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廉潔
- 中華英杰傳世金言家訓精選
- 楊孟才編著
- 6754字
- 2024-09-27 17:23:27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摘自宋·呂本中 《官箴》
釋義
官吏們不害怕我嚴厲,但害怕我廉潔;人民不信服我的才能,但信服我的公正。我公正,百姓就不敢輕慢我;我廉潔,官吏就不敢欺瞞我。處事公正才能明察是非,為人廉潔才能樹立威嚴。
居官律己廉慎,則公明自生;御眾賞罰信用,則人致力,不懷報怨之心,怨亦自釋。
——摘自元·蘇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元帥張獻武王》
釋義
為官者如果能嚴格要求自己,廉潔謹慎,自然就會公正嚴明;領導者如果能做到賞罰分明,以誠待人,屬下就會盡職盡責,沒有怨恨的心理,怨恨也就自然消散了。
居官當廉正自守,毋黷貨以喪身敗家。
——摘自《元史·劉斌傳》
釋義
當官的人應該廉潔公正,堅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為貪污納賄而喪身敗家。
貪欲者,眾惡之本;寡欲者,眾善之基。
——摘自明·王廷相 《慎言·見聞篇》
釋義
貪欲是諸多惡行的根源所在;淡泊寡欲是諸多善行的基石。
此語說明貪欲是一切罪惡的淵藪。正是人們對物質、金錢的貪得無厭,才滋生了種種罪惡心理,并使人逐漸突破道義、法律的束縛,走入歧途。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摘自宋·包拯 《孝肅奏議集·乞不用贓吏》
釋義
廉潔公正的官吏,是民眾的表率;貪贓枉法的官吏,是民眾的盜賊。
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
——摘自明·洪應明 《菜根譚》
釋義
真正廉潔的人,并非是為求得廉潔的名聲,標榜自己廉潔的人無非在掩飾自己的貪婪;絕頂巧妙的方法不需要玩弄手段,玩弄手段的人反而凸顯了自己笨拙。
居官有二語,曰:唯公則生明,唯廉則生威。居家有二語,曰:唯恕則情平,唯儉則用足。
——摘自明·洪應明 《菜根譚》
釋義
在朝做官有兩句格言:只有公正無私才能明斷是非,只有操守清廉才能樹立威信。治家理事也有兩句格言:只有寬容體諒才能情緒平和,只有儉樸節約才能物用充足。
此語意在說明,清明有威望的官吏,不僅需要智慧,而且要有良好的品德,如此才能樹立威信,以德服人。每日處在同一屋檐下的家庭成員之間難免會發生沖突,只要多一分寬容、諒解,就能和睦相處。持家也要勤儉節約,對日常生活要有所計劃,如此才能物用充足。
貪愎喜利,則滅國殺身之本也。
——摘自《韓非子·十過》
釋義
貪心固執,貪圖小利,這是殺身亡國的禍根。
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摘自《韓非子·六反》
釋義
貪念就像火星,不遏制就會迅速蔓延;欲望就像河水,不遏制就會洪水滔天。
此語喻人要常思貪欲之害,給心靈加上一把鎖,將“貪心”“私欲”牢牢鎖住,做到廉潔自律,忠國為民。
知足則樂,務貪必憂。
——摘自北宋·林逋 《省心錄》
釋義
人能知足就會快樂,貪得無厭得到的必定是憂患。
不私而天下自公。
——摘自東漢·馬融 《忠經·廣至理章》
釋義
居上位的人如果能秉公辦事、不懷私心,天下百姓自然也就一心為公。
貪榮嗜利,如飛蛾之赴燭,蝸牛之升壁,青蠅之逐臭,而曰“我能立大節、辦大事”,其誰能信之?
