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改革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唐紀》

釋義

人的本性就是,窮到了沒有辦法的地步,就會千方百計地改變現狀。

窮不知變,吝之道也。

——摘自北宋·張載 《橫渠易說》

釋義

已經山窮水盡的時候,還不知道做出改變,將會悔恨無窮。

不期修古,不法??伞?

——摘自《韓非子·五蠹》

釋義

不向往研究古代的制度,不效法過去常用的方法。說明抱殘守缺,一味拘泥于既定的框架,不尋求突破與創新,是辦不好事情,不能促進社會進步的。

理世不必一其道,便國不必法古。

——摘自《戰國策·趙策》

釋義

治理國家沒有永遠不變的辦法,要想國富民強,不必完全效法古人的辦法。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薄对姟吩唬骸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

——摘自《大學》

釋義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薄犊嫡a》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享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時無處不在追求進步完善。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摘自《周易·系辭》

釋義

事物發展到了頂點局面就當進行變革和革命,通過變革和革命解決存在的問題,問題解決了才可以長久發展下去。

抱殘守缺,變通求存。

——摘自《周易》

釋義

守著殘舊、過時的東西,就不能取得進步;懂得變通革新,才能進一步發展。

動靜屈伸,唯變所適。

——摘自《周易》

釋義

人只有根據環境變化不斷調整自我,才能適應不同的環境。

隨時變通,不可執一矣。

——摘自唐·趙蕤 《反經·時宜》

釋義

做事要隨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通,不可墨守成規、執于一端。

不能循往以御變。

——摘自唐·劉禹錫 《鑒藥》

釋義

不可以用過去的方法來應對已經變化了的形勢。

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

——摘自清·李漁 《閑情偶寄》

釋義

靈活變通就能夠創新,一成不變就會變得迂腐;變通活用,就能夠活脫,不變通則會變得呆板。

變者,天道也。

——摘自清·康有為 《進呈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序》

釋義

萬物不斷發展演變,社會環境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時代的要求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因此,只有通過變革,我們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才能夠符合新時代的要求,才能順利發展和進步。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摘自明·袁了凡 《了凡四訓》

釋義

一定要天天發現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一定要天天改過自新。倘若一天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就會在這一天里處于自以為是的狀態;倘若一天沒有過失可以改正,就一天沒有進步可言。天下聰明伶俐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德行未修,事業不廣,就在于“因循”二字耽誤了一生??!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摘自秦·呂不韋 《呂氏春秋·盡數》

釋義

經常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蝕。比喻經常運動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蝕,可保持很久不壞。生命在于運動,腦筋在于開動,人才亦須流動,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在運動,沒有運動就沒有世界。

好古守經者,患在不變。

——摘自唐·馬總 《意林》

釋義

喜歡堅守古訓而墨守成規的人,其禍患的根源就在于不會靈活變通。

圣人從事,必藉于權而務興于時。

——摘自《戰國策·齊策》

釋義

圣人創業做事,一定會借助權變,并且利用時機興起。

天下不能常治,有弊所當革也。

——摘自南宋·何坦 《西疇老人常言》

釋義

國家的治理并非一勞永逸,而是要不斷變通革弊,與時俱進,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圣人之理國也,不法古,不修今,當時而立功,在難而能免。

——摘自唐·趙蕤 《反經·適變十五》

釋義

圣人治理國家,不會只效仿古法,也不會貪圖一時的安逸,而是會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去建立功勛。這樣,即便遇到了困難,也能夠解決。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

——摘自《列子·說符》

釋義

順應時代潮流,便能夠走向繁榮昌盛;違背時代潮流,就會走向滅亡。此語強調了“與時俱進”的重要性。

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繩古,是為誣古。

——摘自清·魏源 《默觚·治篇》

釋義

用古代的準則來衡量現在的事物,是對現在事物的扭曲;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古代的事物,是對古代的污蔑。

疾萬變,藥亦萬變。

——摘自秦·呂不韋 《呂氏春秋·慎大·察今》

釋義

疾病變化萬千,使用的藥物也相應地要有萬千變化。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摘自西漢·桓寬 《鹽鐵論》

釋義

聰明的人會根據時期的不同而改變行事策略,有智慧的人會隨著世事的不同而改變處理問題的方法。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摘自《周易·系辭》

