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銀發經濟:從認知到行動的商業創新路徑作者名: 李佳 王岳本章字數: 2547字更新時間: 2024-09-10 17:21:41
隨勢而動:宏大進程中的新變化
人口老齡化是貫穿21世紀的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而對于企業來說,生存和發展是首要目標。比起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口轉變進程,企業更迫切需要知道的是最近5~1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正在發生哪些新變化。
老齡化程度由輕轉中
目前,國際上普遍將人口老齡化分為輕度老齡化、中度老齡化、重度老齡化和超重度老齡化。輕度老齡化指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但低于14%;中度老齡化指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但低于20%;重度老齡化指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但低于40%;超重度老齡化指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40%。
這些不同程度的指標,是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老齡化水平的重要依據。從各國的實踐來看,當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時,即進入中度老齡化后,文化、社會等領域就會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
近兩年,關于中國已進入重度老齡化或深度老齡化的說法不絕于耳。實際上,我國剛剛進入中度老齡化。
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在2000年為8811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為7.0%;2005年突破1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為7.70%;2016年超過1.5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0.80%;2021年年底突破2億人,達到20 056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4.20%。[7]
從2000年進入輕度老齡化到2021年轉入中度老齡化,我國僅用了21年時間。同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法國用了130年,挪威用了92年,意大利用了61年,美國用了70年,日本用了24年。不過,我國也不是用時最短的國家,新加坡只用了17年,韓國用了18年。[8]
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數量和占比來看,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于1970年突破0.5億人;1991年超過1億人;1999年達到1.31億人,占總人口的10.3%;2013年達到2億人,占比14.90%[9]。2023年底達到2.97億,占比超過20%;[10]預計在2033年左右突破4億,占比超過30%。
2053年左右,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峰值4.87億人,相當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總人口的90%,比屆時發達國家老齡人口總和還要多約6700萬人,約占屆時亞洲老齡人口的二分之一、全球老齡人口的四分之一。2070年前,我國將一直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11]
雖然我國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但好消息是“低齡群體”在老齡人口中占比超過八成。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中各年齡段的人數及所占比例為,60~69歲有14740萬人,占比55.83%;70~79歲有8082萬人,占比30.61%;80歲及以上有3580萬人,占比13.56%。[12]70歲以下老齡人口占比超過一半,80歲以下老齡人口占比86.44%,這意味著我國還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可以實施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以及調整和完善公共服務供給和社會保障制度。
老齡化速度由快轉急
1999~2021年是我國的快速老齡化階段。在此期間,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從1.31億人增至2.67億人,增加了約1.36億人,年均凈增加61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從約十分之一(10.3%)增至近五分之一(18.9%),增加了8.6個百分點,年增長率從0.2%快速增長至0.7%。65歲及以上人口從8687萬人增至2億人,增加了約1.13億人,年均凈增加514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從6.9%增至14.2%,增加了7.3個百分點,年增長率從0.1%快速增長至0.7%。[13]
而從2022年起,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將由快速轉為急速,進入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最劇烈的階段。2022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年增長首次突破1200萬人,年增長率達到0.9%,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增長數量最高和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
1963~1972年,是我國出生人口最多的10年。在這10年里,我國共出生2.73億人,相當于“00后”的1.67倍、“10后”的1.84倍。
隨著這批人進入60歲,我國將迎來第二個老齡人口增長高峰,年凈增加數量和年增長率都是快速老齡化階段的2倍以上。60歲及以上人口將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增長1億人,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從近五分之一急速躥升至接近三分之一。
人口增長由正轉負
隨著長期累積的人口負增長勢能進一步釋放,我國總人口自2012年后就一直以年凈增量遞減的方式繼續增長。近年來,我國人口出生率連創新低,總人口規模的增幅和增速明顯放緩。2021年全國人口增長僅48萬人,這意味著我國開始進入人口零增長區間。2022年,我國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人,僅956萬人,出生率為6.77‰;全國總人口減少85萬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二次出現負增長。
人口零增長,理論上是指出生人數加遷入人數正好等于死亡人數加遷出人數。當這種狀態長期持續存在時,就形成了靜止人口,這種狀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理想人口狀態。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口零增長都只會持續一個短暫的時期,它是人口增長由正轉負的一個必經過程。
不過,考慮到新冠疫情對生育的擠壓效應,特別是2024年恰逢龍年,我國很可能打破近年來持續的生育頹勢,出現一波生育反彈。
☉拓展閱讀
龍年帶動亞洲生育高峰
龍年在中國農歷中被視為吉祥的年份,因為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帝王的象征。很多中國人潛意識里認為,如果寶寶出生在龍年,就會擁有帝王般的勇氣、智慧,甚至可以為全家帶來好運。除了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很多亞洲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也相信在龍年產子會交好運。
以往的每個龍年都會掀起生育高峰。以2000年為例,中國香港地區新生嬰兒達到54 134人,比上一年增加了5.6%;新加坡新生兒數量也超出其他年份逾10%。
但是,根據以往災害事件與生育率波動的關系及相關歷史經驗,可以推測在這波反彈后,我國仍將回到持續低生育率的大勢之中,并正式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養育由“養小”轉為“養老”
與世界各國一樣,我國傳統人口年齡結構呈“金字塔形”,勞動年齡人口居于中間,占大多數;少兒人口和老齡人口居于兩端,少兒人口始終多于老齡人口。隨著老齡化的發展,我國老齡人口持續增多,少兒人口持續減少,老齡人口的數量和占比開始逐漸趨近于少兒人口。
2018年年末,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24 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0~15歲少兒人口為24 860萬人,占總人口的17.8%。這是老齡人口首次超過少兒人口,比預期的2022年提前了4年。這也意味著,我國開始從以“養小”為主的傳統社會向以“養老”為主的老齡社會轉型。到2035年,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將達到少兒人口數量2倍以上。[14]至此,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將從傳統年輕社會的“金字塔形”轉變為老齡社會的“倒梯形”。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迎來第一波養老照護浪潮。“80后”的父母多為“60后”,從2020年起,這些人也將陸續進入60歲及以上的老齡期。隨后,“90后”“00后”的父母也將步入老齡期。由此,我們將全面進入一個“家家有老人”的時代。特別是當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開始進入70歲及以上的中高齡期時,“4-2-1”結構的家庭將快速增加,家庭對養老照護的需求也將大幅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