——摘自南宋·羅大經 《鶴林玉露》
釋義
貪戀榮耀酷愛錢財,就像飛蛾撲火、蝸牛爬墻壁、蒼蠅追逐腐臭,還說“我能樹立大氣節、承辦大事情”,有誰能相信?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摘自明·陳繼儒 《小窗幽記·集醒篇》
釋義
看輕財物就能團結人,嚴于律己就能讓人信服,度量寬大就能得人心,身先士卒就能率領眾人。
夫居官守職以公正為先,公則不為私所惑,正則不為邪所媚。凡行事涉邪私者,皆由不公正故也。至公至正,雖有邪私,亦不為媚惑矣。
——摘自明·汪天錫 《官箴集要》
釋義
身居官位,忠于職守,應該把公正放在首位,公正就不會被私利所誘惑,正直就不會被奸邪所迷惑。凡是做事涉嫌奸邪、謀私的,都是由于缺乏公正。如果能做到公正,即使有奸邪、私利出現,也不會被迷惑。
一是律己以廉,二是撫民以仁,三是存心于公,四是蒞事以勤。
——摘自南宋·真德秀 《西山政訓》
釋義
一要以廉潔要求自己,二要以仁德愛護百姓,三是心中要常存公義,四是處理政事要勤奮。
廉、仁、公、勤是官員必須具備的品質,而“律己以廉”為四事之首。貪污對于官員來說具有毀滅性。一個官員縱使有許多優點、成績,但若在廉潔上出了問題,也只能被“一票否決”。
以私害公,非忠也。
——摘自《左傳·文公六年》
釋義
以私利損害集體利益,是不忠誠的。
由于人性中的貪欲使然,以私害公者一直存在。為了治理這一亂象,一要保障制度的嚴密性,二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使以私害公者明白一切貪污腐敗的行為只會帶來身敗名裂的結果。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摘自《論語·子路》
釋義
(管理者)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百姓也會自覺遵行;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百姓也不會服從。
欲當大任,須是篤實。
——摘自宋·朱熹、呂祖謙 《近思錄·處事之方》
釋義
想要擔當重任,必須忠誠老實。
畏能止禍,足能止貪。
——摘自《六事箴言》
釋義
畏懼戒慎能防止災禍,知足常樂能遏止貪婪。
從來有名士,不用無名錢。
——摘自宋·陳與義 《王應仲欲附張恭甫舟過湖南久不決今日忽聞遂》
釋義
自古以來,那些有名望的官吏,從來不會使用沒有正當來歷的錢財。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摘自南朝·范曄 《后漢書·樂羊子妻傳》
釋義
有志之士不會喝盜泉中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
——摘自《禮記·雜記下》
釋義
財物有余而民眾生活不足,君子認為是可恥的事情;眾人平均分東西,自己卻多拿一倍,君子認為是可恥的事情。
公生明,偏生暗。
——摘自《荀子·不茍》
釋義
公正產生廉明,偏私產生昏暗。
欲人不知,莫若無為;欲無悔吝,不若守慎。
——摘自唐·姚崇 《辭金誡》
釋義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要想沒有悔恨,不如保持謹慎。
為官者若想讓人生不后悔,就要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
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
——摘自西漢·韓嬰 《韓詩外傳》
釋義
聰明的人不會去做一些他不應當做的事情,廉潔的人不會去追求他本不應當得到的利益。
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基。
——摘自《周書·裴俠傳》
釋義
清廉是為官的根本,儉樸是立身處世的基礎。
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人心。
——摘自明·凌濛初 《初刻拍案驚奇》
釋義
喝白酒會使人臉面變紅,貪圖黃金能使人良心變黑。
幣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摘自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晉紀》
釋義
豐厚的禮物,甜蜜的話語,這是古人最警惕的。意指要警惕有人處心積慮地討好你。
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
——摘自《墨子·修身》
釋義
君子處世的原則是,貧窮時表現出廉潔,富足時表現出恩義,對生者表示出慈愛,對死者表示出哀痛。這四種品行不能是裝出來的,而必須是自身具備的。
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欲,俱可以殺身。
——摘自北宋·林逋 《省心錄》
釋義
過于追求功名官位、貨物錢財、動聽聲音、美麗女色,都可稱為貪欲,都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心如欲壑,后土難填。
——摘自《國語·晉語八》
釋義
人心里的欲望就像深谷一樣,再多的土也難以填滿。說明人一旦被欲望控制,就會一步步走向深淵而身敗名裂。
無德而賄豐,禍之胎也。
——摘自東漢·王符 《潛夫論·遏利》
釋義
沒有道德的人擁有豐厚的財物,就埋下了災禍的根源。說明人生在世必須嚴以律己,講求道德。
廉則貧也,貪則亡也,庸則賤也,名則禍也。止者不禍,予者消災,舍即得焉。
——摘自唐·狄仁杰 《宦經》
釋義
廉潔必然導致貧窮,貪婪容易走向滅亡,平庸會讓人看不起,名聲大了會招來禍患。對于財富的攫取要有分寸,勿太貪心,當止則止,當斷則斷,舍得即得到。
或為朋援,或為鷹犬,茍得祿利,略無愧恥。吁,可駭哉!吾愿汝等不廁其間。
——摘自北宋·賈昌朝 《誡子孫》
釋義
有的結成黨羽,有的成為走狗,只要能得到功名利祿,他們哪里知道什么是廉恥。唉,真是讓人驚駭啊!我希望你們千萬不要與這些人為伍。
儉可養廉,靜能生悟。
