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王國里的虛擬人:技術、商業與法律解讀
- 蒲肖依 鄭義锜 何軍
- 1012字
- 2024-09-10 16:57:21
第一部分
在詩意與現實之間
1912年4月14日23時40分,彼時世界上技術最先進,體積最龐大,內部裝潢最豪華,享有“永不沉沒”之譽的泰坦尼克號游輪(RMS Titanic),在大西洋首航,也是最后一次航行時,與一座漂浮的冰山相撞,之后在2小時40分鐘之內,船體斷成兩截,沉入大西洋3700米深處。這艘堪稱偉大工業成果的遠洋郵輪在北大西洋紐芬蘭附近海域、大淺灘以南95千米處,結束了自己短暫而又驚艷的一生。1500多名未能登上救生艇的乘客和船員,不幸成為其陪葬品。
驚心動魄,悲歡離合的場景,不亞于本世紀美國的“9·11”事件。直到1997年被英國雜志Empire評為“世界最偉大的20位導演”之一的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在他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中忠實地再現了事件的全過程,這個故事才廣為人知。巨輪的沉沒,向人類展示了大自然神秘的力量,以及命運的偶然、莫測。
有些人永遠抹不去這樣一幅畫面:這艘當時繼埃菲爾鐵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鋼鐵構造物、工業時代引為自豪的產物,在海底昂著頭,殘破和銹蝕似乎也難掩它的驕傲。令人難以置信的是,1898年,英國作家摩根·羅伯遜(Morgan Robertson,1861—1915)就曾出版過一本名叫《徒勞無功》的小說,小說中描寫了一艘號稱“永不沉沒”的豪華巨輪——泰坦號(Titan)從英國駛向大洋彼岸的美國。這是人類航海史上空前豪華的輪船,滿載非富即貴的乘客。與泰坦尼克號事件相比,小說的內容除了船的名字幾乎相同外,還有許多其他相似之處。兩船都是處女航就沉沒,都是撞上冰山,肇事點都在大西洋,出事時間都在4月份,航線都是從英國到美國,船身長度都是200多米,船員和乘客數都超過千人。事物的聯系有時巧合得令人驚嘆。
詹姆斯·卡梅隆為還原泰坦尼克號的事故經歷,花費了兩億美元制作電影《泰坦尼克號》。啟航的鏡頭是在一個停車場上搭建的綠幕前拍攝的,沉船的畫面是使用模型加上電腦特效模擬的,這是最早的虛擬鏡頭之一。詹姆斯·卡梅隆利用當時先進的CG(Computer Graphics,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并大規模使用動作捕捉技術。
1997年,電影一經上映便打破了電影史的票房紀錄,并于1998年在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了其中11個獎項。詹姆斯·卡梅隆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使自己在職業生涯中到達了巔峰。在泰坦尼克號3D版本轉制的工程中,他也投入了60周的時間,與300位計算機工程師共同打磨??梢院敛豢鋸埖卣f,卡梅隆為虛擬電影市場的場景應用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這位技術“狂人”意欲為電影工業的虛擬應用樹立技術標桿,這從他1992年成立自己的特技制作公司“數字領域”(Digital Domain)的名字中可窺一斑。