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李淵出生到李顯即位

長河落日:隋唐五代風云錄

第一章天和元年的長安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長安城里一片祥和。此時的北周王朝正處于宇文邕的統治之下,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然而,在這表面的平靜下,一股暗流正在涌動。

李淵就出生在這個看似平靜實則暗藏玄機的年代。他的家族背景顯赫,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北周建立后被追封為唐國公。父親李昞繼承了唐國公的爵位,在北周朝廷中擔任柱國大將軍。李淵的母親則是獨孤信的女兒,而獨孤信的另外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和隋文帝楊堅,這使得李家與北周皇室和未來的隋朝皇室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七月的長安,驕陽似火。在唐國公府的后宅里,一聲響亮的嬰兒啼哭打破了午后的寧靜。李淵誕生了,這個嬰兒的啼哭似乎預示著他不平凡的一生。李昞抱著襁褓中的兒子,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知道,這個孩子將繼承唐國公的爵位,肩負起家族的重任。

“老爺,給孩子取個名字吧。“乳母輕聲說道。

李昞沉思片刻,說道:“就叫'淵'吧,希望他能像深淵一樣有容乃大,將來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就在這時,一位身著華麗服飾的年輕人走了進來。他是楊堅,李淵的姨夫,也是未來的隋文帝。楊堅看著襁褓中的李淵,眼中閃過一絲異樣的光芒:“好一個英氣逼人的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李昞微笑著說:“但愿如此。不過現在,我只希望他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楊堅點點頭,轉身離開了房間。他的心中卻在盤算著另一件事:這個孩子將來或許會成為我奪取天下的助力,也可能成為我的對手。無論如何,我必須密切關注他的成長。

時光荏苒,轉眼間李淵已經七歲了。這一年,李昞因病去世,年幼的李淵繼承了唐國公的爵位。失去父親的李淵雖然悲痛,但他知道自己不能消沉,必須堅強起來,肩負起家族的重任。

在楊堅和獨孤皇后的照顧下,李淵逐漸成長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少年。他不僅熟讀經史子集,還精通騎馬射箭,武藝高強。楊堅看著李淵的成長,心中暗暗稱奇:這個孩子的天賦和努力遠超常人,將來必成大器。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決定親征北齊,統一北方。年僅十歲的李淵聽說后,心中熱血沸騰,也想隨軍出征,為國效力。然而,他的請求被楊堅拒絕了:“你現在還太年輕,等你長大了,有的是機會為國效力。“

李淵雖然失望,但他知道楊堅是為他好。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學習文韜武略,等待著屬于自己的時機。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了北方。李淵聽到這個消息后,興奮不已。他知道,這只是開始,更大的挑戰還在后面。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太子宇文赟即位,是為北周宣帝。宇文赟荒淫無道,不理朝政,導致民怨沸騰。楊堅趁機掌握了朝中大權,成為北周的實際統治者。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去世,年僅八歲的太子宇文闡即位,是為北周靜帝。楊堅以丞相的身份輔政,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權力。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楊堅廢黜北周靜帝,建立隋朝,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李淵雖然對北周的滅亡感到惋惜,但他也明白,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隋文帝即位后,任命李淵為千牛備身,成為皇帝的禁衛武官。李淵知道,這是楊堅對他的信任和重用,他必須好好表現,不辜負這份期望。

在隋朝初期,李淵先后擔任過譙州、岐州、隴州刺史等職務,在地方上積累了豐富的治理經驗。他勤政愛民,深得百姓的愛戴。同時,他也密切關注著朝中的局勢,等待著屬于自己的機會。

仁壽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去世,太子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隋煬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導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山東長白山農民首先發動起義,隨后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形成了波瀾壯闊的隋末農民大起義。李淵看著天下大亂的局面,心中暗暗思索:這或許是我成就大業的時機。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煬帝第二次征伐高句麗時,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起兵反隋。李淵奉命前往弘化郡(今甘肅慶陽)鎮守,兼知關右諸軍事。在這個位置上,李淵開始廣交天下豪杰,暗中積蓄力量。

