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五一”假期前夕,我拿到了宋志平的《有效的經營者》書稿。這個書名似曾相識,讓我想起了“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20世紀60年代寫的一本書——《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在管理學界和企業界可謂如雷貫耳、影響卓絕,至今仍然膾炙人口,為各界人士津津樂道。
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聚焦的是管理者,泛指一切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可以是各個行業、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管理者,只要你是管人(包括自己)的人,讀了都有用。然而,你把全書讀完之后,可能會有種感覺,德魯克所講的管理者還是側重于企業內部的管理,他說的“卓有成效”也是指企業內部的人、財、物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實現效益最大化。這無疑是企業管理的根本,是管理學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基本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企業的經營環境越來越復雜,充滿了不確定性。企業不僅要做好內部的資源配置和利用,更要重視外部的市場機會,應對風險、迎接挑戰,做好資源整合與戰略謀劃。在這樣的背景下,宋志平的《有效的經營者》就顯得特別有意義。
“經營”是日本企業界、學術界頻繁使用的一個詞語。日本的“經營學”與美國主流學術界的“管理學”不太一樣,似乎更重視“做正確的事”,更多的是一種營造、謀劃和追求全局的成功。這個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以后,在學術界和企業界都產生了不小影響。在中國,如何經營并取得成功,已經成為企業家等經營者追求的目標,由此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善于中庸之道的中國人,把經營與管理放在一起,常用“經營管理”來闡述這兩個概念的合集。這樣就有了:經營是眼睛向外,主要處理好企業外部的事情,做正確的決策和獲取資源,目標是獲得效益;管理是眼睛向內,著重處理好企業內部的人、機、物、料的關系,目標是提高效率。這種說法乍聽上去似乎有點牽強,但仔細想來不無道理,這是中國人對發源于美國的“管理”和流行于日本的“經營”,在中國企業實踐基礎上的一種中國式解釋,很有中國特色。我贊成宋志平的建議:“我們企業負責人應該更加重視經營工作,可以把大量的管理工作下移給部下。”此刻對企業負責人來講,最重要的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做出正確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屬于“經營者”的工作,討論如何成為一名“有效的經營者”就顯得有特別的意義。
我和宋志平已經認識好多年了,過去我們都是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每年都有一定的交流。宋志平帶領北新建材、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取得了許多成績,他的一些企業實戰故事也是廣為人知的。他不僅是一位企業經營管理的實戰者,也是一位企業實戰的思考者,還在不少大學做實踐教授,把他的經驗在課上講通了,再寫成書,廣受讀者的喜愛。
縱觀宋志平企業經營的實戰經歷,他在北新建材做了7年主管銷售的副廠長和10年廠長,把一家十分困難的企業經營成了享譽行業的上市公司;他在中國建材做了18年的一把手,在此期間同時做了5年國藥集團的董事長,硬是把兩家原本弱小的企業帶入了《財富》世界500強行列。他一直在企業經營的第一線摸爬滾打,個中艱辛是可以想象的。當年的國家建材局領導曾評價宋志平“善學習、善謀略、團結人、不怕難、求完美”,他的博士生導師也是我的老朋友,這樣評價他:“宋志平是位優秀的企業家,他勤于思考,做事認真,為人善良,待人真誠,企業做得好源于他做人做得好。”我認為,他們的評價都很中肯。所以,宋志平講話直接、簡單、實用,看他寫的書既妥帖又清晰,十分解渴,相見恨晚。
實際上,宋志平40年的企業經歷是一個由管理者跨越到經營者的過程,他深諳管理的意義和價值,但他也認識到時至今日,企業領導者要更重視做正確的事,要從“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升華為“有效的經營者”。宋志平認為,“不是管理不重要,而是經營更重要”。盡管企業領導者首先必須是個經營者,但他也一直重申管理是硬道理,也是企業永恒的主題,只不過要有人抬頭看路,做正確的事,還要有人埋頭拉車,正確地做事。宋志平是那種長期扎根企業的人,工作深入,喜歡學習和思考,他自己就是一位有效的經營者,書中大量的內容源自他的經營實踐,應該說,由他提出有效的經營者這一命題,既有堅實的實踐基礎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他的觀點還頗具辯證思維。
《有效的經營者》是宋志平眾多著作中的一本代表作,集他40年的企業經營管理智慧和數百家企業調研的洞見、反思于一體,是他花了巨大心血寫成的一本書。在這本書里,宋志平提出了有效經營者的五項任務,那就是:正確選擇,有效創新,資源整合,創造價值,共享機制。這既是他的經驗總結,也是他的理論貢獻。
對有效經營者來說,正確選擇永遠是最重要和第一位的。很多時候,經營者所面臨的情勢常常是看不清、分不明、剪不斷、理還亂,這是對每位經營者的挑戰和考驗。有效經營者一定是比別人更敏感、更理性、更仔細、更謹慎,他們會做出正確的選擇,正確地取舍,有效地配置資源,并在合適時機果斷地出手。要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在這本書里,還有許多故事,宋志平是個喜歡講故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的故事讓人讀起來十分有趣又深受啟發。
有效經營者一定是個善于有效創新的人。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也是企業成功經營的關鍵所在。企業發展的機會靠創新來獲取,企業經營業績的突破靠創新來實現。然而,這本書特別強調有效創新,很有意思。我們平時所做的創新,往往并不一定有效,有的是花架子,有的則很低效,不是什么創新都是必要的。對企業經營者來說,需要強調創新的有效性,宋志平積累了豐富的創新實戰經驗,從中悟出了許多道理,可供讀者參考。
相對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其他各項工作而言,資源整合是有效經營者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企業要把優質資源整合進來,把小資源整合成大資源,把明天的資源整合成今天的資源,把死的資源整合成活的資源,等等。這些只有經營高手才能做到,宋志平長期從事企業經營工作,運籌帷幄,舉重若輕,做得十分出彩。這些經營實戰讀起來栩栩如生、趣味無窮。
創造價值是經營者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衡量有效經營者的重要標準。企業既要能創造產品市場的利潤,也要能創造資本市場的價值。隨著高科技和新經濟時代的到來,資本市場創造價值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有效經營者必須學會應對之法。在復雜多變、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不斷發現、滿足、創造產品客戶和投資客戶的需求,企業才能長盛不衰、基業長青。要做到這些并不容易,正是因為不容易才顯示出有效經營者的可貴之處、可學之處。
共享機制,是有效經營者的立身之本。它包括與員工的利益共享,與合作者的成長共享,與社會的發展共享。今天企業的員工主要是知識型員工,他們的知識、經驗、才能等都是企業的重要資源,也是企業的人力資本,因而應該像金融資本那樣參與企業財富的分配,企業也應該將激勵機制上升為共享機制。這種機制設計得越科學,企業往往發展得越好,金融資本的所有者獲利也就越多。
這些是我讀了《有效的經營者》之后的一些體會。這本書是經管領域特別有價值的一本書,宋志平在這本書里講清了經營與管理的聯系和區別,講清了企業領導者為什么工作重心要從管理轉向經營,講清了有效經營者的主要任務,這對處于經濟轉型期的企業領導者來說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我相信這本書會給讀者帶來思考,帶來啟發,帶來動力,帶來希望。
是為序。
王方華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原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