——摘自清·王永彬 《圍爐夜話》
釋義
節儉樸素可以養成清廉的作風,在靜默中可以產生頓悟。
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而其本在于養廉。
——摘自明·顧炎武 《與公肅甥書》
釋義
要正朝廷必須先正百官,應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旨,而其根本在于培養并保持廉潔的美德。
禮下于人,必有所求。
——摘自明·王錂 《春蕪記》
釋義
向人恭敬行禮或者贈送禮物,一定是有事情求其幫助。
心能辨是非,處事方能決斷;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污。
——摘自清·王永彬 《圍爐夜話》
釋義
心中能夠明辨是非,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才能毫不猶豫地決斷;做人不忘記廉恥,在社會上立身就不會做出品行低下的事。
社會很復雜,有時是非難辨,須培養自己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如此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以正確的方式避開危險,獲得成功。人要常懷禮義廉恥之心,才不至于犯錯,掉入污泥之中。
惟開支甚巨,恒慮入不敷出。而又自矢清廉,決不敢于俸祿而外,妄取民間或下僚分毫。
——摘自清·林則徐 《不取污手之錢》
釋義
只是開支太大,總覺得收入少支出多。我曾經發誓要做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員,決不能在自身所得的俸祿之外,去掠取民間和下屬的一分一毫。
嘉謀定國垂青史,盛事傳家有素風。
——摘自宋·蘇軾 《題永叔會老堂》
釋義
有好的謀略使得國家安定必然名垂青史,在太平盛世能夠傳承廉潔的家風品質。
貪于近者則遺遠,溺于利者則傷名。
——摘自唐·房玄齡等 《晉書·宣帝紀》
釋義
只貪圖眼前的利益,就會失去長遠的利益;沉溺于物質利益,就會損害名譽。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
——摘自《荀子·禮論》
釋義
人從出生開始,便有了欲望,如果欲望不能得到滿足,就不得不去追求,但若追求沒有限度、標準,便可能發生斗爭。
風俗日趨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喪其廉恥,漸至消亡,安得有講名節之大人,光爭日月。
——摘自清·王永彬 《圍爐夜話》
釋義
社會風氣日漸追求奢侈放縱,沒有停止的時候,如何才能出現一位有古代質樸風范的君子振臂一呼,改變江河日下的局面;世人清廉知恥之心將要淪喪,如何才能出現一位講名節的偉大人物,喚醒世人的廉恥之心,其德行可與日月爭輝。
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摘自南朝·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釋義
安于清貧是讀書人的本分,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樹干拋棄了呢?
人不能因為身份、地位的變化而改變原來的品行、志向,怎么能做了官就丟掉做人的根本呢!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摘自清·金纓 《格言聯璧·存養類》
釋義
發怒就像猛虎一樣容易傷人;貪欲如同深淵一樣難以填滿。
金玉貨財之說勝,則爵服下流。
——摘自《管子·立政九敗解》
釋義
如果身處上位的人貪財好利,下面的人一定會投其所好,有的人就會用錢財買到官爵,從而導致貪贓下流之徒參與政事。
奢靡之風,危亡之漸也。漆器不止,必金為之;金又不止,必玉為之。故諫者救其源,不使得開。
——摘自《新唐書·褚遂良傳》
釋義
奢侈靡費是國家危亡的征兆。如果喜好漆器而不予制止,發展下去必定會用金子來做器具;喜好金器而不予制止,發展下去必定會用美玉來做器具。因此,諫官必須在剛露出奢侈苗頭時進諫,不讓奢侈之風散播。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
——摘自《大學》
釋義
掌管軍政大權,心中卻想著將財富據為己有,必定是個小人。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摘自唐·房玄齡等 《晉書·陶潛傳》
釋義
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米薪俸,就低聲下氣地討好這些無能之輩呢!五斗米是晉代縣令的俸祿。此語比喻為人淡泊名利,不為功名利祿所動。
膏粱積于家,而剝削人之糠覈,終必自亡其膏粱;文繡充于室,而攘取人之敝裘,終必自喪其文繡。
——摘自清·金纓 《格言聯璧·悖兇類》
釋義
家中堆滿了精美的食物,還去搜刮別人的粗糙食物,最終會失去原有的精美食物;室內堆滿錦被繡服,卻還要搶奪別人的破衣爛衫,最終會失去原有的錦被繡服。喻貪欲不止,必定身敗名裂而一無所有。
廉不言貧,勤不言苦;尊其所聞,行其所知。
——摘自河南省內鄉縣衙東賬房的一副楹聯
釋義
真正廉潔的人從來不會講自己如何清貧,真正勤政的人也永遠不會抱怨自己如何辛苦;君子崇尚他所聽到的善言,努力踐行自己所認知的理念。此聯講清了為官者應具備的基本品德,即廉字打底、勤字當頭,崇德向善,知行合一。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摘自宋·司馬光 《訓儉示康》
釋義
許多人都以奢侈浪費為榮,而我獨以勤儉樸素為美。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摘自《宋史·范純仁傳》
釋義
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成良好的品德。
處貴則戒之以奢,持滿則守之以約。
——摘自唐·魏徵 《隋書·梁毗傳》
釋義
