也有可堪批評改進的地方。

強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

——摘自清·魏源 《默觚下·治篇》

釋義

強行讓人們去做一些不能完成的事情,這樣的法律一定建立不起來;禁止人們一定會發生的行為,這樣的法律也是行不通的。

家有常業,雖饑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

——摘自《韓非子·飾邪》

釋義

家中有固定的產業,即便趕上災荒也不會挨餓;國家有穩定的法令,即便出現危機,也不會滅亡。

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而正方圓;雖圣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

——摘自《管子·法法》

釋義

能工巧匠是可以制造規矩的,但他們不能放棄規矩而端正方圓;圣人是可以制定法律的,但他們不會放棄法律去治理國家。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摘自《論語·為政》

釋義

用政令管理導姓,用刑罰制約百姓,人民可免于作惡,但沒有恥于作惡之心。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動無非法。

——摘自《韓非子·有度》

釋義

英明的君主使喚群臣,不讓他們在法度之外亂打主意,也不因為他們做了法令規定的分內之事而褒獎他們,使他們的舉動沒有不合法的。此語強調君主應該以法度來約束群臣,讓臣子們都能嚴格依法辦事。

古人之目短于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

——摘自《韓非子·觀行》

釋義

古代的人無法看到自己的面容,因此需要用鏡子來看;人的智慧常常無法完全認清自己,因此需要用法則來修正自己的言行。

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摘自《韓非子·飾邪》

釋義

只有小聰明的人,不可以讓他去謀劃大事;只是對私人盡忠的人,不可以讓他主管法令。

故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說民》

釋義

所以實行法治的國家,治國是根據法制而不是根據君主的意志,百姓依從法制而不依從官吏。

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令萬民無陷于險危。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定分》

釋義

為人民設置法令和官吏,讓主管法令的官吏擔任百姓的老師,使得天下百姓不致陷入危險的境地。

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賞刑》

釋義

所謂統一刑罰,就是量刑不論人們的等級。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以刑去刑,國治;以刑致刑,國亂。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去強》

釋義

用刑罰來去除刑罰,國家就會得到治理;用刑罰來招致刑罰,國家就會混亂。

明刑不戮。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賞刑》

釋義

嚴明刑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殺戮,而在于使得政事清明。

仕宦之法,清廉為最,聽訟務在詳審,用法必求寬恕。

——摘自北宋·賈昌朝 《誡子孫》

釋義

做官最重要的是清正廉明,辦理案件時一定要詳加審查,追查案件、傳喚證人、決定判罰時,一定要慎之又慎。

刑不能去奸,而賞不能止過者,必亂。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開塞》

釋義

刑罰不能除去奸邪,賞賜不能遏止罪過,國家必定混亂。

明賞不費,明刑不暴。

——摘自《管子·樞言》

釋義

公正的獎賞并不是浪費,公正的刑罰也不是暴戾。

事不中法者,不為也。

——摘自戰國·商鞅 《商君書·君臣》

釋義

不符合法度的事情,就不要去做。

明犯國法,罪累豈能幸逃?白得人財,賠償還要加倍。

——摘自明·陳繼儒 《小窗幽記》

釋義

知法而犯法,豈能僥幸逃脫法律的制裁?平白無故取人財物,償還的要比得到的更多。

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摘自西漢·董仲舒 《春秋繁露·仁義法》

釋義

仁德的法律,在于能夠做到愛人,而不在于只愛自己;有道義的法則,在于能夠修正自己,而不在于修正別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江县| 平邑县| 中西区| 防城港市| 温州市| 莆田市| 蓝山县| 边坝县| 五莲县| 平凉市| 宜黄县| 博兴县| 思南县| 谷城县| 江油市| 石屏县| 嘉义市| 噶尔县| 定结县| 江孜县| 盘山县| 灵寿县| 沙湾县| 聂拉木县| 营山县| 开封市| 中阳县| 清水县| 遵化市| 株洲市| 讷河市| 渭南市| 海宁市| 呈贡县| 诸暨市| 瓮安县| 商水县| 怀来县| 罗定市| 吐鲁番市| 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