然而,李淵的舉動引起了隋煬帝的猜疑。有一次,隋煬帝在巡游時召見李淵,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便問李淵的外甥女王氏:“你舅舅怎么遲遲不來?“王氏回答說:“舅舅生病了,所以無法前來。“隋煬帝聽后冷笑一聲:“病得要死了嗎?“

李淵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恐懼。他知道隋煬帝已經對他產生了懷疑,必須想辦法消除這種疑慮。于是,他開始故意飲酒作樂,收受賄賂,裝出一副胸無大志的樣子。隋煬帝見此情景,漸漸放松了對李淵的警惕。

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煬帝任命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命其剿滅活躍在山西和河東的起義軍。李淵率軍到達龍門(今山西河津市)時,遭遇了毋端兒的叛軍。雙方在霍邑(今山西霍州市)展開激戰,李淵大敗叛軍,斬殺萬余人,俘虜六萬多人,毋端兒戰死。此戰后,李淵被升任為右驍衛將軍。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煬帝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同時任命王威和高君雅為副留守,讓他們監視李淵。李淵知道,這是隋煬帝對他的又一次考驗。他表面上不動聲色,暗中卻加快了準備起義的步伐。

在太原期間,李淵結識了晉陽令劉文靜和晉陽宮監裴寂,三人成為了莫逆之交。劉文靜和裴寂都看出李淵有四方之志,便竭力結交,并與李世民暗中謀劃起兵的事宜。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馬邑(今山西朔州市)鷹揚府校尉劉武周發動兵變,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據馬邑而自稱天子,國號定楊。三月,劉武周攻破樓煩郡,進占汾陽宮,并與突厥勾結,圖謀南下爭奪天下。

隋煬帝聞訊后大怒,要提李淵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勢下,李淵對李世民說:“事急矣,可舉事。“其周圍的心腹裴寂、許世緒、武士彟等也紛紛勸李淵起兵,李淵終于下定了反隋的決心。

于是,李淵借口防備劉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旬日之內募集到數千人。隨后,李淵派人往河東召回其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淵招兵買馬,懷疑李淵“有異志“,便密謀騙李淵父子到晉祠祈雨,除掉李氏,向隋煬帝邀功請賞。不料,這一密謀被晉陽鄉長劉世龍獲悉,告知了李淵。

五月十五日,李淵、李世民先發制人,指使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告發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結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將二人囚禁。五月十七日,恰巧數萬突厥軍隊進攻晉陽,李淵立刻名正言順地命人將兩人推出斬首。

同時,李淵又設下空城計,“開諸城門“,嚇退了突厥的軍隊。接著,李淵開始作起兵反隋的準備工作。

六月初五日,李淵在晉陽設起義堂(亦稱號令堂),將軍隊分為三軍,統稱“義士“。裴寂等尊稱李淵為“大將軍“。十四日,李淵在晉陽建大將軍府,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率左軍;以次子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率右軍;以四子李元吉為姑臧公,統率中軍。

七月初四日,李淵在晉陽宮城東的乾陽門街軍門前豎白旗誓師,并任命四子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郡守,讓其留守晉陽。李淵在誓文中歷數了隋煬帝楊廣的種種罪惡,宣布要“興甲晉陽,奉尊代邸,掃定咸洛,集寧寓縣“。

初五日,李淵親率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義師甲士3萬自太原揮兵南下,直指關中。李淵知道,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他成就大業的開始。他望著遠方的天空,心中默念:父親,孩兒今天終于要實現您的遺愿,開創一番大事業了。

第二章隋末風云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李淵率領三萬大軍從晉陽出發,踏上了反隋的征程。此時的隋朝已經搖搖欲墜,各地起義軍風起云涌,隋煬帝遠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無力顧及關中地區。

