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確認道:“你說白銀?中原自古缺銀,且沒有統一的重量、成色標準,那種東西怎么可能取代寶鈔,變成新的貨幣?”
夏原吉微微頷首,解釋道:“回稟陛下,貨幣天然不是金銀,但是金銀天然是貨幣。”
朱棣看向他,示意夏原吉繼續說下去。
夏原吉續道:“白銀作為貨幣有著顯著的優點,而且整個元朝,從成吉思汗到元順帝,遼闊的大地上的各國,都是承認金銀價值的。”
“銅的價值也認,只是銅作為貨幣太輕(價值低)了。”
“金作為貨幣,則太重(價值高)了。”
“白銀恰好在中間。”
朱棣點了點頭,同意了這個說法,但還是有一點不解:“但是我中原缺銀。”
“這和金本位是一樣的。”夏原吉喃喃說道:“大明缺少黃金,但是周圍的國家不缺,用朝貢貿易的方式,將周圍國家的黃金收集到大明的中央錢行。”
“如果不出意外,周圍國家的白銀也將大量流入大明。”
“最終的結果就是白銀的貨幣化。”
說到這里,他頓了一下,方才說道:“此外,若是寶鈔真的被百姓自發舍棄,大明回到物物交換的時代,那么大明將會從宋元時代的商品經濟,變成小農經濟,大量的百姓自給自足,沒有任何需求。”
“海外可以用來購買茶葉、絲綢、鋼鐵、瓷器的貨物只剩下金銀。”
“白銀總是比黃金多的。”
“最后的結果就是大量的白銀流入大明,現在金銀的比例是一比四,臣推算未來或許會達到一比十。”
朱棣瞇起眼,手輕輕敲打桌子上的硯臺,道:“沒有需求?海外不是還有香料、珠寶等番貨嗎?”
不說這事還好,一說這事,夏原吉的臉皮肉眼可見的抽了一下。
“陛下,番貨的價格正在逐年下降,尋常百姓對香料沒有多少需求,富貴人家這些年又因為下西洋,而得到了過量的番貨,一時消化不了。”
朱棣瞇起眼,語氣忽然變得危險:“你是要朕停止下西洋?”
自稱從“我”變成了“朕”。
這是警告。
下西洋的目的就是壟斷海上貿易,以前海上貿易屬于沿海走私商,還有江南陸商,雖然朱棣解決了沿海走私商,但是這些江南陸商怕是想要奪走壟斷權。
夏原吉到底是文臣,朱棣也不是完全信任。
“不是,只是太頻繁了。”夏原吉無奈道:“陛下不也因為倉庫的番貨過多,而將其當做俸祿發給我們嗎?”
朱棣:“……”
確實是這個道理。
鄭和船隊帶回來的番貨,全部流入了南京,再從南京流通到大明各地。
以大明龐大的市場,吃掉這些番貨問題不大,但是受限于物流條件,還是需要時間的。
但是鄭和下西洋實在太頻繁了。
三次下西洋幾乎都是回來稍作休整,就立刻再次出發。
這也是船隊不少人心生怨氣的原因。
這個問題上,朱棣確實不占理,他也就轉移話題,看向夏原吉,道:“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也預測到了未來大明經濟的走勢,為什么從來不和朕說這些?”
“臣不敢欺瞞陛下。”夏原吉叩首:“臣以為一代人就該做一代人的事,鈔法被百姓拋棄,白銀變成貨幣,大明財政出現問題……”
“這些都是兩三代人,乃至十代人之后的事情。”
“臣愚鈍,認為不該為了將來的困境,而引起現在的動亂。”
聞言,朱棣哦了一聲,譏諷道:“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你是這樣想的對吧?你是覺得朕太折騰了,應該垂拱而治,順其自然,與民更始對吧?”
夏原吉沒有說話。
這算是默認了。
見他如此,朱棣也沒有責怪,只是說道:“你們和太子一樣,都太保守了,覺得天下穩定勝過一切,你們就像是甘草,只想用溫和的手段來治理國家。”
夏原吉羞愧地垂下頭。
這也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想法,大明正處于國運上升期,只要保持穩定,那么就會順利發展,沒有必要折騰。
建文帝朱允炆不就是要削藩,要革除弊病,結果將自己折騰死了?
甚至可以往前。
漢、唐、宋、元……
歷朝歷代的天下大亂,根本原因還是君主太折騰了,像是漢文帝一樣不折騰,國家自然會富強起來。
想要千秋萬代的只有皇帝,百姓只想過完今生。
夏原吉就是這樣的人,雖然被朱棣戲稱為“甘草”,但是甘草也是良藥,只在于君主如何去用。
“也不怪你。”朱棣擺了擺手,“大刀闊斧地改革,本就不是你們臣子可以決定的,只是朕的太子也是甘草……”
朱棣冷哼了一聲,搖了搖頭,隨后將話題轉回了鈔法改革上:“總之,按照你的想法,發行金票,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引發大明的經濟危機,那你覺得該如何?”
“臣還是那句話,等寶鈔入土為安。”夏原吉躬身道。
朱棣罵道:“等寶鈔入土為安,朕也入土為安了!”
夏原吉垂下頭,在腹中組織語言,方才說道:“要么回收寶鈔,要么加速寶鈔的消亡。”
朱棣看向他,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夏原吉道:“前者可以模仿前元,命令百姓用寶鈔納稅,將所有的實物稅折算成寶鈔,讓他們用寶鈔交稅……”
“不可能!”
朱棣不等他說完,就立刻拒絕。
夏原吉連忙躬身,等到朱棣示意他繼續說,方才說道:“還有第二個辦法,那就是濫發寶鈔,當寶鈔多到一個地步的時候,百姓就會自發的拒收寶鈔,回到用銀、銅交易的狀況,只是這樣會損害朝廷的信譽,未來發行金票會有不少困難。”
朱棣一臉真誠地問道:“夏卿,難道就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大量回收寶鈔的嗎?”
夏原吉抬起頭,從朱棣的眼里看到了“白嫖”兩個字。
他有些無語,遲疑了一會,試探性的問道:“要不陛下用銅錢回購寶鈔?”
“不行。”
朱棣想也沒想就拒絕了。
夏原吉:“……”
或許是意識到自己此刻小氣的樣子有些丑陋,朱棣輕咳兩聲,找補道:“朕倒不是不舍得這點黃白之物,只是銅還需要拿去造炮,甚至連那口計劃要鑄造的大鐘,朕都暫時停了。”
夏原吉還能說什么,只能點頭,表示相信。
朱棣沉吟片刻,做出了決定:“金票發行事在必行,你去和姚廣孝他們好好商計,可以解決寶鈔的問題,就按你們說的解決,若是不行,那就只能強行上馬了!”
見朱棣如此堅持,夏原吉頷首稱是。
他這樣的臣子,有能力也有道德,唯一的缺點就是會“保全自己”,不敢大刀闊斧地做些什么。
反過來說,一旦君主想要大干一番,他們就是最好的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