身份高貴要警惕奢侈的作風,家庭富足要遵守節約的準則。
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
——摘自《管子·形勢解》
釋義
懶惰而奢侈的人,會變得貧困;勤勞而節儉的人,會變得富足。
飽肥甘,衣輕暖,不知節者損福;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
——摘自北宋·林逋 《省心錄》
釋義
吃著甘美的飯菜,穿著輕暖的衣衫,不知道節儉,就會有損福報;大量積聚錢財,驕奢淫逸,不知收斂,一定會招來殺身之禍。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
——摘自明·洪應明 《菜根譚》
釋義
節儉是一種美德,但太過分就會變成吝嗇小氣、斤斤計較,反而有傷風雅之道;謙讓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但太過分就會變成屈膝諂媚、小心翼翼,反而多出一些巧詐的心思。
許多美德只要我們向前再跨一步,就會成惡習。謙讓固然是美德,過分謙讓就變成諂媚,所以孔子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見過分的謙恭,如同花言巧語和偽善面顏一樣,都是在令人不齒之列的。真理和謬誤,只是“失之毫厘”,卻往往“謬之千里”。節儉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但如果把節儉本身當成目的,那就是吝嗇了。
然則可儉而不可吝已。儉者,省奢,儉而不吝,可矣。
——摘自南北朝·顏之推 《顏氏家訓·治家篇》
釋義
可以儉省而不可以吝嗇。儉省,是合乎禮的節省;吝嗇,是在困難危急時也不體恤。如果能夠做到施舍而不奢侈,儉省而不吝嗇,那就很好了。
尚儉者開福之源,好奢者起貧之兆。
——摘自北魏·魏收 《魏書·李彪傳》
釋義
崇尚節儉,是獲得幸福的源泉;喜好奢侈,是貧窮開始的征兆。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摘自《尚書·大禹謨》
釋義
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我國古代圣賢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對于國家大事都盡心盡力。堯特別關心百姓,認為百姓挨餓受凍是由于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家,是自己的過錯;大禹新婚四天后毅然踏上治理水患的征途,一干就是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與百姓同甘共苦,終于治服洪水。古代圣賢的生活十分節儉,他們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由于堯、舜、禹在事業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
——摘自《曾國藩家書》
釋義
一家人只要勤勞節儉,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永遠不會貧賤。
君子以儉德辟難。
——摘自《周易·否卦》
釋義
君子以崇尚儉樸的美德而避開禍難。君子的儉樸能防微杜漸,更能使他在面臨危難時做到泰然自若,因為儉樸的美德有助于他渡過難關,化險為夷。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摘自《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釋義
勤儉是有德行的人共同擁有的品質;奢侈是萬惡中最大的罪惡。
靜則人不擾,儉則人不煩。
——摘自唐·李延壽 《南史·陸慧曉傳》
釋義
擁有一份平靜的心態,就不易受外界干擾;在生活中做到節儉,就不會有什么煩心事。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摘自唐·李商隱 《詠史》
釋義
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注:據《韓非子·十過》記載,秦穆公有一次問由余:“你說,古代君主使國家興盛和覆亡的原因是什么?”由余回答說:“由于勤儉而使國家興盛,由于奢侈而使國家覆亡。”后來,唐代詩人李商隱又取其意,寫成《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施而不奢,儉而不吝。
——摘自南北朝·顏之推 《顏氏家訓》
釋義
大方施舍別人,自己卻不奢侈。節儉過日子,卻不吝嗇。
奢侈之費,甚于天災。
——摘自唐·房玄齡等 《晉書·傅玄傳》
釋義
奢侈所浪費的財物,比天災還要嚴重。
傾家二字淫與賭,守家二字勤與儉。
——摘自《增廣賢文》
釋義
使一個家庭敗亡的兩個字:一是淫(喪德、傷身),二是賭(傾家蕩產)。能保住家庭的兩個字:一是勤(勤勞方能致富),二是儉(節儉才能興家)。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摘自《朱子家訓》
釋義
對于一碗粥或一碗飯,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于半根絲或半條線,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制作是很艱難的。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摘自《老子》第四十六章
釋義
最大的禍患莫過于不知足,最大的罪過莫過于貪得無厭。所以,懂得欲望有度,不貪得無厭,才能擁有恒久的滿足。
貧苦中毫無怨詈,兩國褒封;富貴時常惜衣糧,滿堂榮慶。
——摘自五代·陳摶 《心相篇》
釋義
貧苦中無怨言,會受到婆家、娘家的褒獎;富貴時還能勤儉持家,一定滿堂榮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