李淵的軍隊一路南下,首先遇到的挑戰是霍邑(今山西霍州市)守將宋老生。宋老生率領兩萬精兵鎮守霍邑,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李淵率軍到達霍邑城下后,發現宋老生據城死守,不肯出戰。

李淵知道,這樣耗下去對自己不利。于是,他采用了李世民的計策,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各率一軍,分別埋伏在霍邑城的東、南兩門之外,自己則率領少量騎兵在城下挑戰,引誘宋老生出城。

宋老生果然中計,率領全部人馬出城迎戰。李淵假裝不敵,率軍后退,宋老生乘勝追擊。就在這時,李建成和李世民率軍從兩翼殺出,將隋軍團團圍住。宋老生這才發現中了埋伏,想要退回城中,但為時已晚。最終,宋老生被李世民斬殺,霍邑城落入李淵手中。

霍邑之戰是李淵起兵后的第一場大勝,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李淵入城后,安撫百姓,開倉放糧,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護。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贏得百姓的支持,才能成就大業。

此后,李淵率軍繼續南下,一路上勢如破竹,先后攻克了臨汾、絳郡(今山西新絳縣)等地。九月,李淵率軍抵達黃河岸邊,準備渡河進入關中。

此時,鎮守河東(今山西永濟市)的隋將屈突通率軍阻擋,李淵派李建成率軍圍攻河東,自己則率領李世民等將領渡河,直取長安。

李淵渡河后,關中各地紛紛響應,許多郡縣主動歸降。李淵的軍隊迅速壯大,很快就逼近了長安城下。十一月初九日,李淵率軍攻陷長安,立隋煬帝之孫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改元義寧。李淵自封為唐王、大丞相、錄尚書事,掌握了朝政大權。

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五月,隋恭帝被迫禪位于李淵,李淵即皇帝位于長安太極殿,國號為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唐朝建立后,天下并未太平。此時,全國各地還有許多割據勢力,如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江淮的杜伏威等。李淵知道,要統一天下,必須逐一消滅這些割據勢力。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李淵任命李世民為元帥,率軍攻打盤踞在隴西的薛舉、薛仁杲父子。李世民采用“堅壁清野“的戰術,與秦軍相持六十余日,最終在淺水原大敗秦軍,薛仁杲投降,隴西平定。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北方軍閥劉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率軍南下,接連攻破唐朝數座城池,直取晉陽。李元吉不敵,棄城逃往長安。李淵聞訊后大驚,想要放棄河東地區,退守關中。但李世民堅決反對,他認為晉陽是唐朝的龍興之地,不能輕易放棄。于是,李淵任命李世民為元帥,率軍反擊劉武周。

李世民率軍到達前線后,采取了“避其鋒芒,擊其惰歸“的戰術,與劉武周的大將宋金剛相持數月。最終,在柏壁(今山西新絳縣西北)一戰中,李世民大敗宋金剛,劉武周逃往突厥,后被突厥所殺。河東地區得以平定。

就在李世民平定劉武周的同時,李淵派使者招降了李密。李密是瓦崗軍的首領,實力強大,但在與王世充的交戰中失利,走投無路之下,只好歸降唐朝。李淵任命李密為光祿卿、上柱國,封邢國公,但李密心懷不滿,不久后便叛唐出逃,被唐軍追殺于熊耳山(今河南盧氏縣南)。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的王世充。王世充據城固守,李世民久攻不下。此時,河北的竇建德擔心唇亡齒寒,率軍十萬前來救援王世充。李世民留下李元吉繼續圍攻洛陽,自己則率領三千五百精銳騎兵在虎牢關(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阻擊竇建德。

虎牢關之戰是唐朝統一戰爭中的關鍵一戰。李世民利用地形優勢,堅守不出,同時派輕騎騷擾竇建德的糧道。竇建德求戰不得,士氣低落。最終,李世民抓住戰機,率軍直沖竇建德的中軍大營,竇建德大敗被俘。王世充見大勢已去,只好開城投降。