釋義

使得萬物變化而相互聯系適應主要在于變化,推動萬物運行主要在于變通,使得天道發揮作用主要在于人。

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

——摘自《左傳·昭公十五年》

釋義

估量自己的能力后,覺得能做到的事就做,做不到就退出。指做人要懂得變通,是進還是退,都要根據當時的形勢和自身的力量而定。

智欲圓而行欲方。

——摘自西漢·劉安 《淮南子·主術訓》

釋義

智謀是靈活變通的,而行為必須方正不茍。指為人處世的智慧可以周全、靈活一些,而做事必須恪守原則,不做違背道義、觸犯禮法的事情。

盡信書,不如無書。

——摘自《孟子·盡心下》

釋義

盲目地迷信書本,還不如不要讀書。指做事應加以分析,靈活、辯證、從實際出發看問題,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不能死守教條、生搬硬套,只拘泥于書本知識。

救弊之術,莫大乎通變。

——摘自宋·李覯 《易論第一》

釋義

糾正弊端的確切方法,莫過于采取符合實際的變通措施。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

——摘自《戰國策·趙策二》

釋義

遵循古法成就的功業,不可能超過當世;效法古人的學問,不能夠管理好今天的國家。此言告訴我們,學習國學和古人的智慧,不能教條地學習,一定要懂得辯證變通。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摘自《墨子·兼愛中》

釋義

應當興辦那些對國家發展有利的事業,革除那些于國家不利的弊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家快速走向繁榮昌盛。

為人循矩度,而不見精神,則登場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

——摘自清·王永彬 《圍爐夜話》

釋義

做人如果只會遵循規矩法度,沒有自主的精神,就如同登臺演出時被人操控的木偶;做事如果照搬章程法規,卻不知道根據變化了的形勢隨機應變,就像是依樣畫葫蘆般僵化呆滯。

圣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

——摘自《管子·內業》

釋義

圣人順應時勢而不隨波逐流,順從客觀世界的變遷而不隨便動搖,能端正、能安靜,然后才能夠堅定。有一顆堅定的心,就可以耳聰目明。

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

——摘自《戰國策·趙策二》

釋義

用書本上的知識去駕馭馬車,這樣是不能完全合乎馬的脾性的;用古人的章法來約束現在的人,是不能適應當今時代變化的。

知學之人,能與聞遷;達于禮之變,能與時化。故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

——摘自《戰國策·趙策二》

釋義

有學問的人,能夠通過學習知識而不斷提高;禮儀的變更,能夠同時代一同進化。因此,應當自己做事情,而不要去等待別人,治理當今國家的人也不一定要去效仿古代的制度。

言足以復行者,常之;不足以舉行者,勿常。

——摘自《墨子·耕柱》

釋義

說的話能夠辦到,不妨常說;說的話不能辦到的,不要老講。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摘自《大學》

釋義

大學的中心所在,就在于人們的美德能夠顯明,在于鼓勵天下的人們革除自身的舊習,在于使人們能夠達到善的至高境界。

學盡百禽語,終無自己聲。

——摘自宋·張舜民 《百舌》

釋義

文學創作要銳意創新,要有自己的風格與個性,切不可一味模仿他人。

體無常規,言無常宗,物無常用,景無常取。

——摘自唐·皇甫湜 《諭業》

釋義

文章體式沒有一定的規范,語言表達沒有一成不變的藍本,物品沒有永久不變的用途,景象也沒有永遠不變的。言指文學創作不可固守舊條,要勇于創新。

末俗已來不復爾,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

——摘自南北朝·顏之推 《顏氏家訓》

釋義

末世風氣已經轉變,還空守章句之學,只會背誦老師的學說,用于處理實際事務,大概都行不通。

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

——摘自宋·戴復古 《論詩十絕》

釋義

文學創作要發自肺腑地傾吐而成,切不可一味跟從、模仿他人,而無自己的個性與風格。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

——摘自清·趙翼 《論詩》

釋義

詩文的寫作總是隨著時代盛衰治亂的氣運而發展變化的,沒有一天不趨向新的方面發展。強調詩文創作要隨著時代發展創新,反映時代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潜江市| 普定县| 湘潭市| 永康市| 大足县| 泉州市| 绩溪县| 山东| 文昌市| 郑州市| 梁山县| 河南省| 凤城市| 瑞安市| 策勒县| 德阳市| 安福县| 三门峡市| 博兴县| 福鼎市| 饶河县| 海晏县| 张家界市| 会同县| 松阳县| 神池县| 神池县| 陇西县| 新竹县| 凭祥市| 静乐县| 石景山区| 柘荣县| 桂东县| 泸州市| 丽江市| 枣强县| 平阴县| 潜江市| 始兴县| 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