虎牢關之戰后,竇建德被押往長安斬首,他的部下劉黑闥等人再次起兵反唐,占據了河北大部分地區。李淵派李建成和李世民率軍前往平叛。李建成采用了“剿撫并用“的策略,最終擊敗了劉黑闥,河北地區得以平定。

在唐朝統一戰爭的過程中,李淵手下的將領們立下了赫赫戰功。其中,秦瓊、程咬金、羅士信、蘇定方、李勣等人表現尤為突出。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隋末唐初名將。他原是隋將張須陀的部下,后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成為李密的親信。李密失敗后,秦瓊歸降王世充,但他看不起王世充的為人,不久后便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了李世民。

程咬金,原名咬金,后更名知節,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人。他原是瓦崗軍的將領,李密失敗后歸降王世充,后與秦瓊一起投奔李世民。程咬金為人豪爽,武藝高強,在戰場上總是沖鋒在前,深受李世民的信任。

羅士信,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隋末唐初猛將。他原是隋將張須陀的部下,后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李密失敗后,羅士信歸降王世充,后又投奔李世民。羅士信勇猛無比,在戰場上常常以一當十,但也因此多次受傷。

蘇定方,名烈,以字行世,冀州武邑(今河北衡水)人。他少年時就驍勇善戰,常隨父親在鄉里討捕盜賊。隋末大亂時,蘇定方曾投奔竇建德、劉黑闥等起義軍領袖,在為劉黑闥攻池掠地時,蘇定方每次都能立功。劉黑闥失敗后,蘇定方選擇歸隱鄉里。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市東明縣)人,唐初名將。他原是瓦崗軍的將領,與李密關系密切。李密失敗后,李勣歸降唐朝,李淵賜姓李,改名李世勣。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后來又改名李勣。

這些將領在唐朝統一戰爭中各展所長,為唐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淵對他們十分器重,不僅賜予高官厚祿,還經常與他們商議軍國大事。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羅士信在攻打洺州(今河北永年縣)的戰斗中陣亡,年僅二十二歲。李淵得知后十分悲痛,追封他為郯國公。羅士信的早逝是唐朝的一大損失,但他的英勇事跡卻在軍中廣為流傳,激勵著將士們奮勇殺敵。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朝基本統一了全國。李淵論功行賞,大封功臣,秦瓊、程咬金、李勣等人都被封為國公,享受極高的待遇。李淵知道,沒有這些將領的浴血奮戰,就沒有唐朝的今天。

然而,隨著天下逐漸太平,李淵的心中卻開始不安起來。他發現,李世民的勢力越來越大,在軍中的威望甚至超過了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作為太子,自然對李世民的勢力感到威脅,兄弟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李淵明白,太子和秦王之間的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導致一場內亂。他多次試圖調解,但效果甚微。最終,他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來平衡兩人的勢力,比如任命李建成處理朝政,同時讓李世民繼續領兵出征。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大軍南下,侵犯唐朝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率軍出征,同時將李世民的部將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人調往李元吉軍中,以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李淵同意了這個建議。

李世民得知后,意識到自己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決定先發制人,在玄武門設下埋伏,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淵得知玄武門之變的消息后,既震驚又悲痛。他知道,自己的三個兒子自相殘殺,都是因為自己處理不當所致。面對李世民的勢力,他別無選擇,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將朝政大權交給了他。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李淵傳位于太子李世民,自己退居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改元貞觀。李淵雖然失去了皇位,但他知道,唐朝有李世民這樣的皇帝,一定會更加繁榮昌盛。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四月,李淵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一作太安宮)。在這里,他度過了自己的晚年。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淵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歲。他的一生波瀾壯闊,從一個七歲喪父的幼童,成長為唐朝的開國皇帝,開創了一個偉大的王朝。

李淵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將他安葬在獻陵。李世民跪在父親的靈前,淚流滿面地說:“父皇,您放心吧,兒臣一定會繼承您的遺志,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李淵雖然已經離世,但他開創的唐朝卻剛剛開始它的輝煌歷程。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統治下,唐朝逐漸走向繁榮富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而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也被后世尊稱為“唐高祖“,永遠被人們銘記。

第三章大唐開國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改元貞觀。李淵退居太上皇,唐朝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即位后,任用賢能,虛心納諫,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在唐太宗的統治下,唐朝的國力日益強盛,疆域不斷擴大。唐太宗任命房玄齡、杜如晦為宰相,人稱“房謀杜斷“;任命魏征為諫議大夫,虛心聽取他的意見;同時,他還重用了一批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如李靖、李勣、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等人。

在這些將領中,李靖和李勣尤為突出。李靖是唐初名將,善于用兵,著有《李衛公兵法》,被譽為“初唐第一名將“。李勣則是一位全能型的將領,既能運籌帷幄,又能沖鋒陷陣,是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然而,在貞觀年間初期,蘇定方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他雖然在唐滅東突厥的關鍵戰役——陰山之戰中立下了戰功,但此后二十多年卻未參與重大戰事。直到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蘇定方才開始嶄露頭角,成為唐朝的一位重要將領。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傳位太子李治,是為唐高宗,改元永徽。唐高宗即位后,繼續推行唐太宗的政策,唐朝的國力進一步增強。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高句麗(時稱高麗)聯合百濟、靺鞨出兵侵犯新羅北境,占領了三十三座城池。新羅王春秋派人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李治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蘇定方迎擊高句麗。

蘇定方率軍征討高句麗,取得了大勝,因功升任右屯衛將軍,受封為臨清縣公。這是蘇定方在唐高宗時期的第一次重要戰功,也是他軍事生涯的轉折點。

同年,唐高宗任命程知節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為前軍總管,率軍征討西突厥。唐軍行至鷹娑川(今新疆開都河上游裕勒都斯河谷)時,與西突厥主力遭遇,雙方展開激戰。蘇定方率五百精兵奇襲敵營,大敗西突厥軍,斬殺一千多人,繳獲大量鎧甲兵器和牛馬。

然而,唐軍副總管王文度嫉妒蘇定方的功勞,向程知節謊報軍情,并假傳詔令不許軍隊深入敵軍腹地。蘇定方勸說程知節不要聽從王文度的命令,但程知節猶豫不決,最終唐軍無功而返。戰后,程知節被免職,王文度被除名,蘇定方則受到了唐高宗的嘉獎。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再次率軍征討西突厥。蘇定方率軍從金山(今蒙古國西部阿爾泰山)北出兵,先攻擊西突厥處木昆部,大破敵軍。處木昆部首領嬾獨祿率領一萬多兵眾投降,蘇定方接受并安撫他們,從中調用一千騎兵,一起向曳咥河(今新疆北部額爾齊斯河)進攻。

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率領十萬大軍迎戰。蘇定方手下只有一萬士兵,但他毫無懼色,讓步兵占領制高點,用密集的長矛對著外面,自己則率領精壯騎兵在北邊平地擺陣。突厥軍三次進攻都失敗,蘇定方趁亂反攻,激戰三十里,斬殺突厥數萬人,突厥軍潰逃。

第二天,蘇定方整軍前進,西突厥五弩失畢部眾全部投降,阿史那賀魯只帶著幾百起兵向西逃走。蘇定方命令副將肖嗣業和回紇首領婆潤率軍追擊,自己則率領新投降的軍隊攔截突厥軍后路。

當時天降大雪,平地積雪達二尺,許多將領建議等雪停后再追擊。蘇定方卻說:“敵人仗著大雪,以為我們不能追擊,一定會放松警惕。我們應該趁此機會,出其不意地攻擊他們。“于是,蘇定方率軍冒雪追擊,經過長途跋涉,終于在雙河(今新疆博樂市)追上了阿史那賀魯。

蘇定方率軍逼近阿史那賀魯的駐地金牙山,當時阿史那賀魯正在打獵,毫無防備。蘇定方縱兵突襲,大敗西突厥軍,阿史那賀魯逃往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帶)。最終,阿史那賀魯被石國擒獲,送給了唐軍。

西突厥滅亡后,唐朝在西域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加強了對西域地區的統治。蘇定方因功被唐高宗升為左驍衛大將軍,封邢國公,另封其子蘇慶節為武邑縣公。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的思結闕首領都曼率領疏勒(今新疆西南部喀什一帶)、朱俱波(今新疆西南部葉城一帶)、喝槃陀(又稱蔥嶺國,今新疆西南部塔什庫爾干一帶)三國反叛唐朝。唐高宗任命蘇定方為安撫大使,率軍前往平叛。

蘇定方率軍到達葉葉水(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的錫爾河)時,都曼已經在馬頭川筑營據守。蘇定方挑選一萬精兵、三千騎兵進行突襲,一天一夜疾馳三百里,抵達敵營。都曼驚慌應戰,大敗后逃到馬保城。蘇定方率軍追擊,圍困馬保城,都曼走投無路,只好將自己捆起來投降。

次年春天,蘇定方將都曼押回洛陽,在乾陽殿向唐高宗獻俘。有關官員請依法論處,但蘇定方以自己已答應免了都曼死罪為由,磕頭請求唐高宗同意。唐高宗為保蘇定方信義,答應并赦免了都曼。蔥嶺以西從此平定,唐朝的疆域進一步擴大。

同年,新羅王金春秋向唐朝求救,稱百濟聯合高句麗攻打新羅。唐高宗任命蘇定方為神丘道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大軍十萬人討伐百濟。

蘇定方率軍從城山(今山東省榮成市東部海邊)渡海到熊津江口(今朝鮮半島南部錦江口)。百濟軍沿江屯兵,蘇定方從左岸出兵,沿山列陣,與敵軍交戰。百濟軍戰敗,死了數千人。唐軍趁著潮漲前進,戰船首尾相連,擂鼓吶喊助威,蘇定方率領步兵、騎兵夾江并進,直逼真都城。

百濟出動全部兵力來迎戰,蘇定方率大軍大敗百濟軍,斬殺俘虜一萬多人,乘勝攻進外城。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和太子扶余隆向北逃走。蘇定方帶兵包圍了都城,扶余義慈的兒子扶余泰自立為王,率余下的兵士堅守都城。

扶余義慈的孫子扶余文思見大勢已去,于是率人拉著繩子溜下城,很多人跟著他,扶余泰無法阻止。蘇定方趁機命令士兵登上城墻,豎起唐朝旗幟。于是扶余泰開門請求投降,百濟將領禰植和扶余義慈歸降,扶余隆和眾城主也都來投誠。百濟平定,唐高宗加授蘇慶節為尚輦奉御。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十一月,蘇定方在洛陽紫微城正門則天門向唐高宗獻俘,百濟國王扶余義慈等五十八人被押解到洛陽。唐高宗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儀式,賜天下“大酺三日“,并對蘇定方賞賜無數。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五月,唐高宗任命蘇定方為平壤道大總管,率軍征討高句麗。蘇定方在浿江(今朝鮮大同江)打敗高麗的軍隊,奪取馬邑山作為營地,進而包圍平壤。然而,由于天氣惡劣,大雪紛飛,新羅的援兵和糧草都沒有按時到達,蘇定方最終未能攻克平壤,只好班師回朝。

龍朔三年(公元663年)五月,吐蕃和吐谷渾發生沖突,吐谷渾戰敗,吐谷渾可汗慕容諾曷缽與弘化公主率領數千帳部眾投奔唐朝。六月,唐高宗任命蘇定方為涼州安集大使,震懾吐蕃、吐谷渾。蘇定方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穩定局勢,使邊境地區恢復了和平。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蘇定方在邊疆病逝,終年七十六歲(一作六十七歲)。唐高宗得知后十分悲痛,責備大臣沒有及時告知他蘇定方去世的消息。他表示蘇定方對國家有功,按例應該褒獎追贈,于是下詔追贈蘇定方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追謚為“莊公“。

蘇定方的一生為大唐拓土萬里,“前后滅三國,皆生擒其主“,史無前例地將帝國的版圖向西拓至中亞咸海,向東延伸至朝鮮半島南部。他的軍事才能和忠誠品格深受唐高宗的賞識和信任,成為了唐朝中期的一位杰出將領。

在蘇定方征戰西域的同時,李勣也在遼東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去世,其子淵男生、淵男建、淵男產爭權,高句麗內部大亂。唐高宗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征討高句麗。

李勣采取了穩扎穩打的策略,逐步推進,先后攻克了高句麗的多座城池。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李勣率軍攻克平壤,俘虜了高句麗國王高藏和淵男建等人,高句麗滅亡。唐朝在高句麗故地設立了安東都護府,加強了對東北地區的統治。

李勣回到長安后,受到了唐高宗的隆重接待。唐高宗任命他為太子太師,位極人臣。李勣雖然功高蓋主,但他為人謙遜,從不居功自傲,深受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信任。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李勣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陪葬昭陵,并仿照漢代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他修建了象征陰山、鐵山的陵墓,以表彰他的功績。

李勣的一生歷經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為唐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不朽功勛。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唐高宗統治時期,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然而,隨著武則天逐漸掌握朝政大權,唐朝的政治格局開始發生變化。武則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她聰明機智,善于權謀,逐漸在朝中建立了自己的勢力。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東都洛陽貞觀殿病逝,終年五十五歲。臨終前,他留下遺詔,命太子李顯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處分。宰相裴炎為顧命大臣,受遺詔輔政。

唐高宗的去世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他在位期間,繼續推行貞觀之治的政策,使唐朝的國力進一步增強。同時,他還通過一系列軍事行動,擴大了唐朝的疆域,使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唐高宗去世后,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改元嗣圣。然而,唐中宗在位僅一個多月,就因與武則天發生沖突,被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武則天隨后立第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但朝政大權仍掌握在武則天手中。

武則天的掌權標志著唐朝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她后來廢唐睿宗,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然而,無論唐朝的政治格局如何變化,李淵開創的大唐基業卻始終穩固。唐朝歷經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多個繁榮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之一。而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也被后世永遠銘記。

第四章貞觀長歌

唐中宗李顯即位后,改元嗣圣,尊武則天為皇太后。然而,李顯年輕氣盛,想要擺脫母親的控制,實現真正的君臨天下。他打算任命岳父韋玄貞為侍中,并授予乳母的兒子五品官。這種用人唯親的做法遭到了宰相裴炎的反對。

李顯憤怒地說:“我就算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什么不可以,何況一個小小的侍中!“武則天得知后勃然大怒,于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召集百官于乾元殿,宣布廢黜李顯為廬陵王,另立第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唐睿宗即位后,武則天仍然把持朝政,唐睿宗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武則天隨后開始清洗李唐宗室和反對她的大臣,鞏固自己的權力。在這場政治風暴中,許多李氏皇族和唐朝功臣的后代都遭到了迫害。

武則天的專權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唐朝開國功臣徐世勣(李勣)之孫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徐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以駱賓王為記室,發布了著名的《討武曌檄》。

然而,徐敬業的起兵很快就被武則天派李孝逸率領的大軍鎮壓下去。徐敬業兵敗被殺,他的首級被送到洛陽示眾。武則天隨后追削徐敬業祖父和父親的官職封爵,掘墓砍棺,恢復其本姓徐氏。

徐敬業的失敗標志著反對武則天的勢力暫時被壓制。武則天進一步加強了對朝政的控制,并開始為自己稱帝做準備。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派人在洛水得到一塊白石,上刻“圣母臨人,永昌帝業“,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將其命名為“寶圖“,并加尊號為“圣母神皇“。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自稱“圣神皇帝“。唐睿宗被降為皇嗣,改姓武氏。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開創了武周政權。

武則天稱帝后,繼續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發展科舉制度,選拔人才;減輕農民負擔,促進經濟發展;加強邊防,鞏固國家統一。同時,她也重用了一批酷吏,鎮壓反對她的人,導致了一些冤案的發生。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人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殺死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

唐中宗復位后,恢復國號為唐,改元神龍,大赦天下。他追復李唐宗室的爵位,恢復被武則天改易的官名,同時也對張柬之等五人論功行賞,封他們為郡王。

然而,唐中宗復位后,朝政大權又落入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手中。韋皇后效仿武則天,想要臨朝稱制,安樂公主則想成為“皇太女“,繼承皇位。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六月,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在餅餡中投毒,害死了唐中宗李顯,終年五十五歲。

唐中宗死后,韋皇后秘不發喪,想要效仿武則天,自己稱帝。然而,她的野心很快就被李隆基(唐玄宗)和太平公主(武則天之女)發動的政變粉碎。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被殺,唐睿宗李旦再次即位。

唐睿宗即位后,立李隆基為太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八月,唐睿宗傳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退居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改元先天。至此,唐朝的皇權終于回到了李氏手中。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裁汰冗官,整頓吏治;抑制佛教,發展經濟;加強邊防,鞏固國防。在唐玄宗的統治下,唐朝進入了又一個繁榮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之一。在這個時期,唐朝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燦爛,國力強盛,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然而,唐玄宗晚年逐漸怠于政事,寵愛楊貴妃,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導致朝政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之久,給唐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雖然最終唐朝平定了叛亂,但國力已經大不如前。此后,唐朝逐漸走向衰落,最終在天祐四年(公元907年)被朱溫所滅,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雖然滅亡了,但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的國家之一。唐朝的文化、藝術、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一個七歲喪父的幼童,到繼承唐國公的爵位,再到在隋末亂世中起兵反隋,建立唐朝,李淵的一生波瀾壯闊。他的成功不僅在于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還在于他能夠順應歷史潮流,把握時機,最終成就了一番偉業。

李淵開創的唐朝雖然最終走向了滅亡,但它的影響卻一直延續至今。唐朝的文化、制度、藝術等方面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而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也被后世尊稱為“唐高祖“,永遠被人們銘記。

在唐朝的歷史長河中,秦瓊、程咬金、羅士信、蘇定方、李勣等將領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他們為唐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將領。他們的故事被后人傳頌,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李淵出生,到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李顯即位,再到唐玄宗開元盛世,唐朝經歷了從建立到鼎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李淵和他的后代們創造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淵的一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見證了北周的衰落、隋朝的興起和滅亡,以及唐朝的建立和初步發展。他的成功和失敗,都成為了后人寶貴的歷史經驗。而他開創的唐朝,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之一,永遠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川县| 区。| 彭水| 义马市| 永善县| 武穴市| 乌海市| 县级市| 大城县| 株洲县| 象州县| 梅州市| 若羌县| 冷水江市| 元阳县| 大同县| 晋州市| 安西县| 综艺| 互助| 西畴县| 章丘市| 新民市| 甘孜县| 万盛区| 庆安县| 临夏县| 兴国县| 维西| 横山县| 丹江口市| 黔西| 化州市| 高雄市| 上饶市| 山阳县| 尖扎县| 牡丹江市| 三河市| 临沂市| 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